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曲绝响知音少:古琴里的中国史

[复制链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5 02:4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嵇康最后一次弹奏古琴,是在临刑之前。
这是公元263年的洛阳,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善于弹奏古琴的嵇康,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此前十四年(249年),权臣司马懿发动政变,曹魏政权由此落入司马家族之手,而与曹魏家族联姻、迎娶了曹操孙女长乐亭主的嵇康,则一直对司马家族采取冷淡和拒绝合作的态度,这最终得罪了当时的掌权者、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
在多次征召无果后,司马昭决定采纳谋士钟会等人意见,借口处死嵇康,以此警告仍然效忠于曹魏家族的朝臣和名士。
这一年,嵇康四十岁。
临刑前,嵇康抬头看了下日影,知道行刑时间尚早,于是便向前来送别的兄长嵇喜索来一张古琴,最后一次弹奏了自己喜爱的古琴曲《广陵散》。
曲终声止后,嵇康叹了口气说,“以前袁孝尼想向我学习这首曲子,我却每每固执不肯授传他,可惜啊,《广陵散》于今绝矣!”
说完后,嵇康从容就义。

01
嵇康演奏的古琴,曾经有过多种形制。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把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时期的十弦琴;19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一把西汉时期的七弦古琴——与今天的古琴不同的是,这两把古琴,琴面上都还没有十三个徽位,因此只能演奏散音,而无法像今天拥有十三徽位的古琴一样,能同时演奏散音、按音和泛音。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
另外,湖北荆门郭店也曾在新中国建国后,出土了一把战国时期的七弦琴,但其底板和面板是分开浮搁在一起,而不是像后世一样粘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乃至西汉初期的古琴,其形制还没有定型成为今天通行的古琴样式。
尽管古琴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作为中国乐器大家族中难得的土生土长乐器,古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区,当时,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甚至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繁荣景象,可见当时的古琴演奏,是一种通行于社会上下阶层的乐器。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精通琴艺的乐官,如楚国的钟仪、晋国的师旷等人,都是闻名于史书的古琴琴师,而魏国的魏文侯更是喜欢古琴音乐,有一次,魏文侯听到琴师演奏新曲子,竟然不由自主手舞足蹈起来,可见古琴当时的魅力之广泛。
据记载,孔子就曾经学琴于著名琴师师襄,在编辑《诗经》时,孔子甚至经常就着诗辞一边弹奏古琴、一边歌唱,“弦歌之”;晚年周游列国时,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但仍然“讲诵弦歌不衰”,以歌咏弹琴,来鼓励弟子直面艰难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传说,俞伯牙本是晋国著名琴师,有一年他出使楚国,竟然无意间遇见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善解琴艺,二人引为知音;后来,钟子期病死,俞伯牙因此伤心欲绝,他特地来到钟子期坟前演奏了古曲《高山流水》,随后将琴弦挑断,并砸碎心爱的古琴,俞伯牙伤心欲绝地说,唯一的知音已逝,琴音已无人听解,此后,俞伯牙遂不再弹琴。


元代·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琴音缭绕,知音自有人知。
伯牙与子期之后数百年,西汉时期,才子司马相如善弹古琴,有一次,司马相如受友人相约,在四川临邛巨富卓王孙家参加宴饮,席间司马相如演奏了《凤求凰》等多首古琴曲,当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卓文君婚后不久丧夫,刚好孀居在娘家,听到司马相如的演奏后,自己也工于音律的卓文君一听倾心,后来竟然跟着司马相如一起私奔外逃。


东汉抚琴陶俑,出土于四川彭山。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卓王孙大怒,发誓绝不接济女儿。后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因为生活所迫,返回临邛境内开店卖酒,作为以往的千金小姐,卓文君放下身段,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经常跟下人混在一起刷洗锅碗,搞得临邛境内喧嚣,说巨富卓王孙的女儿女婿在当街做工卖酒,最终,拉不下面子和亲情的卓王孙无奈,只好分赠给了卓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也因此得以解脱钻研琴曲诗赋,并于后来获得汉武帝赏识青云直上。
当时,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独处长门宫,陈皇后就请求司马相如代写了一篇《长门赋》来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后为之感动。后人就运用这个故事,创作了琴曲《长门怨》。

