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界首人关于界首电影院的记忆 你还记得吗?

[复制链接]

1873

主题

2147

帖子

76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11:2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5年,我上小学,遇到电影院有新片上映,晚上母亲基本上都会带我去看,小孩子个子矮,不满一米二都是半价,多花不了几个钱。那时我家在信义街南头,距离最近的东风剧场仅有一条街,非常方便。到了我上中学,以及下学后,基本上都是自己跑去看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还未普及,游戏机不见踪影,电影是最好的娱乐了。遇到有戏剧演出,母亲也去看,自然也少不了我这个小跟班。
传统戏曲的节奏比较慢,现在大多数都没印象了。我记忆深刻的只有一出《三打白骨精》和一出《济公》,神话题材总是很吸引小孩子的。《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画了个圈让唐僧坐在里面,自己跑到西侧不见了,跟着便摆个架势穿越背景从西侧直飞到东侧,虽然那明显是一个顺着绳索拉过去的人像牌子,我依然兴奋得手舞足蹈。《济公》里面,济公施法捉拿狐狸精,头上的破僧帽一扔,上空便落下一个巨大的僧帽罩住妖怪,感觉很神奇。这两出戏都是在东风剧场看的。后来看了更多的神怪电影,这些东西也就不觉得稀奇了。
那时候还是界首县,有三个电影院,东风剧场,工人文化宫,沙河影剧院。

