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波波沙”到“转盘枪”——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轻武器

[复制链接]

869

主题

1173

帖子

391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01:0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轻武器?历来有多种划分标准。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定义,轻武器为单兵或班组携行使用的小型、轻便武器的统称,包括各种刀具、手枪、冲锋枪、步枪、机枪、手榴弹、榴弹发射器、火箭发射器、便携式火炮、轻型导弹等。志愿军轻武器包括步枪、冲锋枪、手枪、手榴弹、轻重机枪、小口径迫击炮等,其中以苏制武器为主,如“波波沙”冲锋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郭留诺夫重机枪、“莫洛托夫手雷”等。
▲志愿军在阵地上用轻武器打击敌人
步枪
志愿军入朝后使用的步枪品种比较多,主要有“三八式”步枪、“七九”步枪、春田步枪、“水连珠”步枪、“马四环”步枪、53式步骑枪等。
苏制1944年式骑枪
苏制7.62毫米1944年式骑枪也称M1944式莫辛-纳甘步马枪,是苏联军队20世纪40年代的装备。早在1891年,俄军枪械设计师莫辛上校设计出该枪的原型,弹仓部分由比利时人纳干作了调整,通称莫辛—纳干步枪或1891年式步枪,此后又有1910年式、1938年式和1944年式等多种改型。该枪射击精度好,性能稳定,为二战结束前苏联军队的制式步兵武器。
上世纪20年代后,大量莫辛—纳干步枪传入中国,且因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 中国人诗意地称其为“水连珠”步枪。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部队大量装备苏联提供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马枪,即“水连珠”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水连珠”步枪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有一支传奇的“水连珠”步枪,一排注释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抗美援朝战争中,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这一战绩,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战争内,都是一个奇迹。枪的主人张桃芳,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被称为“狙神”。
▲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张桃芳
53式步骑枪
53式步骑枪是中国仿制苏联莫辛-纳甘M1944式7.62毫米骑枪的一种非自动步枪,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第一种国产制式步枪。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了给志愿军提供有效的战斗武器,中国开始仿制苏联1944年式7.62毫米骑枪,仿制定型后命名为1953年式7.62毫米步骑枪(简称53式7.62步骑枪)。所谓步骑枪,是一种比普通步枪短、子弹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较轻便的步枪,也有人称其为短步枪。不仅用于步兵,也适合骑兵等特殊兵种使用,因此也称骑枪、马枪,西方国家称卡宾枪。
1953年,53式7.62步骑枪开始投产并装备部队。53式步骑枪结构比较简单,便于大量生产,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低速空中目标。50年代后期,由于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的装备,53式步骑枪在1960年停止生产。
▲53式步骑枪
冲锋枪
志愿军使用的冲锋枪主要有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和“波波丝”冲锋枪、国产50式冲锋枪、美制汤普森冲锋枪、英制司登冲锋枪等。
PPSh-41式(“波波沙”)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又译为“波波沙”冲锋枪、“波波沙”41式冲锋枪,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目的是为取代结构复杂的PPD系列冲锋枪,该枪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到20世纪40年代末,该系列枪已生产了约600万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
▲波波沙41式冲锋枪
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1年起陆续装备PPSh-41冲锋枪。PPSh-41与当时美军装备的汤普森M1/M1A1、盖德 M3/M3A1冲锋枪属于同一档次,而且射速高、火力强、使用方便,特别适应朝鲜的严寒气候,因此受到前方战士的普遍欢迎。1951年7月,在三登里召开的志愿军军械会议上,PPSh-41冲锋枪是苏式轻武器中受到好评最多的一类武器。
▲志愿军战士手中的波波沙41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是我国在苏联PPSh-41式(俗称“波波沙”)冲锋枪基础上仿制而成的。1950年我国仿制PPSh-41式冲锋枪成功,命名为1950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简称50式冲锋枪。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内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制式冲锋枪,当年即生产3.6万支装备部队。该枪列装部队后,在抗美援朝和建国初期剿匪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结束了新中国没有制式冲锋枪的历史。
▲国产50式冲锋枪
▲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国产50式冲锋枪作战的志愿军战士
PPS-43式(“波波丝”)冲锋枪
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又译“波波丝”冲锋枪,是前苏联苏达列夫工程师设计的PPS-42式冲锋枪的改进型,1943年正式列为苏军制式冲锋枪。该枪从1943年开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停产时为止,共约生产了100万支。
▲“波波丝”冲锋枪的结构比“波波沙”简单轻便,志愿军称之为“铁把子”冲锋枪
1954年我国曾仿制PPS-43式(“波波丝”)冲锋枪,定型为54式7.62毫米冲锋枪。
▲装备苏制PPS-43式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
轻重机枪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机枪主要有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美制M1918式轻机枪、捷克ZB-26轻机枪、加拿大7.92布伦式轻机枪、苏制郭留诺夫重机枪、美制M1917式重机枪、日制九二式重机枪等。
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对王成手中的一种武器印象深刻,这就是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身上面有一个标志性的大圆盘,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47发弹盘供弹器,圆盘在射击的时候跟着转动,中国俗称“转盘机枪”,又被称为“唱片机枪”。这款轻机枪由苏联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于1923年开始设计,1928年正式装备苏军,型号定为“DP—28”,在中国音译为“德普式轻机枪”,为苏联二战时期最重要的轻武器之一。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根据中苏两国协议,苏联向中国有偿提供一批武器,DP-28型轻机枪是第一批来到中国的武器装备。志愿军使用这款火力凶猛的苏式机枪,给予美军重大杀伤,因为装弹数量多,火力持续性比“捷克造”好得多,志愿军装备后班、排火力有明显的提升。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受到广大指战员的喜爱,“转盘机枪”也成为志愿军标志性武器之一。
