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9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冬天啦!下雪后,古人组团去干什么?

[复制链接]

2750

主题

632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00:3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细数四时八节,立冬才过不久,这代表着冬季的开始。聊起“冬”必定会想起“雪”,可能是塞北寒冬雪飘如絮、银装素裹的美景,也可能是纷纷扬扬掺杂着小雨的朦胧之景。抑或留在记忆中的诸多雪上运动。

那么,下雪后,古人会做什么呢?

《西郊寻梅图》(局部),清,禹之鼎绘。此图根据南宋诗人陆游《西郊寻梅》诗意而作。白雪皑皑之中梅花盛开,景致清旷,表现出主人公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来源/故宫博物院

万事讲究动静结合,古人亦是如此,有在家中作画主打安静的活动,也有外出溜冰以动为主的运动。

雪后活动之安静版

古代没有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少了“网上冲浪”这项“活动”,线下活动便会很丰富,比如雪中垂钓、雪中会友、踏雪寻梅、作画等。

首先是“踏雪寻梅”。说起这个话题,有些电视剧的“发烧友”会很自然地想起《甄嬛传》中甄嬛雪中寻梅的场景,为什么古人热衷踏雪寻梅呢?首先“梅”在古代来说,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质,如自强不息,傲世独立等,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而“雪梅”又让开得正艳的梅花多了一层清逸脱俗之美,二者相互映衬,让雪更白、梅更俏。从常规视角来想,清冷的冬日出现一抹红必定是艳丽的、热烈的,引人注目的,所以也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要在雪天去寻梅了。明代王谔的《踏雪寻梅图轴》就记录了一主三仆在雪天寻梅的场景,从画中四人的衣着来看必是寒风凛冽,一行人顶着寒风逐渐向高处行进,步履维艰,仍不见放弃,可见古人对于“踏雪寻梅”这项活动的执着。

《踏雪寻梅图》轴,明,王谔绘,绢本,设色,纵106.7厘米,横61.8厘米。踏雪寻梅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事,亦为画家常用的题材。此图表现一主三仆于雪天往深山寻梅的情景。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次是“雪中垂钓”。“垂钓”这项活动古今适用,不仅可以独自静坐厘清思绪,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食物。古人很喜欢垂钓,尤其是在雪天垂钓。李成的《寒江钓艇图》便是“雪景+垂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寒江钓艇图》近景中一人坐于孤舟上手持钓竿垂钓,树木萧瑟,了无生机;远景的怪石上盖了一层积雪,石中又有瀑布蜿蜒倾斜而下,颇有意趣。

《寒江钓艇图》,北宋李成绘。本幅画山泉从悬崖上奔泻而下,白雪覆盖大地,黝黑之中,有一渔人在寒江中独钓。全图笔法灵动,颇有野趣。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胡锡珪《寒江独钓图扇页》。来源/故宫博物院

朱耷《秋林独钓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再次是“雪中会友”。要说古人最浪漫的事情,雪中会友当算一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色将晚雪意渐浓之时,共饮暖酒何尝不是惬意之事。《雪堂客话图》体现的正是这件趣事。画中描绘的是江南雪景,山林房舍被雪覆盖,屋内二人也许在对话,也许在弈棋。想象一下,在漫天飘雪、冰天雪地的林间,茅草屋内闪烁着若隐若现的烛光,隐约望去是挚友的身影,进屋后二人围炉夜话,饮酒取暖,秉烛夜谈,屋内的丝丝暖意与屋外的萧瑟之景形成内外对比,一冷一暖,对比强烈。

《雪堂客话图》页,南宋,夏圭绘,纸本设色,纵28.2厘米,横29.5厘米。此图画江南寒江雪景。山村房舍为皑雪覆盖,二人于室内对话。全图笔法苍劲深厚、豪放典雅。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难发现,在众多作品中,无论是踏雪寻梅还是雪中垂钓的主人公都是男性,很少出现女性的形象。历史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叠加让女性角色在此类作品中相当匮乏,但这并不代表女性对雪没有向往,也并不是没有记录女性赏雪的作品。如清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 • 烘炉观雪轴》中所绘宫掖女子,她临窗而坐,观赏窗外的雪梅与雪竹,若有所思,或是在想闺中趣事,亦或许在想雪停后玩儿什么呢!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烘炉观雪》(局部),清,宫廷画师绘。图绘宫掖女子头戴貂皮帽临窗而坐观赏雪景的画面。来源/故宫博物院

