鼓楼 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只剩遗址)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南京和北京的鼓楼台基与之相比较,明显的要小一号。终明一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阳城里寻找鼓楼,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虽然,它不是凤阳城里的最高,但是它独特的外形,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够一眼看到。它以它的高度和宽度的体量独树一帜。循着身影,很容易就来到它的身边。凤阳鼓楼面向东,东西之间有三个门洞贯通,中间高大,两侧次之。地面是新修过的现代石板。门洞上部为圆弧拱形。只是,堆砌的青砖,不是和门洞方向一致的排列。而是垂直的堆砌。所以,顶部并不圆滑。也给人不好的感觉。鼓楼台基的南侧有一原有的上城通道。后来在北侧又建了一用城砖修葺的上城通道,可以看见明显的钢筋混凝土的圈梁。北侧有售票处和厕所。 鼓楼台基上东西两面都有“万世根本”的匾额。匾额下为”万”字符号。城楼为两层歇山式屋顶。城楼现在为朱元璋与凤阳的展览馆。 鼓楼广场周边四个方向都是现代仿古的商业街。清晨的广场有市民在跳广场舞,打太极拳。散步、遛弯、买狗皮膏药、买菜的应有尽有。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三门式门洞,礼仪的形式。门券用石条圈护。城砖是大城砖。与南京城墙的城砖差不多大小。仔细在城砖上寻找有无字体。大多数城砖都和明中都的城砖一样没有字体。只在少数砖上看见字体。“洪武七年”“洪武七年三月 司吏 之德”“扬州府江都....”“木宁五号”。这些有字的城砖多出现在门洞的内壁,且砖块不整。于是询问现场的老者,此楼修理过没有。给出肯定的说法——修过。怀疑是修缮时,将一些有字的城砖,哪怕是残砖修补在表面。但是,“洪武七年”与凤阳鼓楼修建的时间吻合。凤阳鼓楼建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 笔者做如下猜测;建明中都和建鼓楼时,征集的各地城砖,并无铭字。只有少数地方的城砖刻有工匠的工号和所属的地区以及监制官员。此责任制的手法被监造官员肯定,于是在建南京明城墙时(南京明城墙建成于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就形成一种制度来保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