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榔桥木梳:匠心传承千年手工技艺

[复制链接]

1873

主题

2147

帖子

76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01:0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汉乐府《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今天就跟大家说说一个靠制作梳子富起来的皖南小镇,和镇里传承千年的木梳制作技艺。
安徽泾县榔桥镇溪头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木梳生产加工基地,全球木梳占有率近70%,因此榔桥镇又有中国“木梳之乡”的称号。泾县文化馆馆长唐飞介绍说,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榔桥木梳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制品,它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明清时代达到相对鼎盛,其中制作考究的黄杨木梳和枣木梳曾被皇宫大内采办为御用梳妆用具,因此又有“宫梳”的美誉。它主要和我们地方的人文环境、生活习俗有关系。它做工比较讲究,雕刻非常精细化,很好的把徽雕和木梳进行了一个完美的结合。

关于木梳,民间有许多传说,赫廉师徒造梳说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中国制造出第一把木梳的始祖叫赫廉,当时的木梳是由一段几道杈的树枝稍微打磨而成,既粗笨又易拉断头发,用起来很不方便。赫廉死后,他的徒弟石井对木梳进行改良,他跋山涉水,来到了泾县榔桥。泾县文化馆馆长唐飞介绍说:
相传石井来到了泾县榔桥黄田黄子山脚下,见到凤子河瀑布水犹如女人的头发俊秀飘逸。原来黄子山上有七十二头 “水牛蛟”,因为有狮象镇守,平时这些“水牛精”不敢出来兴妖作怪,久而久之水牛蛟在河石上化成了七十二道楞,形状如梳,而且梳齿光滑细密,石井便试着将石梳在自己头发上梳,果然好用极了!然而石梳不容易生产,但给了石井很大启发。于是他将满山生长的桃树作为制造梳子的原料,仿照石梳的样子制成了木梳。
如今的榔桥木梳选材制作工艺更为讲究,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木材,经过切盘、切片、蒸煮、开齿、打磨等28道工序,在制梳匠人的手上,逐渐实现了木材到木梳的转变。榔桥木梳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国华,学习木梳制作技艺、经营木梳生产企业近30年,她说,手工做齿是整个梳子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榔桥木梳制作工艺的特色所在。
光做齿这一步就要十道工序,如果手工做齿做得不光滑,就会拉头发、扎头皮,所以这个做齿在手工里是最讲究的一道工序,毕竟梳子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梳头。我们的梳子不仅实用,本身也是值得赏玩的艺术品,我们现在已开发出工艺、旅游、保健、精品和宠物木梳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和港澳台地区。
2019年,吴国华筹建了安徽首家“木梳文化博物馆”,2000多平米的展馆内可以纵览数千年木梳的演变轨迹,感悟木梳的历史文化和手工魅力。吴国华说,身为非遗传承人,她有责任和使命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我们这个博物馆里展示了几百款不同种类的梳子,有春秋时期的亚字形梳、自唐代沿用至明清的半圆梳,有专门梳理胡子的梳子,还有最小只有2—3厘米的梳子。这个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有许多学校的学生会来做研学体验,我们有一个体验区,在这里可以体验开料、切盘,DIY制作一把自己的木梳。主要目的是把木梳文化和制作技艺展示给大众看,让大家知道手工木梳是怎么做出来的,让更多人可以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把这一份老技艺、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如今,榔桥木梳与宣纸、宣笔、桃花潭已成为安徽泾县推动文化建设的四大品牌。木梳制作正从单纯的手工技艺逐渐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泾县文化馆馆长唐飞说,泾县具有生产木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欢迎大家来泾县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千年非遗魅力,感悟泾县深厚的文化底蕴。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我们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森林覆盖率达64.8%,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正是这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木梳生产提供了条件。如果各位朋友来泾县,不仅可以感受到这种传统手工艺的美感,还可以到我们的桃花潭、宣纸博物馆等地走走看看,相信一定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7 06:15 , Processed in 0.2098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