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9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绩溪县令补遗考略

[复制链接]

2717

主题

628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1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0:4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者在点校清代绩溪人邵棠《徽志正》书稿时,看到邵棠在《徽志补正•徽志补遗》中谈到:“唐时职官,惟绩邑令失载”一语,颇有感慨,故对有关唐代绩溪县令的资料作了留意。
绩溪纂修县志始自明朝,明弘治十五年(1502)戴骝修绩溪县志,正德十六年(1521)又有绩溪知县陈约修,张翱、程容纂绩溪县志。但这二志均修而无存,甚为可惜!现存最早的《绩溪县志》为明万历九年(1581)陈嘉策修,何棠等纂十二卷本,国家图书馆有藏,可惜笔者没有看到。有清以来,三次修纂县志皆存,即康熙七年(1668)苏霍祚修,曹有光等纂四卷本,乾隆二十一年较陈锡主修,赵序继、曹天佑、章瑞钟等纂,计十卷。嘉庆十五年(1810)清恺纂修十二卷本,体系最为完备。2007年列入“安徽历代方志丛书”,由绩溪县方志办点校出版。同治九年(1870)喻肇祥等修的《绩溪县志续志》已佚。民国二十三年,胡适倡修、县长马吉笙修《绩溪县志》(稿)本,仅存舆地、土田、气候、道路、列传、文牍等门目。
查,清丁廷楗等纂《徽州府志》卷四,唐代只有主簿葛晋,并无县令记载。康熙版《绩溪县志·秩官志》 卷二中有关官职,是从明万历九年开始记录的,明以前官职未载。乾隆版《绩溪县志·宦业》卷八 ,是从宋朝开始记载。如有胡遇、葛政、汪汲等,没有唐代本县县令官职的有关记载。嘉庆版《绩溪县志·职官志》卷八“县职官表”中有“唐令无考” 。98版《绩溪县志》 第二十一章第577页,有《唐至清代绩溪县首官名录》表,唐代只载县令两名:一为高戬,二为葛晋,记叙不详。在查阅史料过程中,除高戬、葛晋外,笔者发现唐代在绩溪任县令的还有汪文秀、洪延、滕珦三人。现根据新近发现的资料,作一补遗考证:
一、高戬
清光绪三年版周赟(字子玉)编纂的《梁安高氏宗谱》 卷一载,高戬,讳戬,字太令,金陵人(今南京)。梁安高氏高崇文五世孙,妻诰封“安人”。生子奋,字尚远,隐居不仕。唐喜宗 乾符二年(875)任新安绩溪县令。高戬任满,正逢黄巢起义,中州骚乱,道阻不能回原籍,遂留居绩溪,成为绩溪梁安高氏始迁祖。
该谱卷一又载,绩溪人、兵部尚书胡宗宪为高戬写有“太令公赞”及“传”。在像赞中,胡宗宪以石照山之明、乳水之清,褒扬其为官德政。像赞曰:
“石照之山,见公之明。乳溪之水,见公之清。观公子姓之繁昌,知公之种德于绩者,山高而水长。”
胡宗宪在“传”中说,“然为高氏始迁祖,实为我绩贤令尹”“邑之人诵公之德者至今不衰。因为唐季胙衰,所以史册无传,但民间口碑未泯,邑乘名宦传中有其名”。胡宗宪在“传”中承认“史册无传”,但“邑乘名宦传中有其名”,“邑乘”即绩溪谱乘。
受聘编纂《梁安高氏宗谱》的周赟,宁国胡乐人,祖籍绩溪。三十岁中举,任青阳县教谕,编修过《青阳县志》《九华山志》,首创六声韵学。谱中所载葛晋任县令应是前谱续修无疑,且收入了胡宗宪写的“像赞”和“传”。明朝绩溪高氏修谱者与胡宗宪有何关系,不得而知。
族谱高戬任职时间明确,何时去职不明,但他的去职与黄巢起义有关。查黄巢起义起于唐乾符五年(878),终于唐中和四年(884)。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时间长达10年,因此造成的死亡总计达830万人,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根据这一推算,高戬任职时间在875—878或879年。即将要任满时,黄巢起义爆发。高戬因祸得福,子孙在绩溪繁衍十分昌盛。
二、葛晋
