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名的瓜葛——旌德几处地名的由来与衍变

[复制链接]

1396

主题

1563

帖子

580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8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7 01:1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光华
一个地方的名字,溯源的话,肯定古老。取名的原因一定是生产、生活所需。其意义,有的简单直白,有的生动有趣。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群的更替,用途的明确,地名同样会发生变化,会浸染上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沾连上一个地方的情感。毫无疑问,地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公用性、地域性、传承性、文化性。就其人文性而言,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信息,老地名是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历史的活化石,在城镇化的当下,老地名能照亮我们回家的路,是乡愁之一种。就其社会性而言,地名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其与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传承地名,诠释地名,用好地名,很有意义。
巧合得很,6年前第二轮全国地名普查结束时,笔者有幸被旌德县民政部门聘请为专家组组长,对地名普查成果转换工作中地图编辑和地名录编撰出版进行编审。这项工作枯燥与艰辛相连,正误与补新相伴。现撷取三五例,聊以备忘。
“庙首”并非“首庙”
庙首,是旌德西乡名镇,是吕姓聚居之地。关于“庙首”名字的由来,清嘉庆《旌德县志》在解释“忠烈庙”时这样说:“县西南四十里,祀睢阳公张巡,庙首村名以此。”1986年编印的《旌德县地名录》沿用了这个说法。这个解释只说明“庙首”得名与“忠烈庙”有关系,“庙”有所依,但“首”无所据。
2004年出版的《徽州五千村·旌德县卷》,在《吕碧城的故乡庙首》一文中首次出现了这样的解释:“庙首原先不叫庙首,而叫首庙。唐时建有忠烈庙,祭祀张巡。这是庙首建立的第一个庙,故称首庙。庙首村名源于此。”我是这本书的主笔,文章是我的同事施国斌先生所写,当时我对庙首以及旌德的历史文化没有深入研究,当然也就没有发现此说的毛病之所在。
此书出版后,旌德文化人在说“庙首”名字由来时,基本上沿用了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一是庙首原先叫“首庙”,并无出处,属“施”口所出;二是忠烈庙是否是“庙首建立的第一个庙”值得怀疑,唐朝以前庙首就没建过庙?同是嘉庆《旌德县志·庙宇》中在介绍“忠烈庙”时又介绍了“关帝庙”和“汪公庙”。民国《吕氏宗谱·庙首世居图》中庙首的庙宇就更多,如:忠烈庙、汪公庙、五显庙、威显庙、土地庙、五猖庙、关帝庙、真武庙等。“关帝庙”和“汪公庙”祭祀的人物都比张巡要早,由此推论张巡庙为庙首建立的第一个庙,显然站不住脚。而以后来庙宇众多来倒推取名的理由,显然牵强附会。
要正确解释“庙首”之名的由来,与张巡庙有关系这一点是肯定的。问题出在“首”字上,“首”怎么解释?答案就可以见分晓了。班固《汉书·天文志》注:“首,阳也”。依这个意思去理解,“庙首”就是庙的阳面、南面。千年之前村庄初建时,或许就三两户,位置就选在忠烈庙的南面。因而,用“庙首”这个词,意思非常自然、明白。皖南人建村讲究山之南水之北,背山面水是为福地。除了“庙首”取“首”字外,旌德“旌阳”、绩溪“华阳”、休宁“海阳”“黎阳”等都带一“阳”字,在这些村镇名中“阳”与“首”都是同一个意思。
新编《旌德县标准地名录》时,我就采用了这一说法,算是对旧志“庙首”之名的一点补充吧。
“梓山”因梓树而得名
第二次全国标准地名普查信息登记表,要求对每一个地名由来进行说明。在这一规定指导下,对地名的解释也就五花八门起来。
“梓山”是旌德县城东南边的一座山,海拔仅476米。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大而茂盛。登临纵目,四方景物一览无余。
对“梓山”名的由来,普查者的答案是取“桑梓之意”。我不知道普查者是谁,没有猜错的话他(她)是从“梓”字组词去选择答案的,并不知道“梓山”之名的真正来由。
