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一个暗杀成风的年代,梳理当时几起有名的枪击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宋教仁遇刺案了,但除了“宋案”,也还有不少类似的事件发生。一百年时光倏忽而逝,当年的新闻如今已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往事旧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启迪与思索,其情其景也令人唏嘘不已。 革命党暗杀第一枪 1904年11月19日傍晚,革命党人在沪上打响了暗杀清廷高官的第一枪,刺杀的对象是曾任晚清封疆大吏的王之春。 王之春是湖南清泉人,弱冠从戎,早年曾先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手下任职,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来相继主政山西、安徽和广西诸省,并出访日、俄、德、法等国,多次向朝廷建议实行新政,是晚清政府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开明大臣。王之春晚年因镇压四川、广西农民起义,特别是预借法兵镇压革命党人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而被解职,1904年后寓居上海。 王之春就是此时进入革命党人视线的,当时正在上海的黄兴、章士钊等人决定刺杀王之春以鼓士气。他们先是模仿王之好友吴葆初(晚清四公子之一、章士钊岳父)的笔迹,假造了一份邀请王氏翌日到金谷香酒楼小酌的便笺,然后派人在这一带蹲守。金谷香位于公共租界四马路,是当时上海滩有名的菜馆,王之春与吴葆初等好友经常在此宴饮,熟门熟路,自然毫不怀疑。 负责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是章士钊,枪手是党人万福华和陈自新。章士钊叫陈自新携带刚买的新枪到二楼伏候,自己则与万福华带一支借来的老式手枪在酒楼对面的弄堂口负责接应。 11月19日晚7时许,王之春应约而来。马车停于楼下,由侍者迎至二楼。这时陈自新正在楼上喝茶等候,见王之春上楼,便右手插进裤袋握住手枪,以左手与王致意。但就是这个细节引起了王的怀疑,他见迎候者不是吴葆初并且用左手与其打招呼,觉得形迹可疑,于是抽身便走。 守候在外的章士钊和万福华听不到枪响,正忐忑间突见王之春与随从快步下楼,知道事情不成。紧急关头万福华冲上前去,一边怒骂“卖国贼”,一边拔枪射击。熟料万福华所持旧枪发生故障,几次扳动枪机皆为哑火,王之春趁机逃脱,而万福华则落入巡捕手中。 这次刺杀虽然未遂,却产生了轰动效应,也开了革命党人实施暗杀行动的先河,其后涌现的吴樾、徐锡麟、汪精卫等一大批革命党人刺客,大都受到了万福华的激励和鼓舞。 万福华被捕后,租界法院以扰乱治安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辛亥革命后,万获释,后到北京任总统府实业顾问,1919年10月在京病逝。而他刺杀的那位清廷大臣王之春,则在事后即脱离官场,回乡静居,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蒋介石枪击陶成章 1912年1月14日凌晨,著名革命党领袖、光复会实际负责人陶成章在上海广慈医院遇刺身亡。翌日,上海《民立报》刊发消息云:“会稽陶焕卿先生成章,心瘁革命事业,历有年所。此次浙省光复,功绩在人耳目。最近浙汤督改任交通总长,浙督颇有与公者,而公推让不就,其谦恭尤可钦佩。昨晚二时许,公在广慈医院静宿,忽有二人呼陶先生,公寤而外视,二人即出手枪,击中公太阳部。” 杀害陶成章的凶手就是日后成为国民党首脑的蒋介石。 1945年10月,上海胜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蒋主席》的小册子,作者是曾任蒋介石侍从秘书的黄埔一期学生邓文仪,他在该书第八章明确说是蒋介石“一枪把他(指陶成章)打死”。蒋介石本人对此也是毫无隐讳,他在《中正自述事略》中坦然承认:“余因此自承其罪,不愿牵累英士(指陈其美),乃辞职东游,以减少反对党之攻击本党与英士也。”了解此事内幕的黄炎培则在文章中披露: 辛亥十一月廿五日夜,革命大领袖之一陶成章在上海广慈医院被人刺死。刺客为谁?怎样刺杀?很多人说是陈其美命蒋介石刺死的。各种记载,大都推给他人,脱卸自己。无论如何,从整个革命来说,总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我是认真写日记的,根据我的日记:一九二七年六月三日上海澄衷中学校长浙江人曹慕官和我漫谈,曹说:“我民元病卧广慈医院,一日傍晚,蒋介石来谈,临行说:我们今晚将做一件大事。夜半,忽闻枪声,别室陶焕卿中枪死了。”有深知其中秘密的告我:“陈其美嘱蒋介石行刺陶焕卿,蒋偕光复会叛徒王竹卿执行。” 据说陈其美指使蒋介石枪杀陶成章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争夺浙江都督一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浙江都督汤寿潜被提名为交通总长人选,浙督出现空缺。汤提出了代理浙事的三个人选,这三人分别是章太炎、陶成章和陈其美,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陶成章,章太炎也极力向汤寿潜推荐陶成章。 