清康熙丁廷楗、庐询修、赵吉士等纂《徽州府志·绩溪官职》卷四载:“唐主簿葛晋,字应祥,句容人,以父荫,天祐中任。家于绩。”嘉靖版《绩溪县志·职官志》卷八 ,列有“县职官表”,唐县令、县丞无考。表内只有“簿,葛晋,字应祥,句容人,家于绩溪。朱子题赠‘华阳始令’”。”根据这两种记载,唐代葛晋是否为县令,并没有肯定。1998年版《绩溪县志》有“葛晋,始为主簿,后为县令。时间,天佑年间” 这一结论,应当是根据嘉庆县志朱子“华阳始令”题赠记载的推测,我觉得史证材料不足。“华阳始令”至少有二层意思,一不是“绩溪县令”而是“华阳始令”,有可能葛晋任职时没有县令,以簿主持县令事,二是宋朝朱熹对葛晋题赠“华阳始令”,多少带有后者对先贤的景仰,不可以看成是绩溪地盘的“第一个县令”。因为,绩溪(歙县华阳镇)疆域在南朝梁朝首建梁安县,葛晋任职是在唐天祐年间,显然时间上不对。
绩溪葛姓虽历史久远,但始于葛晋,谱有明确记载。因史上避黄巢乱,葛晋返绩隐居泉塘(杨溪),为绩溪葛姓始迁祖,后裔分居泉塘(杨溪)、积庆坊(绩城)、屏山(葛里)等地。根据葛氏族谱记载 ,绩溪葛氏先世居丹阳,自万春公于唐贞观初年授令句容,留籍治北,遂为句容始祖。传十一世至晋公,以父泽公为大正卿,荫授绩溪主簿(升岐府长史)。第一,葛晋是因为父亲泽公官至大正卿,故荫授“绩溪主簿”,而不是以功名入选为主薄的,第二,葛晋做了绩溪主簿,后又升任“岐府长史 ”。期间是否升“绩溪令”,并没有记载。第三,任职是唐天祐年间(904—907)。根据族谱介绍,五代后唐明宗时 ,正值唐季民变(指黄巢起义),在事隔二十多年后,葛晋认为战乱不稳,故又重返原任地绩溪归隐,居绩溪一都泉塘,后其长子武道公留居泉塘。这也表明,葛晋在绩溪的任职不可能太短,而且与民相处和睦,怀有留恋之情。
葛姓后来成为绩溪的望族,并在县城建有葛氏宗祠。《绩溪积庆坊葛氏族谱》载,十六世祖文山公为歙州都幹领,迁绩溪城内西隅积庆坊,二十世祖绍宗公与弟绍祖公,宋末元初避地来宁国二十五都葛里(今绩溪金沙乡)后,弟绍祖公仍回绩溪,绍宗公留居葛里。绍宗公、绍祖公及泉塘绍程公殁后均归葬于泉塘黄株岭葛氏祖坟。
三、汪文秀
隋末,国家动荡,绩溪登源汪华筑城聚兵起义,统六州,建“吴国”,称“吴王”,总管六州。唐武德四年(621)九月,汪华奉表归唐,授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总管六州军事。后奉调西安,死后葬歙县云岚山。汪华为四十四世,生九子,子孙在徽州一带繁——或任职。其中七子爽公(四十五世)生子处贵、处礼(四十六世)。处贵生子太玄(四十七世)。太玄生子仁恭、仁素(四十八世)。仁素生子凤林、凤思(四十九世)。
汪华的四世孙凤林,名伦,任泾县令,居桃花潭。李白有《赠汪伦》诗,就是赠给绩溪汪华后代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即李白在宣州游学,巧遇汪伦,汪邀李白在桃花潭把酒叙情,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
而凤思则为歙县令 ,并移居歙县慈菰。民国版闾川《汪氏宗谱》卷二载,“凤思遂由绩溪居歙之慈菰布政乡王墓西甲侧里”。凤思生四子,文秀、文景、文相、文希(五十世) 。其中文秀(五十世),任“绩溪令”。民国版闾川《汪氏宗谱》卷二(汪守成藏)五十世文秀名字挂线下载“绩溪令。念桑梓,复居登源闾川故里”。
文秀为汪华五世孙,任职秩满“念桑梓”回老家闾川养老,谱载清楚。笔者考查,闾川村口有石拱桥称“华阳桥”(石条背面有“华阳两字”)。村水口外原有个五猖庙,民间传说,汪文秀归里后改五猖庙为路亭,并在前后门楣上题“闾水迴澜,华阳拱秀”,字现仍在。文秀生子二,行节(左卫大将军)、行睿(中散大夫)。而文秀兄弟中,文希“还绩迁汪里村”,开汪里之族(婺源谱称文希迁周村下巷)。查汪里村,亦称王里,位于现瀛洲村瀛洲医院的位置 ,但清光绪年间绩溪人汪子青著《绩溪地理图说》一书中已载“消失”,现仍有汪里桥头等地名存在。
关于文秀的出生年月和任职时间,谱中没有记载。根据现有资料推算,汪文秀与泾县令汪伦为堂兄弟,汪伦任县令的时间与李白有交往,应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年代(712—756),若按三十年一世推算,从汪华至汪文秀隔五世,约一百五十年。
四、洪延
