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神赋图》之六龙云车 · ▲ 作者:顾恺之(东晋) 前不久,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一组数据:全省包含“龙”的地名共7671处,交通运输设施700余条,水力、电力、通信设施500余条,纪念地与旅游景点200余条,建筑物70余条,单位1300余条,陆地水系100余条,陆地地形500余条。其中,安庆市、六安市和合肥市含“龙”地名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1430处、1163处和661处,相关报道中还提到了肥东县桥头集镇的“龙泉山”。其实,合肥老城便有好几处,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廻龙桥”了。其首字曾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除“廻”字外,还有人提出“迴”或“回”,那么情况究竟又是如何呢? ——引子 “廻”还是“回”? 不知大家可曾记得,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其中有个经典桥段,让人至今回味无穷。说是有一天,孔乙己问“我”是否读过书,在得到肯定答案后,便又想考“我”:“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在经一番心理活动后,“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回答了他,接着便是那句——“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孔乙己》短片海报(1981年) · ▲ 来源:豆瓣 后人注释指出,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囘”“囬”,而极少使用第四种“ ”,它甚至无法被今天的电脑输入法所打出。除了不同写法外,“回”字还拥有众多的繁体字、异体字,比如前文提到的“廻”“迴”等。通常认为,“廻”是“迴”的异体,而“迴”则是“回”的繁体,但使用“廻”或“迴”时,对应的仅是“回”字部分含义。
· 三种“回”字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回到合肥来看,明代地理总志《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以及《南畿志》,均称“廻()龙桥”。至万历《合肥县志》同时出现了两种“回”字,“坊巷”部分照旧,“古迹”部分则作“回”。类似情况还发生在清嘉庆《合肥县志》,该书甚至出现了第三种——“迴()”,可见各方并未达成一致,但普遍以“廻”字居多。
· 金敏《是“迴”还是“回”?》(1996年) · ▲ 来源:《咬文嚼字》 何谓“廻龙”? “回龙桥”作为地名并不鲜见,除桥梁外,亦有以“回龙”为名的山川、寺庙、乡镇、街巷等。所谓回龙,关键在于“龙”字,即可表示传统风水学上的“龙脉”,又常常指“真龙天子”历代帝王。身处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著称的合肥,眼前这座“廻龙桥”常被认为与后者相关。关于它的来历,在不同时期曾有多种说法。
· 北京回龙观 · ▲ 来源:回龙观社区网 廻龙桥,不知何时何人所建,但最晚下溯至明代。《寰宇通志》记载:“廻龙桥,在府城德胜门内。相传,魏曹操与吴相持于此回马,故名。”据说,当年孙权领兵进犯合肥,曹操早有准备,提前命令大将张辽,设伏兵于藏舟浦。待南来吴军赶到附近,曹操突然从浦中走出,主打一个“措手不及”。
· 吴主孙权 · ▲ 作者:阎立本(唐代) 孙权眼瞧着不远处曹军战船突出,又见藏舟浦碧波浩淼、芦荡丛生,怀疑有诈,便强打笑脸对曹操拱手说:“别来无恙,想不到汝来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强以礼答道:“老夫在此,东吴休存妄想,望将军珍重。”孙权见攻战无望,遂转而退兵。返程途中,恰好路过此桥。孙权后来是有“称帝”的,故得名“廻龙桥”。
· 藏舟草色 · ▲ 作者:夏云(清代) 这则故事被明清及民国旧志、文献等多予沿用,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即诸志使用时皆加上了“相传”的前提。的确,从史实而言,此事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曹操在位期间的两次合肥之战中,他本人并未直接参与,更不用提二人见面及后来的当面口争。再者,大战并未如故事那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反之经历了波澜起伏。
· 廻龙桥 · ▲ 来源:《寰宇通志》 至晚清民国,民间又流传了新版本,后由“老合肥”熊态整理刊出,今人才得以知晓。话说,当年康熙帝有一贵妃,是合肥“龚大司马”的干女儿。一次,贵妃想回合肥省亲,奏请皇上恩准,康熙帝为此专门颁发一道圣旨,并决定亲自陪同。消息传来合肥,忙坏了龚大司马及地方官,就连老百姓也莫名其妙跟着遭了殃。
