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王岩 说到包公园,大家会想起了什么?湖心岛上的包公祠,肃穆森严的包公墓园,依水而居的浮庄,还是高耸直立的清风阁?包公园,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题,范围北起长江中路,东到马鞍山路,南傍芜湖路,西至徽州大道,占地面积34.5公顷,其中水域15公顷。自西向东包括包公祠、脚印塘、清风阁、浮庄、包公墓、亚明艺术馆、九狮广场等。本篇准备谈一谈——以清风阁为代表的包公园东片建筑群。 ——编者按 近日,由安徽广电新中心、置地广场A座、安徽担保大厦三栋高楼组成的合肥“三件套”意外走红网络,吸引市民纷纷前往打卡。说起合肥城市地标,目光投射到老城区,除了上期提到的“鼓楼”外,呼声较高的“四牌楼”当有一席。民间相传:“四牌楼,范家所(修)造”,更是为之增添了几分古韵与神秘。合肥四牌楼究竟为何而建?曾经是什么模样?新四牌楼又是怎样情况?由于无限的未知,我们时常被纷杂信息所误导、困扰。也许需要溯本清源,方可还原历史真相。 ——编者按 近日,由安徽广电新中心、置地广场A座、安徽担保大厦三栋高楼组成的合肥“三件套”意外走红网络,吸引市民纷纷前往打卡。说起合肥城市地标,目光投射到老城区,除了上期提到的“鼓楼”外,呼声较高的“四牌楼”当有一席。民间相传:“四牌楼,范家所(修)造”,更是为之增添了几分古韵与神秘。合肥四牌楼究竟为何而建?曾经是什么模样?新四牌楼又是怎样情况?由于无限的未知,我们时常被纷杂信息所误导、困扰。也许需要溯本清源,方可还原历史真相。 ——编者按 包公墓 公元1063年(宋代嘉祐七年)五月,一代名臣包拯 在枢密副使任上突发恶疾,于二十五日在东京(开封府)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包拯逝世后,仁宗 停止朝议一天,亲临府第慰问家属,并赐予他谥号“孝肃”。随后,任命包拯女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护送遗体返归家乡。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东村之原。 · 包拯 · ▲ 来源:《历代圣贤半身像册》 以后的百余年间,包拯夫人董氏、长子包繶夫妇、次子包绶夫妇、嗣孙包永年等陆续被安葬在周围区域,逐渐形成了包氏家族墓葬群。 庆元五年(1199),庐州儒学教授丁端祖、合肥县令潘友文重修了包公墓。墓园 遍植松桧,四周筑围墙,内设祭享堂,墓道有门,坟前立碑,乡里皆知孝肃公之墓。 · 林至《孝肃包公墓记》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庐州素有崇敬乡贤的风尚。每年的春秋两季,州(府)学教授、合肥县令率领众多学生前往祭祀。明代理学家蔡悉和晚清重臣李鸿章亦葬于包公墓附近,是谓“一里三公”之说,今天裕溪路415号的李鸿章享堂便为其一。 · 大兴集近傍“包孝肃墓”(1918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所谓的“ 东村之原”,位于庐州 城东十五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成为了合肥东郊大兴公社双圩大队下辖的“黄泥坎”。1973年春,《安徽日报》刊登的一则《(迁坟)通知》,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注意。据悉,合肥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将扩建石灰窑,而其征用土地一片恰好位于包公墓处。 · 包公墓(1947年) · ▲ 来源:资料图片 事实上,早在1956年11月22日,包公墓便已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情况紧急,刻不容缓,省“万岁馆”(今安徽博物院)很快向上级汇报,经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李德生果断决定,并拨出专款3万元,于当年4月11日正式开启了包公墓的整理发掘工作。 · 包拯夫人董氏原葬墓发掘情况(1973年) · ▲ 来源:吴兴汉 发掘过程中发生了小插曲——当人们来到黄泥坎时,“只见包公墓坟头被挖开,地宫大敞,墓坑里只是些沉积的淤泥,一派凄凉景象”……抱着主墓(M6)“被盗”遗憾的考古人员,只得另寻其他墓葬。不料,竟在西南靠近主墓的一小墓(M1)墓室中,清理出包拯夫妇的两块墓志石,而其金丝楠木棺中还存有30余块遗骨(据考证为包拯遗骨)。 · 包拯墓志铭 · ▲ 来源:《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 正当考古人员判定M1为包公墓时,突然来了位名叫“夏广宏”的老石匠,他说真正的包公墓在公路下面,事件再度发生转折。而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人们在墓群正北方发现了一座比M6规模更大的墓茔(M8),从地宫中出土了一件头戴平顶冠的木俑,为十二辰神之一。此外,M6的西南还有一座黄土堆成的“疑冢”。 · 包拯原葬墓出土的木俑 · ▲ 来源:吴兴汉 种种迹象表明,包拯与董氏原先分葬在M8和M6。两宋之际,M8在战乱中遭到破坏,损失严重。其后裔遂将包拯秘密迁葬至M1处,并移来M6的董氏墓志,以示夫妻合葬。为了迷惑盗墓贼,又堆了个醒目的疑冢,而原墓茔逐渐废为耕地。此后,人们误将董氏原葬墓(M6)当作包公墓,祭祀绵延数百年。 · 合肥东郊大兴集包拯家族墓群发掘坑位分布图 · ▲ 来源:《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 8月11日,历时四个月的包公墓发掘工作宣告结束。包拯家族墓群,依岗地而建,南临淝河,东西长64米,南北宽52米,略高于四周田地。总共清理出墓冢12座,其中墓主可考者4座,墓葬结构可分为石室(4座)和土坑(8座)两种。出土遗物方面,包含了6盒墓志及50余件器物,其中8件宋代瓷器较为突出。 · 包永年墓出土的影青瓷碗 · ▲ 来源:吴兴汉 时间来到1981年,当年包公墓发掘亲历者程如峰在《关于包河公园建设规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重建包公墓。1984年9月23日,《合肥晚报》刊发了记者赵泉的长篇通讯《包公遗骨偷葬记》,一时间十余家知名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时任省委书记黄璜在读完文章后,当即写信给合肥市长,指示“可在包河选一适当地点安葬”。 · “市府决定今年办十五件好事”(1985年) · ▲ 来源:《合肥晚报》 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及程如峰等专家学者的努力下——1985年,合肥市成立包公墓筹建委员会。10月6日,“合肥市重建包孝肃公墓奠典礼”在包河公园内举行。值得一提的是,“重建包公墓”为合肥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当年要办的十五件好事之一,《合肥晚报》报道称:未来将“按宋朝陵墓的格局和规模修建包公墓”。 · 合肥市重建包孝肃公墓奠基典礼(1985年) · ▲ 来源:程如峰《重建包公墓的前前后后》 两年后,1987年9月上旬,包拯墓园重建工程全部竣工。10月1日,包拯墓园落成典礼暨包兆龙铜像揭幕仪式举行。应省市政府邀请,“世界船王”、包拯第29代孙、包兆龙之子包玉刚一行从香港乘机抵达合肥,作为包氏后裔代表出席了相关活动,这是他首次回祖籍省亲。 · “包拯墓园落成典礼 包兆龙铜像揭幕仪式昨在肥举行”(1987年) · ▲ 来源:《合肥晚报》 重建的包拯墓园为仿宋建筑群,由古建筑学家、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带领研究生戴俭、蒋剑云与省市有关部门研讨考订设计。全部建筑为木构架、条石结构,由黄山古建筑公司和市园林建筑公司承建。