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啖荔枝三百颗?汉代的岭南人或许还喜欢……

[复制链接]

1367

主题

1533

帖子

57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0 12:2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夏天是荔枝的季节。多亏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和物流速度的大幅提升,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吃到新鲜甜美的荔枝:妃子笑、白糖罂、糯米糍、桂味、仙进奉……还有近年新出现的无核荔枝,想想都流口水呢。


赵佶《写生翎毛图》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荔枝能成为知名度如此之高的水果,除了自身美味以外,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功不可没。然而,尽管岭南自古以来就是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地,但如果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除了荔枝、龙眼等常见的热带水果之外,岭南人或许还喜欢一种更为北方人所熟悉的水果——枣。


宋人《扑枣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秦朝末年在岭南建立的南越国,宫苑中便植有枣树。2004 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水井遗迹内发现了100多枚南越国时期的木简,主要是南越国宫廷的记事档案,包括征收赋税、宫内赏罚、园林养护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三枚木简提到了枣树:

简68 :壶枣一木,第九十四。实九百八十六枚。 简69 :壶枣一木,第百。实三百二十五枚。 简90 :高平甘枣一木,第卌三。实一百廿八枚。

据《尔雅》中的记载,“壶枣”是一种上小下大、形状如壶的枣;今山西省高平市,自古以来是枣的著名产地,南越国木简记载的“高平甘枣一木”或许与山西高平的枣树属于同种植物。“第九十四”“第百”等,学者们认为是给枣树的编号,“实九百八十六枚”则是结果实986颗的意思。


南越国水井出土木简及上面对枣的记载(图自乐新珍《南越国食枣之风》)
从木简的简文来看,南越宫廷对枣树的管理十分精心,不仅辨认出了枣树的品种,还给每棵枣树编号,甚至每棵树收获了多少枣子,也仔细清点。
除了木简的记载,南越王宫御苑遗址中还出土了南酸枣核。南酸枣树在中国南方的丘陵地区乃至日本南部、东南亚、印度等地都有分布,果实形似大枣而味酸。现在常见的零食“南酸枣糕”,就是以南酸枣为原料制作而成。


南酸枣树及果实(图自郑小吉、饶军、林伟波编《岭南中草药图谱》)
为什么远在岭南的南越国,宫中会这么重视枣和枣树呢?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本为出征岭南的秦军,老家在河北真定(今正定)一带。河北种枣历史悠久,即使在今天,也是枣的主产地。赵佗在岭南的宫苑中种枣吃枣,或许正是在千里之外寄托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还有人认为,枣是出名的养生水果,赵佗活了103岁,与平日吃枣或许有一定关系。
赵佗对枣的喜爱,也感染了他的子孙后代。在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两件铜壶。器物出土时,里面尚存许多枣核,推测埋入墓中时装满枣。再往后,即使南越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岭南人对枣的喜爱也没有被带走。广州地区发掘的西汉中期墓葬,出土陶罐里依然有发现枣核的。


南越王墓出土铜壶,内有枣核(图自乐新珍《南越国食枣之风》)
枣树原产于中国,《诗经》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在农业收成不好的年头,人们还会吃枣充饥。战国时人苏秦曾赞誉燕国“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矣”。燕国条件得天独厚,有许多枣树和栗树,人不用种田,光是吃枣、吃栗子,就可以吃饱。
汉代的司马迁也认为枣树的经济价值很高,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如果能拥有千棵枣树,那么家庭资产就赶上千户侯了。
除了注意到经济价值,汉代人还发现了枣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而且发现某些品种尤其具备安神益寿的特效。西汉文帝时期,淮南王刘长患病,汉文帝即赏赐枣脯慰问。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甘肃武威出土医简中,都有以枣、枣核等入药的实证。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262个药方,有56方用到了枣、大枣、枣膏、酸枣仁等,大枣的用量,一方可多达100枚。


帛书《五十二病方》,湖南博物院藏
然而,在以枣入药的同时,汉代人也发现枣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金匮要略方论》就指出:“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而如果本身体质属于“寒热羸弱”一类,更是“弥不可食,伤人”。
枣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在能入药的同时也能让人不适,或许正是这一特征,为它蒙上了一层难以捉摸的神秘色彩。汉代人因此进一步打开脑洞,将食枣与得道升仙联系在一起。


东汉 尚方禽鸟博局纹铜镜,河南博物院藏


铜镜上的铭文“渴饮玉泉饥食枣”
《史记·封禅书》记载,方士李少君自称在蓬莱一带的海上见过一位叫安期生的仙人,安期生平常吃的,是像甜瓜那么大的巨枣。汉代铜镜上也常见“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之类的铭文。可见吃枣是汉代百姓对仙界饮食的普遍想象。汉代皇帝在郊祀的祭品中也特意加入枣脯,意图用枣引诱神仙出现。


西汉枣子,湖南博物院藏
汉代人重视枣树这种作物,经常吃枣,因此熟悉了这种食物的特性和价值。同时,对其特性的认识,又推动了人们尤其是上层社会对它的特殊追求。这种追求更促使食枣风习在生活中普及,让人们衍生出了对枣的进一步想象。从枣的原产地北方,到千里之外的岭南,莫不如是。
我们常说,汉代是文化一统的时代,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对这种文化普遍认同。文化上的同一性,可以体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体现在各地兴办学校并采用较为统一的教材。而从一枚小小的枣子和它背后的故事,也可见汉代文化大一统之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31 04:35 , Processed in 0.2196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