· 康熙帝读书像 · ▲ 来源:故宫博物院 庐州城的大小官员,先是跑到德胜门外西南方向的小山上,筹建华丽的梳妆楼——“稻香楼”,为娘娘临时住所。又另架一座天桥,从小山直接越过护城河、城墙进入城内,以便来往出行。同时,官员们趁机大肆搜刮民财,百姓受苦怨声载道。此事不久便传到京中,一位大臣担心皇上遭遇不测,连忙奏本劝阻。 · 稻香楼 · ▲ 来源:康熙《合肥县志》 那位大臣称:“去合肥路上,旱路有斩龙岗,水路有梅龙坝,犯着圣讳,请万岁爷收回旨意,不能到合肥去。”其中,“斩龙岗”即今龙岗开发区,而“梅龙坝”亦存,现在肥东县境。康熙帝看完奏折后大惊,决定取消驾幸合肥和娘娘省亲的行程。合肥市民为庆幸逃免此难,遂集资在九曲水上建起一桥,取名为“廻龙桥”。
· 回龙桥 · ▲ 来源:康熙《合肥县志》 此外,“康熙”说还衍生出了“下江南”等版本,故事逻辑相差无几,具体细节略有不同。当然,这些都是——人们基于有限的历史常识,结合在地的名人、建筑、景观、地点等形成梗概雏形,再经街头巷尾的传播及“加工添料”,从而诞生的民间文艺作品。虽与史实不符,但在“相传”的前提下,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康熙南巡图》局部 · ▲ 作者:王翚(清代)等 民国《合肥名胜杂咏》则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或云:“龙脉至此折回,向南薰门去,故名。”这便又回到本节开头所述情况。而说起龙脉,就不得不提附近的梁家池。相传在明洪武年间,有条巨大的蛟龙自此池中冲出,继而潜入金斗河消失不见,故得名“龙池”。后称梁小塘,1952年兴建师范学校湮没,遗址在今老报馆附近。二者相距仅里余,或许与之有关。
· 梁家池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回龙桥与九曲水 据1948年登记资料:廻龙桥,位于德胜街(今金寨路)中段,为1孔石拱桥。桥下即九曲水,一般认为“无源”,在汇纳城西南诸水后,由龚大塘东流,历经回龙桥及永乐、会仙、聚仙诸桥,折北又过升仙、洛水、和(河)平、指挥诸桥至藏舟浦,注入金斗河。此水道虽短,却在城中蜿蜒曲折,故得此名。
· 德胜门内(1939年) · ▲ 作者:辛木(日本) 曾有多名文化学者将其列为金斗河支流,对此熊态认为有误,并提出“九曲水是自成水系”——从地形上看,城内西南高、东北低,龚大塘与金斗河水位落差约3-4米,未见有金斗河倒灌龚大塘的记载。但从水文学而言,“支流”是指汇入另一条(河流或其他水体)而不直接入海的河流,而九曲水情形正好符合,反之从河流上某一点向下游分散的支河道应称“汊流”。
· 九曲水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往期曾多次说过,金斗河即为肥水故道,明代《南畿志》称:梁家池“从古沟,入金斗河”,这里的“古沟”不知是否指九曲水,若是——或与唐宋时期的“拓城运动”有着重要关系。考虑到廻龙桥地处古官道上,其建成应发生在“掘沟”工程的前后,初建时或无名或他名,由龙脉或故事而得名“回龙”当是后话。
· 梁家池 · ▲ 来源:《南畿志》 当年,廻龙桥北首沿九曲水道有东西两条小巷。东巷即“回龙巷”,西起廻龙桥,东至高坎子,长约80米,可通往七桂塘,今改为金融大厦外围通道。而西巷东起廻龙桥,西至龚大塘,巷口北侧为天主堂,即今回龙桥路。此外,廻龙桥向西约50米处南侧过水道有条小路,长约200米至右圣宫东墙外。
· 迴龙桥 · ▲ 来源:资料图片
· 回龙桥路 · ▲ 来源:合肥宣传 1954年7月,合肥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洪水灾害。其中10日上午短时强降水,导致淝河水位陡涨至16.19米,淮河路水深齐腰,水西门、杏花村水漫屋顶……此次水灾后,市政府为整顿市容,决定填平包括九曲水在内的臭水沟及大小河塘,铺设城市排水设施,廻龙桥亦遭彻底拆除,徒留南北通衢大道。
· 合肥市人民政府《防汛工作总结》(1954年) · ▲ 来源:档案观止 札记 所幸“廻龙桥”作为老地名被保留了下来,除了“回龙桥路”外——1960年12月,西市人民公社建迴龙桥分社。1963年8月,撤销公社及下属分社。1966年1月,设立迴龙桥街道,属西市区。1969年3月,并入益民街道(时属西市区,1985年7月划入中市区,2002年3月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即迴龙桥社区。2012年3月,益民街道被撤销,遂划属三孝口街道。近年来,社区名称又改回使用“廻”字。
· 廻龙桥社区 · ▲ 来源:HFBTV都市房产 直到去年3月,还有网友咨询回龙桥路命名中用的是“廻”还是“回”?合肥市民政局答复:“该条道路标准名称为‘回龙桥路’,‘廻’为‘回’的异体字。根据《合肥市道路交通设施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名称用字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禁止使用已简化的繁体字、已废止的二简字、已淘汰的异体字。’因此该道路规范书写为‘回龙桥路’。”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多使用“廻”或“迴”字。而回龙桥路集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于一身,亦是曾经无数媒体人和出版人的“美食天堂”……
· 网友留言 · ▲ 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回龙桥路1号 · ▲ 摄影:粥粥 Geo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