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操的智囊团,谁能独占鳌头?

[复制链接]

2750

主题

632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0:5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纵观曹操发家史,能够建立功业,他的谋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记载,曹操通过各种方式招揽天下英才,光是能够留名的就有100多位,那些没留名的更是不计其数。

与袁绍好谋无断不同,曹操好谋善。每逢大事,曹操总是先主动征求智囊团意见,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军师联盟》对于三国的正史做了演绎,为了便于比较,就按照剧中设定的历史逻辑,把曹魏集团划分为曹操的魏王时期和曹丕继位后的大魏时期。 这里仅对魏王时期,也就是从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初期的老一辈谋士进行分析。 早期智囊团成员,最著名的有五个: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

郭嘉:鬼才

郭嘉从建安元年跟随曹操,执掌校事府。 贡献六次谋划,官渡之战前,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击败袁绍奠定基础; 与荀攸共同献计,水淹下邳,活捉吕布; 与程昱共同建议杀刘备,否则软禁; 神预测孙策被刺杀; 智破二袁(袁谭,袁尚); 力谏曹操北征乌桓,平定辽东。 地位作用可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君臣相伴相互最为了解,犹如朋友一般。这里举个栗子: 二人行同车,坐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曹操手下纪检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并且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 郭嘉对人性的揣测达到了鬼神的境地,故有“鬼才”之称。先不说十胜十败论,光孙策的死亡也是在他的预料之中,这个我估计现在的心理学专家也难及左右吧? 曹操乃雄猜之主,是玩弄人心的高手。然而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真是聪明人只和聪明人玩啊。 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而且曹操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是留给继任太子的托孤重臣,无奈英年早逝。剧中临死前还不忘给司马懿挖个坑。

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也是在初平二年跟随的曹操,尚书令。 荀彧主抓曹操内政,是曹操最重要的治国大家,给曹操提出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建议,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多次修正曹操治国的战略方针。 曹操每逢出征,便让荀彧坐镇大后方,堪称曹魏集团的萧何。 但其一生忠于汉室礼法,在《军师》中欲借曹植驾车闯司马门一案,挟群臣之心逼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最后被曹操赐空食盒,寓意从此以后再无汉朝俸禄,服药自尽。 如果说郭嘉死的可惜,那荀彧就是死得憋屈。

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荀攸也是建安元年跟随曹操的。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 荀攸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他为人善良端正,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这里有个例子: 十三岁的时候,祖父去世。过去祖父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祖父守基(孝)。 荀攸对叔父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 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荀攸除了与郭嘉共同献计擒吕布外;官渡之战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等等,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更重要的是,荀攸是善终的,这样的高官在整个中国各朝代开国时期总共不超过十人。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 荀彧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 相比之下,荀攸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 在人们的印象中,谋略家好像都是白脸的曹操。实际上,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真正的谋略家往往是由“谋圣”到“谋智”,即先从自身的道德素质做起,其谋略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从本质上讲,这种谋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智谋,而是道德人格。"谋略的深层本质就是人格。世界上绝没有脱离具体人格的所谓技术性的“计谋”。 曹操把自己的大儿子曹丕托付荀攸时,就告诫儿子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你当尽礼敬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因此有“外愚内智,大才荀攸”之称。 相比荀彧,荀攸则是善终的一位荀氏家族的高级谋士。

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被曹丕封魏太尉。先从董卓,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二败了曹操,官渡之战前劝张绣归降了曹操。 不过贾诩在跟随曹操之后,很少发言,只贡献了两个重要计谋,一个是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一个是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而被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诛杀,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并以“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为由,劝说这帮武将一路向西收拢残兵,以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最后李傕军破城而入,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并拥兵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可以看出,贾诩用计出人意料,不择手段,不乏狠辣,所以被称为“毒士”。

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程昱早年在家乡城池的时候,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守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

荀彧独占鳌头

就出谋划策来说,荀彧的名头也不如郭嘉、荀攸响亮。陈寿称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既如此,何以将荀彧推上功勋榜的首席?

首先,荀彧为曹操确立了纵横乾坤的重大方略。

一是奉天子而令诸侯。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自长安返回洛阳。在是否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营发生争执。不少人以韩暹、杨奉与张扬联合,不易制伏为由予以反对。荀彧力排众议,认为如今天子虽回洛阳,那里一片荒芜、草木丛生,义士有保护朝廷的想法,百姓因感念旧日繁华而悲伤。“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指出韩暹、杨奉难以成大患,如果不及时决定,等其他人万一生出此心,再考虑就迟了。这一建议提壶灌顶、石破天惊,被曹操采纳后,形成其他豪强无可比拟的战略优势。

二是拚袁绍以定北方。

建安二年(197年),袁绍写信给曹操,言辞骄慢,令其大怒。荀彧阅信后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如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已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德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能为!”(《三国志·魏书十· 荀彧传》)一席话令曹操心结顿消,确立了与袁绍决一雌雄的心理准备。

