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从1950年筹划,1952年开始评级,一直到1955年9月27日怀仁堂授衔,一共历时5年。
作为军史的一部分,1952年干部评级以及1955年全军授衔,为我军正规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军队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一、1952年全军干部评定军队级别,为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奠定了基础
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均评定个人级别,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
《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规定:从总部到军兵种、院校(含科研院所)、大军区、二级军区(含所辖军分区)、野战军,直至基层边海防部队的现役副排级以上干部,均纳入评级范围。
并规定应以“德”、“才”、“资”为三项标准,衡量干部现任职务,确定其相应等级。 1952年3月14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布《评定各级干部等级的指示》,明确军队干部级别分为9等21级。
其中,兵团级干部被列为第3等,划分为3级。
三等一级:正兵团级
三等二级:副兵团级
三等三级:准兵团级
《评定各级干部等级的指示》规定了兵团级干部的职务评定范围。
1、兵团及相当于兵团的二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正兵团级。个别不适宜者应酌情降低。
2、兵团及相当于兵团的二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副兵团级。个别不适宜者应酌情降低。
3、兵团及相当于兵团的二级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干部部长,一般应评为正军级至准兵团级。个别不适宜者应酌情降低。
全军干部级别评定工作自1952年开始,至1954年结束,共有146名高级将领被评为兵团级。
其中37人被评为正兵团级(其中1人于1954年被降为副兵团级),45人被评为副兵团级,64人被评为准兵团级。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
“军衔的授予,以1952年评定的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参照编制军衔确定军官军衔。
兵团级干部中,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二、1952年—1954年,共评定正兵团级干部37名
1952年评定正兵团级干部36人,1954年增补1人。
1、李克农:军委总情报部部长 2、李涛:军委技术部部长 3、肖克:军委军训部部长 4、傅钟: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5、肖华:总政治部第二副主任 6、赖传珠: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7、徐立清:总干部部第二副部长 8、陈士榘: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 9、王宏坤: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10、刘亚楼:空军司令员 11、陈锡联:炮兵司令员 12、许光达:装甲兵司令员 13、周士第:防空部队司令员 14、张宗逊: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15、王震: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第22兵团政治委员 16、李达: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7、王新亭:西南军区党委第二副书记、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8、杨勇:贵州军区司令员 19、苏振华:贵州军区政治委员 20、谢富治:川东军区政治委员 21、许世友:山东军区司令员 22、叶飞:福建军区司令员 23、赵尔陆:中南军区参谋长 24、陈奇涵:江西军区司令员 25、王树声:湖北军区司令员 26、黄永胜:华南军区副司令员 27、朱良才: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28、邓华: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29、宋时轮: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 30、甘泗淇: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31、杨得志: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 32、杨成武: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 33、陶峙岳:解放军第21兵团司令员 34、陈明仁: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 35、董其武: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 36、王建安: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注:1954年6月,王建安被降为副兵团级。
37、宋任穷:云南省委书记 注:1952年,宋任穷担任云南省委书记,未参加军队评级,地方级别为行政四级。
1954年10月,宋任穷出任军委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同年12月,宋任穷的级别由地方行政四级套改为军队正兵团级。
上述被评为正兵团级的37名将领中(含1954年被降为副兵团级的王建安),1955年各自授衔情况:
大将2名:许光达、王树声
中将1名:徐立清
除上述3人及王建安外,其余33名正兵团级将领,1955年均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王建安被补授上将军衔。
三、1952年—1954年,共评定副兵团级干部45名
1952年评定副兵团级干部44人,1954年增补1人。 以下45人不含1954年由正兵团级降为副兵团级的王建安。
1、肖向荣:军委办公厅主任 2、张经武: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 3、刘志坚:军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4、吕正操:军委军事运输司令部司令员 5、傅秋涛:军委人民武部部长 6、贺诚: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7、钟赤兵:军委航空局局长兼军委防空部队政治委员 8、涂长望:军委气象局局长 9、陈伯钧: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10、钟期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1、刘道生: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2、吴法宪:空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3、刘震:志愿军空军司令员 14、成钧: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华东军区防空军司令员 15、程世才:公安部队第一副司令员 16、韦国清:公安部队第二副司令员 17、李天焕: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 18、阎揆要:军委情报部部长 19、彭绍辉:西北军区参谋长 20、廖汉生: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21、郭天民: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22、张震: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23、唐亮: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24、郭化若:淞沪警备司令部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 25、张爱萍:华东军区参谋长 26、王必成:浙江军区副司令员 27、杨至成: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 28、陈再道:河南军区司令员 29、李天佑:广西军区司令员 30、唐天际:湖南军区司令员 31、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 32、王平:华北军区干部部部长 33、贺晋年: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34、周桓: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35、莫文骅: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36、李聚奎: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37、洪学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 38、韩先楚:志愿军副司令员 39、周纯全: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政治委员 40、李志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 41、张南生:志愿军第20兵团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42、王近山: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 43、杜义德:志愿军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 44、陶勇: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 45、谭希林: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注:1950年,谭希林出任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未参加1952年军队评级,地方级别为行政六级。 1954年10月,谭希林回国后重返军队工作,担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由地方行政六级套改军队副兵团级。