最后是“家中作画”。这项活动听起来好似没有多好玩儿,但却是文人墨客最爱的雪后娱乐方式。“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四时之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抒情达意的首选题材,“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杰之意耳”,在四景中雪景更是他们的“心头宝”,历代以雪为题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如“雪暗洲渚白,江清蒲柳寒。悠扬双短棹,汗漫一鱼竿。”“雨雪江中一钓竿,天生渔父不知寒。蓑衣白尽无人识,都作双双白鹭看。”当然,从绘画作品来看,就更加直观。例如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范宽《雪景寒林图》。范宽作为一个在野的文人画家,置于山水之间,日日作画,他多画气魄恢宏的关中山水,《雪景寒林图》便是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有“雪”元素的著名作品。画中描绘了矗于皑皑白雪中的层层山峦,层层密林围成幽幽山谷,同时通过渲染、皴擦的方式表现出冬日山林树石的潇洒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四时和山川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自然万物与宇宙规律在画中做到了同频共振。这正是雪天作画的代表。

宋代画家范宽所作《雪景寒林图》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白雪皑皑中雪峰屏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来源/天津博物馆

雪后活动之运动版

要说内向的人在雪后垂钓、访友、作画可愉悦身心,那么外向的人一定不满足“困于家中”,更想出去走走,那不妨了解一下古代的冰雪运动。说起冰雪运动,很多人都会想起冬奥会,在现代,冬奥会是承载冰雪运动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很多现在的冰雪项目都具有传承性和历史性,亦能在古代找到根源。

在众多项目中,滑雪是最常见的运动,也最日常,每个人孩童时期就能“自学成才”。事实也是如此,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有滑雪内容的岩画正可以佐证这一观点。但滑雪只是再基础不过的运动了,古人凭借着智慧在滑雪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冰雪项目,有的成了“民俗”,即众人在冬日结伴游玩;有的甚至成为官方活动,逐渐趋于正规。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骑木而走”“冰上冰床”“冰上蹴鞠”和“冰雪运动会”。

《冰嬉图》卷,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绢本,设色,纵35厘米,横578.8厘米。冰嬉是一种带有节令特色的体育活动。清代宫内有冬季冰嬉的习俗,并将其视为“国俗”,乾隆皇帝说“冰嬉为国制所重”。每年从八旗官兵中挑选“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冬至到“三九”时在西苑冰上举行冰嬉。来源/故宫博物院

“骑木而走”是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间的一种冰雪活动。北方地区冬季雪量大,积雪厚,往往需要在雪地中谋生、捕猎甚至是作战,在雪面的行进速度直接影响着劳作效率和作战效率。因此北方地区的人民研制出了类似雪橇的工具,即在脚下固定踏板,手里拿着木杖,相互配合在雪中滑行,据记载这种方法可即停即走,滑行速度极快,甚至可以追逐野兽,当地人称脚下的木板为“木马”,因此有了“骑木而走”这一雪上活动。

“冰上冰床”在宋代时开始流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其中的“凌床”便是“冰床”,最初供于冬季河道结冰时用作官员通行的交通工具,或是运输货物的工具,所以早起的冰床主要材料就是木板,木板上铺芦苇,一人在前面引绳便可移动。随着人们对于冰上工具的开发和改进,工具不断进行革新,在解决温饱的同时也更重视娱乐性。冰床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项目,据记载,在冬日河面结冰后,冰面上有乘坐冰床追逐的;有在冰床上对饮的;亦有通过拉冰床谋生的生意人。可见冰床这一项冰上项目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冰嬉图》卷,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图为大臣、侍卫簇拥中的皇帝冰床。来源/故宫博物院

“冰上蹴鞠”。根据记载,蹴鞠早在战国时期的中国民间就流行,而从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蹴鞠,原因与清代统治者的生活环境相关。他们自幼生长在冬季漫长的自然条件下,在雪中的滑行之术已与自身融为一体。入关后,曾把滑冰之术列为军中练兵必要。随着社会逐渐稳定,战事减少,滑冰作为军事技能的作用逐渐式微,其娱乐性逐渐显现,在滑冰的基础之上结合众多娱乐方法,衍生出了“冰上蹴鞠”。冰上蹴鞠可以说是融足球、篮球和滑冰于一体的运动,参与者需要穿上特制的冰鞋,在冰上穿行“运球”。