墓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来自福建、河北以及省内的六安、庐江、巢县、无为、繁昌等地。 · 建设中的包公墓(1987年) · ▲ 来源:黄欣 墓园坐东朝西,门前一株高大的雪松下,矗立高丈余的两块花岗岩。迎面照壁高4.2米、宽10.5米,墙心石刻“包孝肃公墓园”六个楷书大字,是书法家方绍武的手笔。墓园占地3公顷,由前导区、主墓区、附墓区、墓室区和管理区组成,四周红色神墙环绕,是国内目前少有的较为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 · 包拯墓园总平面(1989年) · ▲ 来源:潘谷西《合肥包拯墓园设计》 从照壁经双石阙到神门这一段空间是进谒过程中的序曲,让游客“在视觉与心理上为转入另一个境界作准备”。子母双石阙是等级的象征,高6.4米。条石铺装的神道贯通全区,长约300米。龟趺螭首神道碑,立于神道右侧(南侧),撰写着墓主生平政绩,内容与墓志铭相近,立表以明世人。这段空间的深度为60米。 · 照壁 · ▲ 来源:《合肥城市建设》 神门为三开间二进深。通过神门,就进入墓园的主体部分。 从这里开始,建筑布局依次为石刻群、享堂、包拯主墓、景行碑廊、侧神门、墓室(地宫)、 附墓区、边门、角门(后门)等。 石刻群即石像生,又称“翁仲”,对称设于神道两侧,有望柱、石虎、石羊、石人(文臣武将)等,按照宋代三品以上规格所置。 · 神门 · ▲ 摄影:白炭黑 享堂为五开间三进深的九脊殿歇山顶建筑,采用宋代《营造法式》所载六架椽屋乳袱对四椽袱用三柱的厅堂木构架,而屋面瓦饰则参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形象及山东等地出土宋代瓦件制成。20根整木巨柱宏伟壮观,桃昂布料、列椽接梁,飞檐翘角,灰瓦彤柱。建筑风格简朴庄重,力求和包拯清廉正直的风格相符。 · 享堂 · ▲ 来源:《合肥城市建设》 享堂中央高支神龛,供奉着“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神主”牌位。神龛前木雕供桌上放置一座重百余斤的铜铸香炉和一对烛台,两侧安放一排古色古香的太师椅。吴孟复、王均、刘炳森、刘海粟、赵朴初等书法名家题写了楹联、匾额,呈列其内。 游人瞻仰者,无不肃然起敬。 · 主墓 · ▲ 摄影:嘚嘚 包拯墓封土高5.2米,15米见方,覆斗式,青石砌成,顶部填土种草。墓前青石碑上书“宋枢密使包孝肃公拯之墓”。附墓区安葬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孙遗骨墓五座,根据地形随宜布置,高低错落,不求均齐对称,使之和主墓区的格局有所不同。墓园遍栽竹木,广植松柏;建筑庄严肃穆,环境幽雅。 · 墓室 · ▲ 摄影:龚威 沿石柱栏杆拾级而下,入包拯墓室。墓室位于墓冢正下方,按原墓恢复。墓道由条石砌成,长34.6米,高、宽各3米。两侧置有仿古灯具,可华光引导。墓道两侧石壁刻有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图》。墓室前正中端放包拯墓志铭石刻。墓室装设石门(墓门),内殓包拯遗骨的长2.4米的金丝楠木棺具停于室内。棺具两侧放置出土随葬品——十二辰神木俑和新置的四座多头仿古灯台。 · 全景 · ▲ 来源:《合肥城市建设》 当然墓园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应是“包拯遗骨”了,除了前文提到的《包公遗骨偷葬记》,2005年陈桂棣、吴春桃联手力作《包公遗骨记》再掀舆论波澜。到了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这段传奇故事更是成为纪录片及网络文学创作的绝佳素材。诸位看官或许早已了解,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作敷述了。 · 部分包公遗骨 · ▲ 来源:《包公遗骨记》 至于, 浮庄和清风阁, 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