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徽州,你见过板凳龙和草龙吗

[复制链接]

2668

主题

2818

帖子

948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00:4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皖南徽州地区保留了大量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也是一座民俗文化的宝藏。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徽州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龙年伊始,让我们一同来找寻徽州文化中龙的踪迹。
1.板凳龙
徽州地处江南低山丘陵地带,山多地少,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古时,这里水旱灾害频发,经常导致粮食减产,引发饥荒,是影响农业生产、社会稳定的主要灾种。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故民间多以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
徽州板凳龙,朱荣明摄,图源:人民网
徽州板凳龙,朱荣明摄,图源:人民网
在徽州的各种舞龙形式中,板凳龙堪称一绝。所谓板凳龙,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节节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板凳”连接而成。每一节板凳,平日里都由一家一户收藏在家,到舞龙的时候,各家搬出自己的那一节,在空地上接连成一条完整的龙,此谓“接龙”。一条板凳龙,其实是一个聚落团结一心的象征。龙头内安有19盏蜡烛灯火,每节龙身安3盏灯笼,龙尾安有5盏灯火。
板凳龙属于民间舞蹈,舞龙时必须配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及燃放烟花礼炮,板凳龙一般长120余米,舞龙人加上乐队,共有100多人参与,舞动时灯火闪烁,礼炮飞扬,烟雾缭绕,人声鼎沸,场面十分壮观。
民间艺人在黄山市休宁状元广场表演徽州板凳龙。IC资料图
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属徽州民间舞蹈中鼓乐之舞,徽州各地农村均有留存,范围之广延伸至江淮之间,现遗存的典型板凳龙表演,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流口、鹤城、汪村,以及徽州区潜口镇一带的村落甚为流传,其中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的板凳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板凳龙的牵头者,到舞龙时的掌灯人,再到制作龙头龙尾的手艺人,至今,徽州板凳龙已有四代传承人。
在徽州,板凳龙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开始舞动一天。平时如有喜庆活动、佳节庆典等,舞板凳龙又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全民同乐的农村文娱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舞草龙,施亚磊 摄,图源:中新网
2.草龙
除了板凳龙,绩溪草龙舞也值得一提,它于2017年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的习俗在绩溪县广为流传,尤以扬溪镇大石门村最为特色,历史传承已数百载。
相传500年前,当地连年受灾,乡民收成大减,村南和尚山频频发火,达数年之久,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大石门村周姓十三代高祖雄杰择机发动百姓利用稻草制成草龙,组织队伍日夜狂舞于村庄街巷,并伴草炮、擂鼓鸣锣。为防止邪火复燃,后来定每年中秋为游龙日,目的一是镇灾除邪;二是庆祝丰收,渴望来年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舞草龙,施亚磊 摄,图源:中新网
大石门制作草龙的主要材料是稻草、竹、剑麻等。草龙主要包括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龙长十八米,形象酷肖,龙体插上香火,舞动时点燃的香火随风飘动,流星般闪烁,十分漂亮,似活龙在天。故大石门“草龙”又称为“火龙”。