02
但西汉东汉四百年的风流转瞬即逝,到了三国魏晋时期,随着嵇康的死,古琴作为名士的象征,已经有了风雨飘摇之感。
嵇康被杀的当年,构陷嵇康的钟会领兵攻灭蜀汉,此后两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篡魏建立西晋,并于公元280年攻灭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西晋虽然统一全国,但以阴谋诡计著称的司马家族很快就陷入了长期动荡的“八王之乱”,当时,作为吴国亡臣的张翰在亡国之后,被裹挟来到洛阳为官。
张翰的父亲是原来吴国的大鸿胪张俨,作为高门之子,张翰善于古琴,曾经创作琴曲《秋风》,取“秋风起兮白雪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思念南国故土之意。
眼见西晋陷入内乱,远离故乡的张翰心生退意,后来,张翰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茭白)、莼羹和鲈鱼,遂辞官返回吴县(今苏州)故里,辞官前,张翰感怀地说:
“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
动情之下,他写下了《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不久,张翰辞官返乡,从此,中国琴史和文学史上,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美丽典故。
在先秦时期,古琴经常是与瑟还有歌咏一起配合演奏的,是为“琴瑟和谐”,也就是“弦歌”。在《尚书·益稷》中,就记载了当时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咏”,意思是用击器打着节拍,以琴、瑟伴奏歌咏——由此可见,精通古琴的张翰,他的琴曲《秋风》也是有着弦歌余韵的。
当时,张翰所身处的时代恰逢魏晋时期,在魏晋以前的汉代,古琴的形制仍然有十弦、七弦,以及底板和面板分开浮搁等形式,但到了魏晋时期,古琴形制逐渐定型,在今天流传的传为东晋时人顾恺之所画的《斫琴图》中,就描绘了古代文人制琴的场景画面,画间可见东晋时期的古琴,已经有了今天古琴的十三徽徽位,以及琴面和底板也是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大概在魏晋时期,中国的古琴形制,已经定型成了后世流传的样式。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宋人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古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定型,也使得斫琴术不断发展,进入隋代后,隋文帝杨坚的儿子蜀王杨秀,就曾经“造琴千面,散在人间”,杨秀在四川发起的造琴运动和技术传承,也使得隋唐时期,四川的古琴斫制闻名全国。
隋代仅仅三十八年就宣告灭亡(581-618年),唐代隋后,四川涌现出了善于斫琴的雷氏家族,而由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古琴,在唐代和后来也被称为“雷琴”,其斫制之精良,琴音之雅正,也被后世所千古传颂器重。
到了宋代时,苏东坡家中曾经收藏有一把斫于唐代开元十年(722年)的“雷琴”,苏东坡曾经在《杂书琴事·家藏雷琴》中写道,其特点是“琴岳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回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雷琴”在唐代时就已享誉天下,而四川雷氏家族中,又以琴人雷威所斫之琴最为精妙,相传,雷威经常特意在大风大雪的天气里,进入深山老林,听辨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然后择辨良材砍伐造琴。
唐代时,四川雷氏还有雷俨、雷霄、雷钰、雷文、雷会等斫琴名家,而他们所斫的“雷琴”,至今还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春雷”琴、“大圣遗音”琴、“飞泉”琴、“玉玲珑”琴以及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枯木龙吟”等琴,这些跨越千年的遗存,也是中国古琴艺术的珍贵见证。


