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是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来指挥不同的兵种。《司马法》中提出的七种鼓法就包括:“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卒”几个部分。这说明在作战时,主帅会使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或特殊的鼓来对专门的单一兵种进行精密操作,这代表中国古代军队的军种分化和军种配合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第四种是用鼓来控制军事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吴子》中要求:一鼓整顿兵器,二鼓练习列阵,三鼓吃饭,四鼓检查,五鼓列阵。这些包含了整个行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除此之外,鼓还要和其他乐器配合发出更复杂的指令。 而“鸣金收兵”中的“金”并不是像一些影视作品里那样只是一块金属。《周礼·地官·司徒》中指出了四种被称作“金”的乐器和使用方式: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就是指用金錞调和鼓声,用金镯节制行军时的鼓声,用金铙停止行军时的鼓声,用金铎示令军鼓齐作。每种乐器都有独自代表的命令,同时还要和鼓进行配合。 《周礼》中记载了周代的例行军事演习的一套固定套路。在这里列出几条供大家赏析: 中军元帅击响颦鼓,受命的鼓人鼓三通鼓,两司马摇响铎,军帅摇旗,士卒由坐姿改为站姿。鼓人连续击鼓,军队向前前进,公司马敲响镯来配合调整士兵每步的间距。鼓人击鼓三通,两司马用手捂住铎口摇铎,军帅放下旗帜,全军停止前进。鼓人击鼓,卒长敲响铙,全军开始撤退。 除了乐器和乐器的配合之外,金鼓还要和旗帜进行不同的搭配以完成不同的阵型。如鼓一鼓树黑旗则列曲阵等等。这些都使指挥讯号更加复杂,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 之后,中国军队对已经非常复杂的金鼓系统,又进一步进行了发展。战国时期诡道对军事发展的影响越发明显。在很多时候,将帅可以通过改变使用习惯来迷惑对手制造战机。比如临时调换进军退军的信号,在敌军以为己方撤退时发起进攻。或者故意打乱金鼓的节奏使军队看起来纪律涣散,诱使敌人进攻,或是打乱击鼓顺序消耗敌军体力,甚至在夜战中代替旗帜进行指挥。 复杂的指挥工具和指挥系统不仅意味着将帅要有相当的水平进行更加复杂的操作,也要求士兵要进行更严格的训练。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对现代义务教育下的学生军训,就可以想象这种难度。相对于四方转法和正步走、起步走,这种面向春秋时代士兵的训练会有多大难度。这就无怪乎周代必须保证每年春天一大训,冬天一大阅。还要对乱步伐,乱阵型的士兵实行“斩以徇”的严厉处罚。(题外话:所谓现代军训后大学生穿越后能吊打古代军队的想法其实很可笑。失去现代通讯手段,又不掌握古代旗帜和金鼓指挥技术,穿越回去再多的军训大学生,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正是出于对军队组织和指挥的高度重视,所以中国古代军事行动中对金鼓十分重视。所谓“存亡安危在于枹(击鼓棒)端”“将死鼓,御死辔”等等都是对这一思想的体现。而一只注重指挥艺术,具有完善指挥体系,士兵训练完善,又有充足战斗经验的军队,必然会是一只有战斗力的军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