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鱼鳞图册, 古徽州的“土地证”

[复制链接]

2437

主题

2633

帖子

90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04:2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代“鱼鳞图册”。(资料图片)

  联展中的《清顺治六年休宁县鱼鳞册月字二都四图》。(休宁县档案馆藏)

  你知道古徽州的土地证长啥样吗?那就得从“鱼鳞图册”说起,这就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土地登记簿册,因田图状形似鱼鳞而得名。不久前,“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在安徽省档案馆开展,其中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鱼鳞图册”作为展品在联展中格外引人瞩目,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通过展览的形式为我们揭开了明清时期古徽州土地管理的“神秘面纱”。

  珍贵的古代“土地档案”

  很多人一定很好奇,什么是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我国古代为征收赋役和保护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它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连接绘制,标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把每块土地的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丈量册”等。

  编制鱼鳞图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出现在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两浙、福建等地。而它的迅速发展则是在明朝。据史料记载,元末朱元璋初入徽境,招徕贤士,采纳了休宁儒生朱升所献的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举定天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即着手土地清丈、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列入“黄册”,即户口册,详细登记各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情况,每年审查一次。

  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编制鱼鳞图册,分鱼鳞分图及鱼鳞总图。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元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载有坐落、面积、四至、地形等,以及所在都(相当于今乡镇)、图(相当于今行政村)。另外图上还设“分庄”一栏,用于土地买卖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时填写。经过各图的鱼鳞图册汇总,逐渐形成以乡为单位的总图,再“合各乡之图,而成一县之图”。县图汇总之后,逐级上报到户部,户部则以各地汇总上报之图,管理全国土地征收田赋。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共核查出土地8507623顷,加上垦荒,全国的粮食产量较元代增长显著。

  此次联展上展出的档案《明万历年间休宁县丈量鱼鳞图册建字三十三都八图》正出自明代万历年间,这份鱼鳞图册将每块土地绘制成独立地块,地块的最上方标记有编号,详细登记有见业(所在地及所有人)、计税、四至、分庄等重要信息,档案中各种大大小小的绘制地图,仿佛鱼鳞一般活灵活现,成为鱼鳞图册独有的符号。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编制鱼鳞图册呢?原来,元末之际,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无非就是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当上皇帝后不久,朱元璋发现许多富民隐瞒田产、逃避徭役,因而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土地赋役制度改革。这位出生于安徽凤阳的“和尚皇帝”明白,封建政权的基础是土地和人民。于是,他在继承宋元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大规模启动了全国范围的“黄册”和“鱼鳞图册”的编造措施。朱元璋建立“两册”的目的,是对人口和土地进行大清理,打击地主富豪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徭役,是一大反腐力举,也为鱼鳞图册制度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徽州土地登记“见证者”

  明代的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税赋的征收具备了实在的依据,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也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因此说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到了清代,随着鱼鳞图册制度进一步发展,除康熙、咸丰和光绪年间三次进行全国性土地清丈、造有大批册籍外,几乎各朝都造有鱼鳞图册,并在垦荒、滩地、沙田、堤岸、盐场、马场等各类田土之上全面推开,土地清丈和鱼鳞图册攒造成为常态。

  此次联展中展出了众多清代时期的鱼鳞图册,比如《顺治六年休宁县鱼鳞册月字二都四图》《顺治十年休宁县田、地、山、塘积册辰字二都七图》《道光四年休宁县田、地、山、塘佥册帝字十四都十图》等。其中在《顺治六年休宁县鱼鳞册月字二都四图》这份档案中,全面展示了土地登记的详情:如“鱼鳞”般勾画着土地的大致轮廓;“东南西北”四至,标示着土地的相对方位;上方的编码则是土地的“身份证号”,下方则是土地的边界。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图形画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有意思的是,这些鱼鳞图册大多来自安徽休宁县,为什么休宁县的鱼鳞图册在徽州地区尤为突出呢?清朝初年,王公贵族的圈地、“三藩”霸据及鼓励地方乡绅垦荒的政策,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兼并。于是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和康熙二年(1663年)再度重新编造,补造“鱼鳞图册”,如今现存的清代休宁县鱼鳞图册就是这一时期编修的,在以后的土地赋税管理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被后人精心修补,妥善保存,一直使用到民国末期。

  据了解,休宁的鱼鳞图册记载比较完整,在县城四隅以天干编号,都图则采用“千字文”编号,开本大小不等,内容、格式亦有细微之异。图册载明了所有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沃瘠、户主姓名以及日后使用过程中300多年来的业主变化、挂税转移记录。它在承认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要求业主按亩纳税,凡图册上的土地买卖,要向地方政府办理田赋过割手续,因而记录的内容相当详细。

  “休宁鱼鳞图册”真实反映了徽州私有土地管理中的土地转让、租佃、买卖、课税等关系,是研究徽州当时农村经济状况、农业荒垦政策、水利灌溉、土地测绘和田地转移频率、节奏等课税依据,也是研究徽州商业和徽州农业之间关系的有力佐证。

  徽州文化的“璀璨明珠”

  鱼鳞图册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徽州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鱼鳞图册也被誉为人类历史记忆的共同文化遗产,近年来逐渐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档案学家、税务专家、历史学家的重视和青睐。

  2023年1月12日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结果中,共有55件(组)档案文献入选,由安徽省休宁县档案馆等联袂申报的鱼鳞图册名列其中,正式成为“国宝遗产”。

  作为中国古代土地登记的“见证者”,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在传统农业社会,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鱼鳞图册作为征税的依据,事关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地籍档案。而“鱼鳞图册”制度代表了当时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这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史上的一大创举,弥足珍贵。

  著名经济史学家赵冈曾评价说:“我认为明清时代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在电脑时代来临以前)政府地籍管理最周详细致的档案记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档案资料。”而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鱼鳞图册对我国土地制度史、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此次在安徽省档案馆展出的这些珍贵文书档案,为研究古徽州土地、赋税制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安征 王晓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3 05:25 , Processed in 0.2844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