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一山一湖一关一城”中的“一关”就是清流关,它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 始建于南唐,为古代重要关隘,是当时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过江往北的通道,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在此设关“以御北师”。因其时地属清流县,故名“清流关”。
清流关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昔为南北交通必经之道,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号称“九省通衢”,被誉为“金陵锁钥”,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流关之所以成为江淮名胜,在于其“三古”特征: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 古驿道 沿着清流关牌坊一路向西前行,古道两边植被茂盛,地势时而峻峭,时而平缓,古驿道路面为青石铺成,千百年来车辆留下的凹陷车辙,整齐有序,相互连续贯通,在两公里长的古石道上,清晰可见宽5厘米,深3厘米的车辙痕迹,让你领略中国“古代轨道交通”的风采。
古关隘 古关隘位于古驿道关山的山峰上,明代陈琏《清流关》诗云:“忆自南唐始于凿,据守形势真险恶。”明代,清流关还保存有关楼基座及关楼,其他建筑有关圣殿、包公祠、大佛殿、娘娘庙、白云庵等。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火烧了清流关所有建筑。“文革”期间又拆除了关券。现存古关隘基座面阔20.0米,进深37.3米,残高4.0米,基础部分为青石条垒砌,2.0米以上为大砖和毛片石垒砌。关口下,古道旁立有“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的路碑。
古战场 清流关历代多战事,最有影响的当属刘邦和朱元璋。春秋战国,吴楚相争,清流关口已是用兵要隘;三国时期魏吴也曾在此兵戎相见。当年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曾兵败垓下,经过这里,自刎于乌江。汉高祖刘邦挥兵南下,过清流关至大丰山留有“汉高祖饮马池”的古迹。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离濠(今凤阳临淮)至定远收得驴牌寨地方3000兵,破元兵张知院于定东横涧山,降元兵2万,过清流关占滁州,以此为根据地,集江淮健儿屯军练兵,进取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了明朝。
1989年安徽省旅游资源考察团和参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论证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论证,清流关被评估为江淮之间仅存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驿道遗址,是研究我国古文化、交通、商业、军事等方面变迁的重要考证依据。
清流关绝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形成“清流胜境”之美誉,在诗词中又是别具韵味。 《寄徐滁州埻立》 南宋 韩元吉 青琐金鸾迹未容,寘公犹在昔贤中。 著书定已追迂叟,得郡何妨号醉翁。 丰乐桥边鱼动镜,清流关下马嘶风。 独怜湛辈犹奔走,不得登临一笑同。 《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 南宋 陆游 皇天方忧九州裂,建隆真人仗黄钺。 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 逋诛猾虏入槛车,北风吹干草头血。 一龙上天三百年,旧事空闻遗老说。 金印斗大谁作州,公子玉面苍髯虬。 赋诗健笔挟风雨,论兵辨舌森戈矛。 别君帐饮灞桥头,长歌为君宽旅愁。 战场遗迹傥可画,尺素寄我关河秋。 《清流关》 明 陈琏 清流山高横碧落,崖石棱层犹铁削。 忆自南唐始开凿,据守形势真险恶。 殿前虞候有雄略,摩兵飞度孰敢格。 晖凤东门就擒缚,乃知恃险古所薄。 当年意气归萧索,惟有青山宛如昨。 圣明德教溢六合,文恬武熙颂声作。 四方无虞闲警柝,关更何劳守鱼钥。 我常登临驻骓骆,呼酒悠然引孤酌。 怀古时时发大噱,万里天风起寥廓。 《题清流关》 清 王士祯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来源:琅琊区文化馆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