唐代·九霄环佩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03
就在四川雷氏家族享誉大唐帝国上下时,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李白从故乡四川出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他游走于天南海北之间,旅游、高歌、纵酒、击剑,还有,弹琴。
在李白留存的诗歌中,有很多都写到了他自己弹琴或是与友人听琴的场景,例如在《东武二》中写“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在《送纪秀才游越》中写“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在《留别王司马嵩》中写“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诗人喝醉的时候,甚至会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与李白同为“酒中八仙”的崔宗之,曾经送给李白一张古琴,后来,崔宗之去世,李白抚弄此琴,不仅潸然泪下: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没。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诗人在诗酒琴剑中日复一日等待,终于,就在李白离开四川十七年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为诗名显赫,42岁的李白被召至长安,唐玄宗甚至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随后,李白被供奉翰林,但作为御用文人,并不能使期望建功立业的李白开心快乐,时长日久,散漫的诗人心生倦意,加上多少有些恃才傲物,最终,唐玄宗逐渐疏远了李白,并将其赐金放还。
后来,李白在诗歌里感慨道:“功业若梦里,抚琴发咨嗟。”(早秋赠裴十七仲堪)或许,击剑属于意气激昂的上进;而抚琴,何尝不是诗人失落的伤心。
就在诗人李白再次漂泊江湖之际,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起兵叛乱,掀开了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序幕,已经年过半百却功业未建的李白,以为时机已到,于是在公元757年贸然跟随永王李璘起兵东下,没想到却在无意间卷入了唐玄宗、唐肃宗与永王父子三人间的权力之争。
安史之乱爆发后,英雄一世的唐玄宗却怂了,选择逃入四川避乱,其子李亨趁机自立称帝,是为唐肃宗。起初,不甘放弃皇权的唐玄宗试图让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永王李璘起兵,以制衡李亨,但没想到李亨直接自立称帝占了先机,并号令天下追剿永王李璘的军队,稀里糊涂进入这趟浑水的李白因此被捕下狱,虽然为人所救,后来还是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尽管后来因为朝廷大赦,李白幸运躲过一劫,但此时李白已经老病缠身,最终,就在安史之乱结束前一年,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逝于安徽当涂。


唐代·“大圣遗音琴”,背面铭文显示该琴斫制于唐肃宗至德丙申年(756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与李白命运相同的,还有诗人王维。
安史之乱期间,被困在长安城中的王维被安禄山叛军俘虏后,被迫担任伪官给事中,等到后来唐朝官军反攻成功、长安光复,曾经出任伪官的王维等人全部被捕,按照唐律,王维当死,幸亏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上书表示愿意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以大难不死,仅仅以降职得到处分。
对于自己的这段黑历史,王维此后一直活在自责当中,他内疚自己“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此后,他“晚年长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在转向佛教寻求精神安慰的同时,王维还以古琴作为精神慰藉,“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竹里馆》他写道: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人生最后几年的孤独岁月里,他经常以弹琴来告慰自己: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
就在李白去世前一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王维先行一步辞世,盛唐的两大诗人一前一后陨落,而古琴,是他们生命里,最后的慰藉。


清代·禹之鼎《幽篁坐啸图》,山东省博物馆藏

04
而随着安史之乱老去的,不仅有王维、李白这些诗人,那些专业的琴人,也在时代的风雨中枯萎凋零。
有唐一代,由于帝国开拓进取、广纳四方,这使得来自各地的“胡乐”在唐土广为流行,当时,唐朝以“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并建立了包括燕乐、清乐、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安国、天竺等十部乐为基础的“唐大曲”歌舞体系,将器乐、歌、舞融为一体。
在热闹喧嚣的“唐大曲”面前,源自中华本土的古琴音乐却显得落寞起来,例如诗人刘长卿就在《听弹琴》中写道: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幽静典雅的古琴音乐,在蓬勃激昂的盛唐时期难以出头,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中,更加没落孤寂。因此,当时的著名琴师董庭兰(董大,约695年-约765年)早在安史之乱前,就因为穷困潦倒四处流浪,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董大(董庭兰)在流浪期间,偶遇了诗人高适,高适则为他写诗《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高适尽管自己当时也郁郁不得已,但仍然激励老友慷慨向前,此后,一路坎坷的高适因为追随名将哥舒翰进入长安,恰逢安史之乱,高适择机而起,因为追随唐肃宗而得到重用,被委任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从而成为唯一一位官至封疆大吏的唐代著名诗人。
但琴师董大却在安史之乱的风霜中枯萎,大概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两年,公元765年,董大去世,作为一个在后世,因为诗人高适那首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闻名天下的主人翁,在现实世界里,董大与古琴在唐代一样,都是落寞的。
在大唐雅乐的喧嚣盛世里,他们显得太过清静高雅,最终化成了时代孤单的余音。


