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 战车最早出现于冷兵器时代,曾一度占据战场之王的地位,后因其机动性差,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战争形势,而逐渐退出主战场。在蛰伏数百年后,战车开始与火器相结合,重又登上了热兵器时代的战场。重装上阵的战车堪称现代坦克的鼻祖,而《明史》却评论其“未尝一当敌”、“亦未尝以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浴火重生 汉代以后的战争中,已经很少能看到战车的身影了,但这并不代表它从此就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了。 自宋代起,宋人摆脱了传统“车驰卒奔”的作战方式,对战车进行了设计和功能上的改进,并开始在部分战役中尝试将火器装备于战车之上。有宋一代,对于战车重返战场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历史中蛰伏了数百年的战车,终于要“浴火重生”了。 由于明代火器的大量发明与引入,此时的战车已经开始大规模装配各种先进的枪炮火器,不仅战可攻退可防,还能与当时的步兵、骑兵、水军配合作战。明代早期的火器普遍存在着笨重、射速慢、射程近等缺点,而战车的机动性、防护装甲及强大的火力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火器本身的缺陷。无论是用来进攻、防守或是运输都可以将火器的效能发挥到最优。明代的战车已不是先秦战场上的战阵武器,而是利用装载火器来进行攻防对抗的神兵。 此时的战车不单战斗力强,其形制种类也多。主要分为,运输型、进攻型与防守型。运输车在战场上主要是用来运送粮饷军资的,如武刚车、双轮辎重车等。运输车虽不直接参加战斗,但也会装备弓箭等武器用以防卫。进攻型战车也分为多种,有引火车、全胜车、雷火车等等。进攻型战车主体大都是木制结构,周围配以盾牌或者铁板,车上还装配有火铳、火炮、火枪等武器,再兼以甲士数人。防守型战车主要用来阻碍敌军攻城,具有较强的防卫能力。例如屏风车,既能以火器进行攻击,又能在守城时形成屏风墙来阻碍敌军的进攻。 二、实战中的雄姿 由于明代战车战斗力强、形制多样,因此,当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战车的专著。如《车营叩答合编》、《大同镇兵车操法》等,详细归纳总结了战车的形制与车营战术问题。此外在《武备志》、《陈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中也专门对明代战车的制造、车营编制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的介绍。那么当时的战车在实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景泰元年(1450)的大同战场上,数千蒙古铁骑突然从西南方攻来,统帅郭登当机立断下令制造四百辆偏厢车投入战场,结果击败了蒙古骑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援朝抗日战争中,西路总兵刘綎利用战车,斫倒了日军用来防护的木栅栏,使明军顺利通过障碍,挺进并烧毁了倭兵大本营,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万历二十七年(1599)的七里沙滩之役中,辽东巡抚李植以一万五千车营兵对抗后金十五万劲虏。尽管被围在七里沙滩三日三夜,最终还是凭借车营兵得以突出重围,使军队城池俱得保全。 此外在京师保卫战与凉州之役中也有关于明代战车在战场上的精彩表现。由此可见,明代战车作为战场上的辅助神器,配合各路兵种适应着不同战争形式的变化,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三、超级武器为何被低估 既然战车在战场上曾取得过不少骄人的战绩,那为何《明史》要将其评价得如此不堪呢?首先要承认的是,战车虽然屡有胜绩但也不乏败绩。如嘉靖四十二年(1563),万恭领兵与五万蒙古骑兵战于老高墓。起先,万恭从容摆开车阵,启动车上火器进行攻击,火器势强将敌军稍稍逼退,却不想突然间狂风大作,竟使火向反转焚毁战车,敌军趁势复来攻扰。最后诸将领拼死抵抗才使敌军退去。此间可以看出战车与火器相结合虽攻势大增但亦有弊端。 明朝从正统年间开始大量制造战车,但综观整个明代,战车在实际战场上的应用数量却并不多。制造战车的巨大财政耗费也是战车应用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嘉靖三十年“诏取南京工部贮库银一十五万两,缮甲,治兵,造大小战车”,而自万历二十一年起,朝廷每年用于修理战车的费用就高达一千七百三十两。 从决定制造战车开始,朝堂上就不乏反对的声音,加之战车耗资巨大,且不乏败绩,故而战车在明代战争中的地位一直不高,甚至让《明史》给出了“未尝一当敌”、“亦未尝以战”的评价。对于明代战车的性能与效用来说,《明史》的评语实在有失偏颇,应该说造成一场战役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绝不该将其归咎于某一方面甚至于某一件武器上。而《明史》的一句不公允的评价,也使得后世对于这一超级武器曾经所取得的辉煌视若无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