古时草龙起舞,以火药装三节铁筒的“三门炮”为前导,鸣锣开道,龙珠引导,十几个青壮年用竹竿撑着草龙穿梭于村庄街巷,“摇头、摆尾、腾跃、缠龙”,舞姿多样,妙趣横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游龙队伍前,两名青壮年手拿稻草制成的“草辫”,甩击于地,噼啪作响,称之为“草炮”,意为“甩辫’。舞龙直至深夜,最后将“草龙”送到水口外,抛入河中,意为送龙回宫,祸去福来。
手龙舞,图源:文化宣城,腾讯网
3.手龙舞
中国家长常有望子成龙之心,在徽州,“龙”也被融入了传统儿童舞蹈之中。位列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代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
《手龙舞》为十一二岁男女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其道具为篾制作的小龙灯。手龙舞表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一般为二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可游艺,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其艺术形式独特,深受百姓喜爱。
表演时,孩童穿戴短袄、裤、肚兜、银箍在鼓乐声中表演。 “龙聚”、“龙吟”、“翻龙”、“腾龙”、“盘龙”、“飞龙”、“戏珠”、“争珠”等一整套舞蹈动作连串表演,其形式活泼、生动,场面大,充满神气与生机。
手龙舞来自民间,其独特的舞蹈形式、极具地方特点的舞蹈语汇,和传统的服装、道具配以戏曲的音乐,形成了其特有的舞蹈风格。它是徽州传统舞龙民俗和民间舞蹈的高度提炼和融合,具有很好的娱乐和审美价值。
汪满田鱼灯,图源:澎湃新闻·私家地理 Peggy供图
4.“鱼化龙”与汪满田鱼灯
除了这些直接使用了龙元素的民俗,在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有趣的吉祥纹样,即“鱼化龙”。它一般为龙头鱼身,又会增加祥云、云水等花纹进行装饰。“鱼化龙”表现的是鲤鱼越过龙门的瞬间,身姿扭动奋发向上,此时鲤鱼身体一半已经越过龙门变成了龙头,还有一半还在龙门之外,所以仍是鱼身。“鱼化龙”的形象有飞黄腾达,脱胎换骨,时来运转、金榜题名等寓意。它意味着人不发迹是时运未济,需力图上进,有待来日,定能一跃龙门而飞腾成龙,是对有志者的美好祝福。
在徽州,“鱼化龙”广泛存在于徽派建筑的房梁、雀替及民间手工艺品。在徽州府衙、许国石坊等著名建筑上都能见到“鱼化龙”的身影。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尤其“出圈”的汪满田鱼灯。汪满田鱼灯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里东乡溪头镇汪满田村流传600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徽州地区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于2022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汪满田鱼灯,图源:安徽财经网
明朝时,为欢庆太平乐业,汪满田村村民兴起鱼灯会,祈愿“年年有余(鱼)”。鱼又多子,亦祈子孙兴旺。此外,有风水家言,汪满田村缘起是村中木架屋,时有火灾发生。祸根乃村前光滑大石塌——“火镜”所致,因“程”“叶”乃“禾”旁、“草”顶,所以程姓、叶姓屋尤易有火。程、叶屋起火,汪姓自也殃及,遂以支堂房派为单位,兴鱼灯会五个,现在为六个鱼灯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渔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当地人称为“嬉鱼”。
岁月流转,这种“嬉鱼”的年俗一直传承至今。每年元宵节前后,汪满田村民都会自发组织盛大的鱼灯会。从制作到排练,全村老幼倾尽全力,演绎出藏在大山深处的浪漫与震撼。
汪满田鱼灯的制作颇有讲究。主要以竹片为络,头节、中节腹部置有纵木,用以扛抬。节与节之间上下以绳扣其一点相连,故左右摆动灵活。以绵纸遍糊,彩绘鱼头、鱼鳞及鳍、尾,鱼头额上有硕大的“王”字,金色眼球鼓起,嘴上唇有两根翘八字鱼须,嘴下唇有流星喷管,鱼鳞有黑色、青色、红色三种,一盏鱼灯选画一种。它分大鱼、小鱼,大的长约七米,小的一米以下。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改进,汪满田鱼灯现已创新出了“鲤鱼化龙”“狮灯”“花灯”“十二生肖灯”“彩灯”等形式。总祠雍睦堂扎的是一盏鲤鱼化龙灯,龙头、鱼身十分别致,意味鲤鱼刚跳过龙门,变成龙头,即将化龙飞去。此外,小杂灯也扎得精致、生动,有十月花篮灯、五谷形灯、瓜菜果灯、牛羊兔动物灯等,皆五彩斑烂,活灵活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30 14:29 , Processed in 0.4201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