▲志愿军使用“转盘机枪”
捷克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是1920年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开始设计,1926年定型并由布尔诺国营兵工厂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26)。从20世纪20年代捷克式轻机枪进入中国开始,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捷克式轻机枪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轻机枪之一,一般称“捷克造”。捷克布尔诺工厂共向中国出口了3万余挺,而中国自行仿制的数量更多,加在一起不下10万挺。
▲捷克ZB-26轻机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不论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队,还是后续部队,捷克式轻机枪都是班排攻坚火力。
▲为志愿军步兵提供火力掩护的捷克式轻机枪
加拿大7.92布伦式轻机枪
7.92毫米布伦式轻机枪是二战时期英国在加拿大专门为中国制造的一种轻机枪。此枪是在MKⅡ式7.7毫米布伦轻机枪的基础上略加改良而成。英制7.7毫米口径的布伦轻机枪在中国称之为“77勃然”,所使用的弹匣和早期中国所使用的捷克ZB-26轻机枪弹匣通用。1944年起,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大约40000挺7.92毫米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这种型号被称之为“79勃然”。
▲加拿大造“79勃然”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缴获了大量的布伦式轻机枪,又有许多被带到抗美援朝战场。
苏制郭留诺夫重机枪
郭留诺夫SG43 7.62毫米重机枪是苏联郭留诺夫主持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用以取代马克沁M1910水冷式机枪,成为德普(DP)系列轻机枪的火力补充武器。二战临近结束时,SG43 重机枪又改进成SGM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均作为营级武器配发。
▲郭留诺夫重机枪
▲志愿军使用郭留诺夫重机枪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备的主要是轮式郭留诺夫重机枪,在许多惨烈的阻击战中,火力凶狠、射程较远的郭留诺夫重机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杀伤敌人,为守住阵地立下了大功。两个轮子和防盾是郭留诺夫重机枪的特有标志,在很多抗美援朝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使用郭留诺夫重机枪。抗美援朝结束后,1955年我国以郭留诺夫重机枪为蓝本,仿制成功了53式重机枪。
美制M1917式重机枪
这是一款在中国有关抗美援朝纪录片中亮相较多的重机枪。M1917重机枪是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美军在一战、二战及朝鲜战争中采用的重机枪,并有限延伸至越战,同时它也被其他国家使用。这是一种班组操作,弹链供弹的水冷重机枪,与同时期的M1919风冷中型机枪共同服役。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
▲M1917A1式重机枪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美械师装备了大量的M1917式重机枪,在解放战争中被人民解放军大量缴获。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第一批入朝的部队中装备了很多该型重机枪,作为连队主要支援火力,虽然在朝鲜寒冷的冬季使用不方便,但是该枪精度和质量非常好,无论进攻和防御都很适用,有时可以调整为高射状态射击美军俯冲的飞机。由于与美军使用机枪子弹口径一致,可以直接使用缴获的弹药。阵地战阶段更多的苏制重机枪进入部队,一线部队的M1917式重机枪撤下来装备二线部队,在反空袭和抗登陆准备中使用,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从部队撤装。
▲志愿军使用M1917水冷式重机枪
手榴弹和爆破筒
手榴弹作为一种近战武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51式手榴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使用手榴弹主要是在德式手榴弹基础上仿制的各种木柄手榴弹,品种十分繁杂。为了统一标准,当时在晋造手榴弹的基础上定型了51式木柄手榴弹,长度250毫米左右,战斗部质量150-200克,引信3秒左右,杀伤半径7-10米,能够产生70个爆炸碎片,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其他各式木柄手榴弹一道大量生产并供应前线。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每名战士携带一个基数(4颗)的手榴弹,用4仓手榴弹袋携带。
▲51式木柄手榴弹
▲向敌人冲锋的志愿军战士,每人携带数枚手榴弹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莫洛托夫手雷)
苏联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是苏联在二战时期装备的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聚能装药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弹。它主要依靠大装药量来保证破甲效果,对均质钢装甲的破甲深度为75毫米,重量达1200克。因为重量大、威力大,使用者需要很大臂力来投掷,投掷后需要立即隐蔽。
▲威力巨大的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联合国军”占优势的坦克装甲力量,急需装备反坦克武器,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和RPG-6反坦克手榴弹被大量提供给志愿军用于反坦克作战。除了打坦克,志愿军还将其用来炸土木工事和杀伤集群目标。由于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威力大、效果好,相当于绑在一起的三四颗普通手榴弹,被志愿军战士称为“莫洛托夫手雷”(莫洛托夫时任苏联外交部长,有“铁锤外交家”的称号)。RPG-6反坦克手榴弹则是在RPG-43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对空心装药结构和药型罩形状进行了优化,虽然内装炸药只有560克,但能保证100毫米的破甲深度。
▲志愿军战士手持“莫洛托夫手雷”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苏联提供的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显示了巨大威力,中国对其进行了仿制,定型后的国产RPG-43被称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比“莫洛托夫手雷”还重,重约1350~1450克,作为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补充,主要对付各种轻型装甲车辆和防御目标。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
爆破筒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握爆破筒纵身跃进敌群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爆破筒由金属筒、炸药、导火索组成,主要作用是用于破障、排雷、炸碉堡、炸坦克等。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作战所使用的爆破筒大多为东北后方军工厂仿制的美国M1A1型爆破筒,也有缴获国民党军队的,长度1.5米左右,内装4公斤炸药,并且还能串联接长使用,威力相当于数枚普通木柄手榴弹!
▲美制M1A1型爆破筒
(作者徐平,系军史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4 09:38 , Processed in 0.3054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