上述被评为副兵团级的45名将领中,涂长望、李聚奎、贺诚3人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1)涂长望 未被授予军衔
1953年,军委气象局改隶政务院编制,局长涂长望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2)李聚奎 1958年2月补授上将军衔
1955年7月,国务院成立石油工业部,李聚奎出任部长,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1958年2月,李聚奎重回军队工作,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补授上将军衔。
(3)贺诚 1958年3月补授中将军衔
1953年至1957年,原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贺诚因特殊原因调离工作岗位,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1958年3月,贺诚被补授中将军衔,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其余42名副兵团级将领——
1955年,19名被授予上将军衔:
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
1955年,22名被授予中将军衔:
肖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莫文骅、刘道生、陶勇、谭希林、吴法宪、成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
1955年,1名被授予少将军衔:
贺晋年
四、1952年—1954年,共评定准兵团级干部64名 1、王诤:军委通信部部长 2、朱明: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3、王宗槐: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4、蔡顺礼:总政治部武装保卫部副部长 5、陈沂: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6、张令彬:总后勤部副部长 7、宋裕和:总后勤部副部长 8、倪志亮:驻朝鲜大使 9、罗舜初:海军参谋长 10、袁也烈: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11、赵启民:华东军区海军政治委员 12、方强: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3、王秉璋:空军参谋长 14、聂凤智: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 15、段苏权: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 16、周赤萍:东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志愿军空军政治委员 17、曹里怀: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 18、罗元发: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 19、万毅:炮兵第一副司令员 20、邱创成:炮兵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部长 21、聂鹤亭:装甲兵副司令员 22、向仲华:装甲兵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部长 23、陈正湘:铁道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24、李寿轩:铁道兵团副司令员 25、崔田民: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26、谭家述: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27、欧阳毅: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
28、贺炳炎:青海军区司令员兼第1军军长 29、冼恒汉: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 30、王恩茂:南疆军区政治委员 31、饶正锡:第22兵团副政治委员 32、张国华:西藏军区司令员 33、周骏鸣:华东军区副参谋长 34、张凯: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35、赖毅:华东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36、周贯五:华东军区干部部第二副部长 37、旷任农:华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38、林维先:淞沪警备司令部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39、彭嘉庆: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 40、刘培善: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 41、黄火星: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 42、丁秋生: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43、刘先胜:苏南军区司令员 44、肖望东:苏北军区政治委员 45、梁必业: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46、刘兴元:中南军区干部部部长 47、吴克华:华南军区参谋长 48、邱会作: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49、李作鹏: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50、詹才芳: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 51、文年生:湖南军区副司令员 52、毕占云:河南军区副司令员 53、张致祥: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54、周文龙: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55、姚喆:第23兵团副司令员 56、孙毅:第六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57、彭明治:河北军区司令员 58、甘渭汉:东北军区干部部部长 59、解方:志愿军参谋长 60、杜平: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 61、匡裕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司令员 62、梁兴初: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员 63、郑维山: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64、曾思玉:志愿军第64军军长
上述被评为准兵团级的64人中,1955年授衔情况如下:
上将 1人
贺炳炎
中将 54人(含1956年补授中将1名 聂鹤亭)
万毅、王诤、孙毅、朱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赵启民、方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肖望东、丁秋生、赖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聂鹤亭。
少将 4人
陈沂、袁也烈、段苏权、解方
未参加授衔 5人
宋裕和、张致祥、周骏鸣、张凯、周文龙
(1)宋裕和
1952年8月,总后勤部副部长宋裕和调任国务院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兼北京市建工局局长,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2)张致祥
1954年9月,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致祥调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3)周骏鸣
1954年11月,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周骏鸣调任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4)张凯
1954年12月,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凯调任国务院卫生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5)周文龙
1955年9月,全军授衔前,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周文龙本来已在拟授中将名单上,但一纸调令下达,周文龙奔赴石油工业部报到。因此,未参加1955年全军授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