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夹弦:唱腔悠悠诉乡愁

[复制链接]

2717

主题

62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1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00:0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逢春节来临,在亳州市的乡村大舞台上,二夹弦便成为乡亲们的最爱。“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来自皖北亳州的村言俚语,表达了当地人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的喜爱。
二夹弦是我国的稀有剧种,从清朝嘉庆年演唱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方言习惯称它为“二夹弦”。
二夹弦的唱腔最初是在“纺棉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花鼓丁香”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自己清新活泼,委婉抒情的唱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付红伟介绍说:
二夹弦这一剧种从纺棉小调到今天的形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末以来二夹弦主要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演出剧目如《花厅会》《三拉房》《梁山伯祝英台》《马红驴换亲》等。后来,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行当基本齐全,新中国成立以后,二夹弦也和其它剧种一样,渐趋成熟。
到清朝年间,二夹弦由沿门独唱或一弹一唱(即打门头词)逐渐发展到“板凳头”“拉地摊”的演唱形式,不少艺人利用“青苗会”“烧香会”等群众聚集的场合进行演唱,演出时以板凳、柴席分隔为前后场,这时乐队、演员已有了初步的分工。演出人员不多,一人扮演多角,约十余人,有“紧七慢八六个人瞎抓”之说,为了效果起见,也开始采用了假髯、手巾、戾子等小型的服装和道具,曲调和伴奏旋律上由简单粗糙逐渐发展为复杂细腻。付红伟说:
二夹弦乃稀有剧种,主要以“三小”戏为主。如:《花厅会》《三拉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二夹弦的唱腔特征是大本腔吐字,二本腔托音,也就是真假声相结合。四弦也叫(四弦胡琴),它是两股马尾、四根琴弦,也就是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拉奏,因此得名“二夹弦”。
二夹弦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亳州二夹弦特色鲜明,清音唱腔优美、婉转悦耳。曲牌除正牌《满江红》等外,还有杂曲10多个。曲目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二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二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亳州二夹弦既吸收了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吸取了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渐渐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特色。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传师介绍说,1958年,原亳县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
当年淳朴的皖北人不喜欢看歌舞,而对戏曲尤其对二夹弦情有独钟,当年底县委根据实际采纳了当地群众的建议,组建了亳县二夹弦剧团。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学习和排练,《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立上舞台。并向县领导和群众作了汇报演出。后不久,便正式成立亳县二夹弦剧团。
2006年,二夹弦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采 写|杨锦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3 05:30 , Processed in 0.8428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