“梓山”的得名,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清嘉庆《旌德县志》、道光《旌德县续志》均没有解释,前者只说了梓山的方位、地理特征:“梓山在县治南,正对县署、学宫。迤逦向西,又有峰如架,杰立云表。山半有东岳庙、资福寺,旁有奇石,立涧中。旧传上生桃树,不华而实。”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汇集而成的《旌德县地名录》(1986年印),同样没有解释“梓山”名的由来,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梓山,遥接城廓,濒临徽水,为我县风景区之一。登临纵目,四方景物一览无余。宋、明、清三代,该山松柏掩映,楼台、梵宇点缀其间,游人络绎于途,题咏颇多。”这里,点明了宋、明、清三代梓山的植被以松柏为盛,那么宋以前梓山上长了哪些树?有没有梓树呢?
从“梓山”之名来看,以“梓树”得名,应是情理中事。可能最初梓树在山上遍地都是,人们习以为常,对山名也就无需进行解释。却没有想到沧海变桑田,满山的梓树为宋、明、清三代的松柏所替代,以至于今人不知“梓树”为何物?
说到这里,有必要扯扯“桑梓”这个词。
“桑梓”在中国,之所以成为故乡的代名词,就因为它们在古代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入药。梓树嫩叶可食,种子外皮可取蜡点灯,皮是中药(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宜雕刻,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速生,常被作为薪炭用材。过去房前屋后植桑种梓,是习惯亦是传统。古老的《诗经》说“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在《诗集传》中语:“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器具用者也。”对于这样两种大恩于人的树,古人往往心怀敬意。
话说回来,我说“梓山”因生长梓树而得名,今天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证。梓山脚下的旌德中学校园内还存有一棵硕大的梓树,旌德老辈人习惯称“豆角树”。
“梓山”的名字,在旌德现在远不止是一个山名,活化利用的有“梓山宾馆”“梓山广场”“梓阳学校”等等,我想今天的旌德人不仅应该了解“梓山”之名的由来,还应该知道梓树长成什么样,又如何有恩于我们的先人。
“浣溪”不是词牌名
旌德县政府近年来正在干一件大实事:建“浣溪水库”。我一直没有弄清“浣溪”在哪,因为县志和地名录上均没有这一河流名。直到编审《旌德县标准地名录》时我才见到“浣溪”这个名,普查的解释显然出自学生官之手:“从《浣溪沙》词牌名而来。”一看就属牵强附会那种。
从“浣溪水库”圈定的位置看,溪流一定是从俞村镇仕川村流出。于是,静下心来找县志。在嘉庆《旌德县志》上找到一条“环溪”,其注是:“在八都。参政汪坚有‘环溪如玉带’之句。”环溪的地理位置,明显不对。另一条是“璧溪”,其解曰:“在八都尚村。其源有二:一由绩溪会龙门岭以南诸水,一由石凫山会石岭以东诸水,俱合于羊栈山之下,汇为古柳潭,东流经滑渡入宁邑。”
“璧溪”流到《旌德县地名录》变成了“碧溪”,词条后面同样引用了旧志上的说法,引文之前这样解释:“因溪水莹碧,故名。发源绩溪县仿扜岱,北流经考溪、黄坑,折而西北,经楼下、洋栈岭,再向东北迂回,经大溪、下溪在龙观桥与仕川河汇合后,从龙门岭进入县境,迂回曲折北流经尚村、丁家山,东与俞村河汇于古柳潭,然后东流,经滑渡出境入宁邑。(绩溪一段名龙溪)……按《县志》划分范围,包括古柳潭至滑渡一节(现该节划属俞村河),属水阳江水系。以上自俞村河至此,现统名玩溪。流域面积共计79.6平方公里。”“碧溪”跳成了“玩溪”,看不出一点迹象,白纸印黑字,奈何不了。
如今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成了“浣溪”,我只能这样解释,属“玩”音讹所致。“浣溪水库”早完成了规划设计,各种图纸报告上早就“浣”来又“浣”去了,只能将错就错,顺“浣溪”而解。
“太山隧道”择低山而名
与“浣溪”同属音讹的,现实中还有一处,那就是新开的芜黄高速蔡家桥镇境内的“太山隧道”。
第一次听到“太山隧道”四个字,是在2021年夏天一次政协视察活动中,施工方介绍工程时说的。私下里我问汇报的同志,隧道名以后就叫“太山隧道”?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是工程图纸上就是这个名字。
视察活动一结束,我就查找旧志,却无“太山”之名。《旌德县地名录》上倒是有“泰山”词条:“在蔡家桥乡西北,与文山隔河相峙。海拔523米。”查嘉庆《旌德县志·山川都隅图》“泰山”的位置叫“蛮王尖”与“石壁”山(文山)相对。地名录中“蛮王尖”已易名“蚂蟥尖”:“跨三溪、孙村、蔡家桥三乡。海拔791米。原名蛮王尖,后谐讹。翠插云表,与文山双峦对峙,徽水中分,组成石壁山。”