但陶本人对此却力辞不受,在浙江方面派人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贤能者均可,唯陈其美不可”,并力荐党人蒋伯器继任。浙籍学者傅国涌在其《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一书中如此评论:“据说,有回浙之意的陈其美曾派人去浙江活动都督位置,浙人置之不理。陶在浙江的威信、章太炎的极力推举自然都加深了陈其美对陶的嫉恨,将陶视为眼中钉。” 鉴于这些原因,陈其美对陶氏切齿痛恨,决意铲除。陈其美的小老弟蒋介石受命操办此事,事成之后蒋更得陈之信任,并被推荐给孙中山,为其后来的发迹埋下了伏笔。 黄远生之死 黄远生字远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民国初年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等均是他笔下点评的对象,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民初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1915年,袁世凯欲聘黄为其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主笔,据说黄远生不愿屈从,后逃出北京,远赴美国。1915年12月25日下午6时,正在旧金山唐人街一家茶楼喝茶的黄远生被人从背后连开二枪而殒命,凶手不知所终。 一代报人喋血闹市,其死因却扑朔迷离。有人说是袁世凯派人所害,有人说是被美洲的爱国华侨误杀,也有人说刺客是革命党人。直到1980年代初,黄远生之子黄席群还没有弄清真相,他在《追忆先父黄远生》一文中这样写到: 我父亲究竟是谁杀害的,至今是个疑案,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论他是死于袁世凯派遣跟踪的刺客之手,还是遭到在美洲的国民党人杀害,总之,他不幸遇害的根本原因,离不开袁贼妄图称帝这个关键问题。如果是死于袁党之手,正因为我父亲不但不接受袁贼的笼络收买,反而于游美之前公开在报上表示反对变更国体;如果是死于国民党人之手,那就该怪这帮人没有弄清事实,竟误认为他是袁世凯的吹鼓手,糊里糊涂地杀害一个平白无辜、真正有良心的青年人,的确是冤哉枉也。 几年后黄远生案真相大白,当年中华革命党美洲支部负责人林森的侍卫刘北海在去世前爆料,称自己就是刺杀黄远生的枪手,而幕后指挥者就是后来成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 据说杀黄的直接原因就是让他永远闭嘴,他对孙中山等人的批评让革命党人倍感不快。此事在革命党内部的文献记录中也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当时在美洲支部负责党务的冯自由在其《革命逸史》中说过这样一番话:“民四年冬,进步党政客江西人黄远庸游历欧美各国,各报专电均载及之。旧金山党员多向子超先生(林森字子超)探访黄之历史,子超先生答曰,黄远庸乃进步党第一流策士,解散国民党及削夺民党各都督兵权,皆其主谋,深得袁世凯信用云云。”从林森的话中,不难看出他对黄远生的倾向和态度。 第二年年初,黄远生遗骸由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运回国内,并在上海召开了一个颇为隆重的追思会。据黄远生长子黄席群回忆,黄氏遗骸安放在一具小型棺材内,外面是一层蓝色丝绒,在上海又加了一个木质的椁——后来家属将其运回家乡安葬,也算是叶落归根。 汤化龙殒命唐人街 黄远生遇害不足3年,1918年9月1日,原段祺瑞内阁内务总长、进步党领袖汤化龙也在加拿大被国民党人王昌刺杀——汤氏之死与当年的黄远生遇刺如出一辙。 汤化龙是晚清著名立宪派人士,辛亥革命前任湖北谘议局议长,积极参加请愿行动,敦促清廷速开国会。武昌起义后,汤化龙即时应变,主动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是湖北上层士绅中的第一位“造反派”。 1918年3月,辞去政府职务的汤化龙与林长民等相约赴日,后搭轮赴美考察。在美前后两月余,汤氏数度参加留美学生、华侨商会组织的集会并发表演讲。8月底,汤化龙抵达加拿大维多利亚,准备在此候轮回国。9月1日,出席汤氏族人为其举办的送行晚宴,晚八时宴罢,宾主四十余人,相携于唐人街中。据史料介绍:“忽有人以手枪迎击,化龙中两弹,一自口入,一自腹入,立仆地死,霍坚(翻译)随行,晕而苏,视汤已绝气……”枪手为国民党人理发匠王昌,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说:“(王昌)以目的既达,即行吞枪自杀。”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时,与其私交甚厚的汤化龙极为悲痛,亲撰长联一幅相悼:“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当与先生毅魄俱沉,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投笔向谁言。”但汤化龙万万没有料到,几年后他会被宋教仁的同党所杀,而罪名则是国民党给他安插的“袁之走狗,段之帮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