荀彧还提出先取吕布的步骤,从而官渡之战扫平了障碍。建安四年 (199年),围绕是否抗袁问题,曹营又展开一场辩论,孔融等人认为袁绍地广兵强,恐怕难以击败。荀彧指出:“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而一切皆如荀彧所料。

三是缓设九州以安人心。

建安九年 (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劝说他恢复古时所设置的九州,从而控制更广阔的区域。荀彧认为,这将使全国惊骇,许多人担忧会被逐个剥夺地盘,天下就不易图取。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复旧日京都,然后南征荆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的长久利益。曹操于是搁置了原打算。

第二,荀彧为曹操组合了征战南北的智库群体。

荀彧虚怀若谷,极善于举荐人才。

他先推荐戏志才,使之成为曹操很得力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后,曹操给荀彧写信称:“自志才之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荀彧于是举荐郭嘉。由于荀彧一般在后方调度,曹操此前还曾问他谁可替代随军谋划,荀彧推荐了荀攸、钟繇。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又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称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傅子》)。杜畿果然成功平乱,并广施仁政,颇具政声。据《后汉书》所载:“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当是时,群雄并起,群雄之争即人才之争。可以说,荀彧所举之人,其价值都非一城一池可比。试想刘备因得诸葛亮辅佐,局面为之大变。荀攸、郭嘉、司马懿与诸葛亮均是同等级的人物。倘若没有荀攸、郭嘉用谋,曹操与袁绍的角力鹿死谁手,真难以预料。可见,荀彧对曹魏功莫大焉。

第三,荀彧为曹操稳固了赖以立足的后方阵地。

长期以来,荀彧“居中持重”(《三国志 ·魏书十·荀彧传》),有随曹操出征,而调度后方军国大事,所起作用有如萧何之于刘邦。兴平元年(194年),时任兖州牧的曹操东征陶谦,委任荀彧主持留守治所鄄城。恰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叛,并暗中迎接吕布。

吕布到达后,张邈遣人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大家都很疑惑,荀彧则料定张邈叛变,速布置防备。豫州刺史郭贡率几万兵马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同谋,都非常害怕。郭贡要求面见荀彧,前来援助的夏侯惇认为不宜冒险,但荀彧推测郭贡尚未打定主意,正可前往劝说。郭贡见其毫无惧色,认为鄄城不易攻下,便带兵离去。荀彧又派程昱劝说范、东阿两县,终于为曹操保全了三城。可以说,他在危难之际为曹操保住了立足的根基。兴平二年(195年),曹操获悉徐州牧陶谦去世,欲乘机夺取徐州。荀彧劝阻道:“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三国志·魏书十· 荀彧传》)为此建议曹操也稳固兖州,收获已成熟的麦子,积蓄粮谷,彻底战胜吕布。若现在攻打徐州,吕布将乘虚侵扰,就会失去兖州,以致无安身之地。曹操采纳其意见,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不久大败吕布。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又建议对关中将帅施恩布德,以腾出手来对付袁绍。建安六年(206年),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打算南击刘表。荀彧认为应乘袁绍兵败势穷时加以平定,假如现今远征长江汉水,万一袁绍收集残余,趁虚攻击背后,大事就完了。曹操纳其策,遂挥师北进。待彻底扫灭袁绍残余后,荀彧于建安十二年(208年)建议曹操出其不意攻击荆州,刘表之子刘琮速降。

可见,荀彧之功实非鞍前马后的战术之谋,而是为曹操奠定开国基础的关键之举。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表奏天子曰:“待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彧别传》)荀彧以自己“无野战之劳”请辞,曹操给他写信说:“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庭,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彧别传》)。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论功行赏时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公达即荀攸。又表奏天子,并谈及官渡粮尽时劝谋勿退、战后力阻南讨刘表两事,称“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

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彧别传》)。于是增加荀彧封邑一千户,并前所封共二千户。其时郭嘉为一千户,荀攸为七百户,荀彧的封赏在谋臣中无与伦比。王导评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晋书列传第三十五》)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不仅功勋卓绝,贤德更堪为师表。

他虽地位显贵,却折节下士、谦虚节俭,所得俸禄、赏赐全分给宗族好友,竟无多余家产。钟繇认为颜回死后,“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彧别传》)曹植赞其“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光禄大夫荀侯诔》)。正因如此,建安十七年(212年),他反对曹操加封九锡,认为当初起义兵的本意是匡扶朝廷、安定国家,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曹操对荀彧的隔阂形成了,于是历史上出现了如下一幕:曹操一次向荀彧赠送食物,待打开看时,器中竟空无一物。荀彧明白了曹操了心思,便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3 02:27 , Processed in 0.22523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