洪延,字长春,吴江人。黄成林《徽州文化地理研究》 一书中谈到,该村《洪氏家谱》 对前六世有如下记载:“一世祖,礼部尚书郎辉公,字万光,幼有敏志,日诵千言,唐宪宗元和四年(810)拜礼部尚书郎,由宣城麻子乡徙居吴江。子一,延。二世祖绩溪知县延公,唐文宗太和元年(827)授绩溪县令,莅任公廉,导民以德甫。七旬以老倦谢事,民攀卧不忍公去。公因感民爱戴之深,亦缱绻不忍别,乃即绩治之南十里,筑室买田为居计,子孙安焉。名所止曰:洪村。年及八秩而终。娶张氏、郑氏。子三,谅、诚、诗。”
笔者近日考察歙县卖花渔村,洪氏宗祠后进仍存,挂有二世祖洪延像,绩溪令。村中老人自称来自绩溪。这是一个新发现。笔者通过歙县档案馆邵宝振先生,找到了民国27年续修的《歙南洪川洪氏宗谱》,谱共六卷,有生、正发、瑞荣倡修,谱中内容与黄成林一书引用相一致。
洪延于唐文宗太和元年任绩溪令。而且是在位公廉,至七十岁才去职,且应子民请求留在了绩溪,这是十分特别的。
延以“宦官留居”,徙“绩治之南十里”,即仁里村位置,建洪村。也就是说,在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工部尚书耿源进、耿汝进兄弟建仁里村的二百八十多年后,洪姓入住仁里,并将祖传的盆景技艺传于绩溪。
洪延的儿子,三世祖谅,字大伯,号云庵居士,以教学名绩溪,构楼授徒数十人,奉亲尤尽其礼,乡称“孝友先生”。黄巢掠新安,偕弟避兵于歙之篁墩。乱定后,还绩溪故址,寿终六十有七。娶汪氏,子二,器、宇。
从清沈复《浮生六记》而知,绩溪仁里早在数百年前就工于松、柏盆景,与卖花渔村异曲同工,实为数百年传统而非一日之功,后成为绩溪登源祭祀汪华花朝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国仁里思诚学堂的镇校之宝“古五柏盆景”,已存数百年之久,也是史证。遗憾的是仁里村,并无洪氏入村改名洪村的文字记载,很值得追踪。
五、滕珦
婺源县徽学会汪稳生先生,在百度检索“滕珦”词条时发现滕珦有绩溪任县令的经历。滕珦的名字进入研究视野。滕珦(754—840),婺州(今浙江金华)兰溪人,我手头并无材料。后我请经安师大图书馆董家魁及杭州徽学会鲁春燕老师帮助查找《兰溪志》及相关资料,得到了证实。光绪版《兰溪县志》卷五记载:“滕珦,邑南乡人,兄弟三人,长瑶,幼珣。珦居次。天性敏,学问渊深,凡百家末艺无不参究。登建中元年(780)进士第。历官四门博士、歙州绩溪令、凤翔少尹、太常博士、礼部侍郎、正议大夫、太子右庶子。为人超逸,不入羁绊。所试《进贤冠赋释奠日国学听雅颂诗》为世传诵。”《兰溪志》称滕珦为歙州绩溪令是准确的,唐时绩溪属歙州而非新安。但滕珦在绩溪任职时间难以明确,我分析应在唐建中元年(780)考取进士不久。
滕珦做官履历复杂,有关政绩没有流传下来,但他是个著名诗人,因诗而名噪一时。曾慕陶渊明之所为,每谓其为“不入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百度滕珦词条载,奉德宗诏,赐座鼓琴,以《空山夜月曲》抚弦发操,后又作《君臣庆会谱》。《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滕珦集》,今佚。《全唐诗》卷二五三存其诗一首。《唐文拾遗》卷二九存其文一篇。
《兰溪县志》载,滕珦于太和二年(828)致仕还乡,诏赐新第于白沙溪口(今婺城区杨塘下),属汤溪境,距邑城五十里,族居繁盛,皆珦之子姓也。以旧宅舍为佛寺(即紫岩乡西安教院)。珦与同邑舒元舆、同郡冯定及白居易、刘禹锡友善,归之日各赋诗赠别。开成五年(840)卒,年八十有七,赠户部尚书、左仆射,赐金紫。著有《梅窗集》《周易通义》。
珦子三。长子遂,官至侍御史,人祀姑苏名宦。次子迈,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官至侍御史,台楚、吉江诸州刺史,诗名与刘禹锡、杜牧相颉颃。三子邈,元和八年(813)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兼内供奉。
(作者方静系绩溪地方文史学者,安徽省徽学会副秘书长,安师大历史学院兼职教授,绩溪徽州学研究会、绩溪胡适研究会执行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7 09:48 , Processed in 0.5129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