沙河影剧院

界首是豫皖两省交界之地,百姓热爱戏剧,解放前后,道情、淮北梆子、豫剧、曲剧、话剧都盛行一时,著名的豫剧四大名旦粉丝无数。民国时期出版的《界首一览》谈及界首流行戏曲时,盛赞“马金凤唱得好(嗓音绝佳),徐艳琴舞得好(武功扎实),阎立品长得好(扮相俊美),毛兰花哭得好(擅演悲剧)”。建国前,界首一共十八个大舞台,解放后,随着戏剧人才的流失和城市的拓展,这些舞台均逐渐拆除。1956年,界首第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演出场所——颍滨戏院投资兴建,1958年交付使用。顾名思义,当时是作为舞台剧场而建设的。1966年正式易名为“东风剧场”至今,1979年,根据群众对电影文化的需求,改造成电影院,座位1008个。
位于信义街路东的东风剧场,面南背北,北低南高,外形呈“山”字,中间主厅稍高,两翼略低,造型有些像缩小版的人民大会堂。高高的台阶上,四根粗大的廊柱盈门而立,很有气势,正门门额如同巨大的牌匾,“东风剧场”四个字凸立其间,不知是哪位书法大师的墨宝。大门西侧是售票窗口,东侧是一个小卖铺,后来被人租去开个租书店。剧场的前面是一个灯光篮球场,经常有篮球比赛,后来不知为何变成一个小市场,捣克朗棋的摊子和租书摊子成为广场的主力。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真正成了人们休憩的广场。记忆中,遇到热映电影,排队购票的人龙总是拉得很长。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上映期间更是热闹非凡。有一个晚上我写完作业,跑到东风剧场前的广场玩耍,这时,8点场次的《少林寺》还没开演,购票的人从台阶上排队排到五米开外,门口还有倒票的向路人推销手中的票。排在前面的一个人买了六张票,离开购票窗口分给台阶下等待已久的朋友,高兴地说:“运气真好,里面的票快卖完了,咱们进场吧。”他们兴高采烈地进场了,留下的话却引爆了排队的人,排在后面的人一拥而上,站在前面的人手里攥着毛票伸得老长,都是大小伙子,就看谁的力气大吧。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有个年轻人在朋友的帮助下,直接从众人头上爬过去,伸手攥住售票窗口前面的铁栏杆,以近乎蝎子倒爬墙的姿势硬是把手挤了进去。等到售票员一声“票卖完了!”人群这才散去。有人开始跟票贩子讨价还价。
我是跟随母亲一道看的《少林寺》,宽银幕上,嵩山古刹的优美景色,演员的精彩打斗,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部电影之前,很多电影里的打斗场面都是点缀,风行一时的“瓦尔特拳”在利索的中国功夫面前显得笨拙无比。从这部电影之后,武打片开始风行起来。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少林寺,排队争购电影票的情形之后在界首出现过三次,分别是《野鹅敢死队》、《大上海一九三七》和《无敌小子》(即李连杰的《中华英雄》)。●1958年,县工会在健康路东侧投资兴建了一座工人文化宫,官方的称呼是“工人俱乐部”,可容纳790人,造型相当朴实。比起东风剧场的热闹,工人文化宫有一种闹中取静的优雅感觉,宽敞的大院中少有小贩的摊子。文化宫大门的道路两旁,安置着贴有电影海报的宣传栏。高高的台阶上,四个正门的上方,悬挂着大幅电影海报和排片表。●1975年10月,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沙河影剧院在人民路东头开始动工兴建,至1981年正式投入使用。
剧院上下两层,内设座位1640个。这是界首历史上第一座上下两层的影剧院,造型比起东风剧场不算出彩,只是看起来更高了些,二楼的玻璃窗颇有现代的气息,楼顶竖立的沙河影剧院五个大字甚为醒目。影剧院门前筑有人民广场,是当时界首开大型会议和举办活动的首选之地。沙河影剧院投入使用之后,除了放电影和演戏,县里的大型活动和聚会这里必定是首选之地。平时管理得也不错,宽敞的人民广场上,小商小贩的流动摊子不多。沙河影剧院建成后,放的第一部电影是《自豪吧,母亲》,我在影剧院的宣传橱窗里面看过这部电影的海报,很遗憾当时错过了,直到2009年我才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清晰度很差的视频,也算是消除了当年的遗憾。
●1980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下辖的乡镇均建了电影院。当然,时至今日,乡镇电影院已经全线崩溃。
我所喜爱的三个电影院也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工人文化宫彻底消失了。1991年7月,界首市电影市场整体走向低谷,超少的上座率和效益使得经营者把它转租出去,变成了一个大型舞厅。舞厅生意没落后,公司职员把它承包下来,改造成豪华电影厅,可放映35毫米和16毫米的胶片电影。最终,在港台录像的大潮中,它也顺应大流放起了录像。当录像厅的生意也走到尽头,它就彻底消失了。我竟记不得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新版的《界首市志》也找不到它被拆除的时间。偶然经过健康路,才发现道路两旁是新盖的沿街门面,后面成为居民住宅,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一丝影踪。
沙河影剧院转身无力。在港台录像的大潮中,偌大的影院居然竞争不过旁边的小录像厅,最终于2003年8月份拆除,原地改造开发成为一座大型商住楼,影剧院在新市委大院北面择地重建。建成后没有纳入全国院线,没有排片。除了在这里开开全市性的大型会议,能够看到的电影,都是一些公益单位上门推销电影票的小电影。
东风剧场一息尚存。1997年,界首35毫米电影停映,剧场整体承包,被改造成溜冰场。溜冰场生意不行了,又被人承包,成为界首市最大的街机游戏厅。网吧兴起后,这里又成了界首市最大的一个网吧。随着家庭宽带的普及,网吧生意日趋没落,终于有一天关门歇业后无人接盘,闲置至今。
2010年,私人投资的华信电影城建成,可放3D电影,非常新潮。电影城内都是几十人的小包间,画面出色,音响一流。我和朋友一道看了《一九四二》,日寇的飞机凌顶而过的声效令人难以忘怀。但是我更怀念少年时期,上千人同场看电影的壮观场景,这么多人为同一个场景欢呼、发笑、兴奋,这种记忆今后还会有吗?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界首城,位于老城区的东风剧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这座对于老界首有着特殊记忆的剧场会不会拆除呢?我不知道,我只是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真诚地呼吁着,希望能把它作为界首城市历史的一页,保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7 16:52 , Processed in 0.9668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