由此推测,“泰山”是与“蛮王尖”相连的一个稍低些的山峰,这个地名是清嘉庆之后才出现的。知道“泰山”与“蛮王尖”相连,隔徽水同文山对峙的人不多。等到高速建成,我在微信中发隧道照片时,一位出生在朱旺村的老同事评论说,应叫“蛮王尖”隧道,现在是择低山而名。并说:“小时候夏天蛮王尖一旦起云雾,老年人就会说要下雨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他的地名知识,让我肃然起敬。嘉庆《旌德县志》对“蛮王尖”的解释中就有求雨之俗:“蛮王尖在十六都。翠插云表,中有龙井,渊深莫测,岁旱祷雨辄应。”只可惜,现在“蛮王尖”“泰山”因为高速隧道全被“太山”收缴了。
2015年地名普查时,却无“泰(太)山”信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发微信让安徽省第四测绘院编辑《旌德县标准地名录》的同志予以补录,才使得“泰(太)山”在蔡家桥镇图录中有了相应的位置信息。
“凫山殿”史无争议
旌德县东境有座大山叫凫山。围绕凫山,旌德有条老少皆知的俗语叫“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说的是建凫山殿的时间比旌德建县的时间还要早。
旌德建县于唐宝应二年(763)。传说窦子明在凫山成仙的时间,是晋太康八年(287)。1992年版《旌德县志》载:“宋代梓山东岳庙和凫山殿,香火盛极一时。”也就是说宋代已有凫山殿了,始建时间恐怕更早。如此说来,“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并非空穴来风。
凫山殿的位置及其地名,历来在旌德古今县志中均无争议。清嘉庆《旌德县志》载:“凫山殿,县东十五里,元元贞年建。山有门、井、龙潭、马迹在焉,即陵阳主簿窦子明放白龙处。”1986年版《旌德县地名录》中“凫山殿”还是俞村乡的一个居民点,曾有1户人家居住,现归属梓干里村民组。当年在俞村乡概况中,还把“凫山殿”列为风景名胜之地。
怪事出在本世纪最近十年,有灵通人士在凫山慈湖堂重建了一座佛寺,却以“凫山殿”之名申报,宗教局不问青红皂白就将报告批了,以至于让“凫山殿”张冠李戴起来。事实上,不仅俞村镇杨墅村梓干里的凫山殿遗址依然存在(笔者曾专程去察看过),第二轮地名普查中,“凫山殿”地名信息,照旧录在俞村镇。今天,许多不知底细的人因凫山慈湖堂新盖的佛寺,便以讹传讹将之叫成“凫山殿”。新盖的“凫山殿”塑了一尊观音像,与窦子明没有一毫关系。这种移花接木的地名错在一个县内,实属不该。当初宗教局的同志上报批文时,只需查阅一下地名录,这个错误就可以避免。
写到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慈湖堂”。清嘉庆《旌德县志》介绍:“县东十八里,明宣德年建,嘉靖年重建。”《旌德县地名录》在《华坦乡地名图》中有居民点“慈湖塘”,地名词条解释为:“村。曾用名慈湖堂。2户,8人。”
为尊重历史,结合普查信息,2021年《旌德县地名图》和《旌德县标准地名录》编审时,依然在俞村镇保留“凫山殿”地名,在旌阳镇(华坦乡已并入旌阳镇)地名中录“凫山庙”,区分彼此。
国家普查地名再标准,实际生活中不规范运用,冤枉花人力物力不说,还会让地名所在地徒增烦恼。
“水街”之名
“水街”,是《旌德县标准地名录》之外新生的一处地名,于旌德县城而言是无中生有。
这个词或仿屯溪或仿唐模或仿丽江等等。理由自然与旅游有关。
“水街”的位置,是解放街南端。大清朝那会是“球场街”与“市心街”的地盘。所有店面背倚徽水,面朝西山。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沿河盖了些简易的安置房,面水而市,各类小作坊相杂而生,烟火味十足。
取名“旌德水街”的理由只有一条:地临徽水。
别的地方水街均面水而市。旌德解放街店面自古以来面朝城西。负责“水街”项目建设,来自屯溪的余先生曾到笔者办公室,请教有关旌德“水街”的一些历史。笔者大致跟他说:旌德素无“水街”之名。徽水河是旌德古城的护城河,临河而筑的是高高的城墙,街上的店铺大多前店后坊,前店只能面西,别无选择。
“水街”快竣工时,县政协组织委员去视察,笔者忝列其中。余先生给大家解说:过去前店后坊,货物从徽水河上岸。可爱的余先生把徽水河当作屯溪新安江了。民国时旌德商贾靠竹筏水运只到三溪古镇,通到旌阳(旌德县城别称)那是老百姓做梦都想的事。
至于“水街”修旧如旧,有房子放倒重竖的,有重打锣鼓新成样的。工艺和材料与历史风貌相差有距,至于楼上栏杆大多移花接木而来,与旌德当地建筑风马牛不相及。那些背靠背的店面,自然一半朝西,一半面河。
“水街”之名的无中生有,让我想到旌德江村刚发展旅游时建的汉白玉进士坊。不管故事怎么编,任你巧舌如簧,也很难将牌坊石横额上刻水浒108将的故事,与竖牌坊宣扬“忠、孝、节、义”扯上一毛钱关系!
相信“水街”之名,将会由此叫开去。随着店面的一个个开张,新建筑很快成为新景观,继而成为网红打卡点,“水街”的使用频率自然与日俱增!
“水街”来了,“解放街”该退役了!
久而久之,地名的约定俗成自然就打败了文化传统。
(作者系安徽省徽学会会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2-19 05:44 , Processed in 0.3761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