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尽管古琴在官方和民间都备受冷落,但琴师们仍然在努力探索古琴的奥义,当时,从9岁就开始学琴、会弹300多首古琴曲的琴师薛易简,因为古琴技艺高超,而官至翰林待诏,作为皇家琴师,薛易简在“唐大曲”的喧嚣热闹中,尝试在清净中追寻古琴的艺术美学,他在《琴诀》中写道: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对此,当代著名琴家李祥霆评价说:“西方直到18世纪后期才出现音乐美学的概念,19世纪后期才建立学术体系,而薛易简的《琴诀》在1000多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美学理论。”
在寂寥中,古琴的艺术传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唐时期,琴人曹柔改进了传统的古琴文字谱,改而使用更加直接易懂的减字谱,减字谱是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在中唐时期经曹柔发明后,减字谱又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在明清时期定型,从而为古琴演奏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05
唐人的热烈奔放,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消散,唐朝天祐四年(907年),军阀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历史由此进入了长达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混战时期,一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中原地区才再次迎来了大一统的曙光。
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非常喜欢古琴,根据传说,起初古琴本为五弦,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各给增加了一根弦,古琴才形成了七弦,对于这个传说,喜欢攀附古人,同时也有心抬升自己为所谓“圣王”的宋太宗动了心,于是他叫来皇宫中的琴师、琴待诏朱文济,表示自己将下诏制作九弦琴,并询问朱文济有何建议。
作为宋太宗时期宫廷中的第一琴师,朱文济却坚决反对,并表示“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缺”,在朱文济看来,给七弦古琴增弦纯属画蛇添足,但宋太宗却执意而为,并令人制作了九弦琴,琴成后,宋太宗还强令朱文济在宴会上演奏。
无奈下,朱文济只得进行演奏,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宋太宗还以为是根据九弦琴弹奏的新曲子,没想到耿直的朱文济却回答说,我仍是以原来的七弦演奏的,这只是古曲《松入风》罢了。
不愿攀和帝王的朱文济,此后遭到了宋太宗的冷落,但“性冲淡,不好荣利”的朱文济并不以为然,当时,北宋首都开封城中著名僧人、慧日大师夷中是朱文济的古琴弟子,朱文济死后,得其真传的夷中琴技扬名天下,后来,夷中又将琴技传给了越州(今绍兴一带)僧人义海。
义海拜别夷中后,长期隐居越州法华山修习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后来,很多人跟随义海学琴,但他的弟子却无人能达到他的境界,“天下从海学者辐辏,无有臻其奥。”对于义海琴技无人能及的奥妙,同时代人、著名文人科学家沈括评论说,“(义)海之艺不在于声,其音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听琴不仅在听声,更在听心、观心,义海的高超琴技,也深深打动了沈括。后来,义海门下又有僧人则全得到了他的真传,由此,从朱文济开始,夷中、义海、则全等人形成了一个传承有序的琴僧流派系统,在佛教和禅宗大兴的北宋,这是古琴流传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而佛教僧人与古琴艺术的融合,也为古琴注入了禅宗和宗教的全新风韵。
从唐代开始兴起,进入北宋后更加蓬勃发展的禅宗,以其义理精深,深深俘获了北宋一代的知识分子,对此北宋时人张方平(1007-1091年)总结说,他们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而释氏,指的就是佛教,尤其是禅宗。
当时,作为北宋文学宗师,欧阳修(1007-1072年)久仰琴僧夷中大名,但却一直无缘聆听,后来,欧阳修有一次因缘际会,得以现场观摩聆听夷中大师另外一位弟子、僧人知白的古琴演奏,欧阳修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写了《送琴僧知白》一诗:
“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无其传。
夷中未识不得见,岂谓今逢知白弹。
遗音髣佛尚可爱,何况之子传其全。
岂知山高水深意,久以写此朱丝弦。
酒酣耳热神气王,听之为子心肃然。”
虽然无缘得听夷中大师的琴音,但在听到知白的演奏后,欧阳修认为夷中琴技终于有传,自己也终于放心了。
后来,欧阳修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被贬黜到滁州(今安徽滁州)担任知州,也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闻名后世的《醉翁亭记》,其中有文句阐述他的胸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以其意蕴深远,在成文后就广泛流传,后来,同时代的北宋太常博士、音乐家沈遵特地追随欧阳修的足迹来到滁州,并根据《醉翁亭记》,谱成了琴曲《醉翁吟三叠》,又称《醉翁操》。
清丽流畅的《醉翁操》很快就流传开来,在听闻沈遵特意用自己的文章谱成古琴曲后,欧阳修又是惊喜又是感动,他为此特地写下了《赠沈遵》诗:
“羣动夜息浮云阴,沈夫子弹醉翁吟。
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喜且惊。
宫声三叠何泠泠,酒行暂止四坐倾。
有如风轻日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
坐思千岩万壑醉眠处,写君三尺膝上横。
沈夫子,恨君不为醉翁客,不见翁醉山间亭。”
古琴曲《醉翁操》在当时流传开后,很多人包括欧阳修本人,都曾为《醉翁操》填词,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欧阳修和沈遵相继去世,沈遵的琴友庐山玉涧道人崔闲,又邀请欧阳修的弟子苏东坡为《醉翁操》填词,苏东坡于是挥洒而就:
“琅然,清园,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涓涓,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禽夜猿。
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兮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请听徵外三两弦。”
最终,历经欧阳修、沈遵、玉涧道人崔闲和苏东坡的前后接力,《醉翁操》最终曲词合一,成为千古名曲。