当然,清代的冰嬉方式绝不止“冰上蹴鞠”这一种,还有冰上“抢球”“转龙射球”“摆山子”“达滑挞”甚至有“花样滑冰”。“抢球”即分队在冰上争抢球。“转龙射球”即众人在冰上有序滑行的同时进行射箭,特点就是参与的人众多,队形犹如巨龙蜿蜒,射中“天球”和“地球”的人则可以领赏。“摆山子”即由统一服装,统一队形的众人按照走位极速滑行的一种运动,在极速走位中做出相应的图案,并且表演高难度动作,犹如现在的杂技表演。“达滑挞”则类似现在的滑雪运动,在表演前,“后勤部门”通常需要用水不停浇成冰山,高约是三四丈,表面无障碍和大的瑕疵后,表演者佩戴滑具从高处飞速滑下,非常不易。

《冰嬉图》卷,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图为转龙射球,就是在冰上“设旌门悬的演射”,巧妙地将射箭与滑冰结合到了一起。来源/故宫博物院

“冰雪运动会”。现在有冬奥会,古代也有“运动会”。北京有众多皇家冰场,清代还专门设置了管理冰嬉事务的“冰鞋处”,以及设置了“技勇冰鞋营”这个兵种。任务就是每日训练,挑选优秀者接受皇帝校阅。每年冬至以后,清廷均在太液池举行盛大的冰上体育活动,届时,清帝亲临现场观赏。冰嬉项目有冰上射箭、冰球赛、速滑、单人花样滑、双人花样滑及冰上杂耍等。儿童在冰上表演童子拜观音、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等精彩动作。清乾隆帝《御制瀛台雪景诗》注云:“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采球,互逞乔捷。并设旌门县的演射,用娴步伐止齐之节。皆轮番阅视,按等行赏,以为常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冰嬉赋》,体现了他对冰嬉的重视,亦可看出这项运动在当时的火爆程度。清代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人绘制的《冰嬉图》描绘了八旗官兵表演冰嬉的场景,画中的场景正是前文所说的“转龙射球”项目,冰上表演者整齐排列,成龙形在冰上滑行,画中囊括了众多滑冰项目和技巧,比如射天球、叠罗汉、金鸡独立、飞叉等。清代甚至将冰嬉视为“国俗”,每年带王公大臣前去观赏,甚至会准备丰厚的奖赏。而对于孩童来说便没有那么多讲究和规矩,在寒风萧瑟的冬季,有一块冰面就可让孩子们欣喜,或是大胆溜冰,或是摔个仰面朝天也颇有意思。

《御制冰嬉赋》,清高宗弘历撰,清乾隆十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本书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培养八旗子弟各方面技能的重视。通过滑冰这一游戏活动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不失为一种娱乐,故乾隆帝欣喜之余为之作赋。来源/故宫博物院

《冰戏图》轴,清乾隆,金廷标绘,纸本,设色,纵121厘米,横64.8厘米。来源/故宫博物院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好奇古人冬天穿什么?尤其是雪中狩猎、游玩的时候是如何保暖的。其实不必担心,现在有轻便的羽绒服,古人也有自己的“羽绒服”。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家取暖大多是用棉质的衣服,加入一些芦苇或者是家禽的毛来御寒。清雍正时期的“扫雪貂皮行裳”平铺开像围裙一样,腰前还有暗兜,内部缝有貂皮,皮质松软,光泽度也好,是清代皇帝在冬季围猎时的用物,很是讲究。

扫雪貂皮行裳,清雍正,裳长99厘米,腰带长137厘米,下摆宽110厘米,前裾长69厘米。清宫旧藏。这件行裳以扫雪貂皮为之,毛锋茂密,皮质柔软,拼接均匀,是清代皇帝冬季行围打猎时实用的服装。来源/故宫博物院

除了必不可少的保暖“神器”以外,皇室冬季的衣物也相当有讲究,其保暖作用不亚于现在的羽绒服。以“金黄色暗团龙缎扫雪貂皮行褂”为例,衣身以团龙纹暗花缎为面,圆领、平袖、对襟,里面缝制貂皮,光看这个厚度就知道保暖性能很好,所以古人在冬日出行是不会受冻的!

金黄色暗团龙缎扫雪貂皮行褂,清,身长71厘米,两袖通长127厘米,袖口宽26厘米,下摆宽82厘米。清宫旧藏。在八旗之四正旗中,除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副都统之行褂色各如旗色外,正黄旗副都统的行褂为金黄色。此件行褂色用金黄,镶扫雪貂皮,为正黄旗副都统冬季所穿用。来源/故宫博物院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符号,春是绿色,夏是艳阳、秋是落叶,而冬是雪花。这个季节因为有雪变得浪漫,变得有了更多可能性和趣味性。古人的雪后活动,皆是对生活的热爱。若你也喜欢踏雪寻梅、滑冰、冰嬉,那便可以寻着古人的方法去尝试一番,体会其中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6 00:37 , Processed in 0.2219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