北宋·“松石间意”琴。这把琴的背面,铭刻有北宋苏东坡,明代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等多位名人题记

06
尽管天才纵横,但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卷入党争的苏东坡,一生却仕途坎坷、不断被贬,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再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贬谪岁月里,天性乐观的苏东坡最终耗尽了生命。
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宣布大赦,苏东坡因此被允许返回朝中,但在从海南北归开封途中,耗尽了一生心力的苏轼,最终病逝于途中路经的常州,享年65岁(1037-1101年)。
苏东坡去世时,北宋恰逢末世,当时,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艺术天才横溢的宋徽宗在位,但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治国理政一团糟,面对女真人的不断崛起进逼也毫无危机感,整日沉醉于潇洒享乐之间。
宋徽宗本人热爱古琴,琴技也不错,他曾在开封皇宫内专设“万琴堂”,“搜罗南北名琴绝品”,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唐代著名琴师雷威所斫制的“春雷”琴,宋徽宗特地将其列为“万琴堂”藏品第一。
公元1127年,南下的女真人攻破开封城,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变,后来,宋徽宗收藏的“春雷”古琴流入女真人之手,并辗转到了金章宗手上,金章宗对“春雷”也非常爱惜,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春雷”殉葬。
女真人创建的金国,最终于1234年被蒙古人和南宋联合攻灭,此后,“春雷”不知如何又重现人间,并辗转落入蒙古大臣耶律楚材之手,耶律楚材本人也精于琴道,后来,他将此琴特地赠送给了他的老师,当时的著名琴人万松行秀禅师。
“春雷”古琴此后辗转流传,到了晚清时又流入裕亲王府,后来又被民间琴家所得收藏留在大陆;但据传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张唐代“春雷”古琴,而南北两张“春雷”古琴究竟孰真孰假,至今仍是琴坛趣事。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这幅画被认为是宋徽宗所画,但经考证,此画应是北宋宫廷画家描绘宋徽宗演奏古琴的作品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外逃建立南宋,是为南宋首帝宋高宗,尽管宋高宗一生畏惧金人如虎,但他的接班人、宋孝宗赵昚却毅然在1163年发起隆兴北伐,尽管遭遇失败,但宋人并未放弃收复故土的奋斗,隆兴北伐失败四十三年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主持南宋军政的韩侂胄再次发动北伐,但此次北伐南宋准备不足,加上四川守将吴曦叛宋降金,以致此次开禧北伐也遭遇失败。
面对金人的压力,南宋奸臣史弥远与宋宁宗的杨皇后勾结,矫诏暗杀韩侂胄,并将其人头割下献给金人,由此换来了金人同意议和。受此影响,积极支持韩侂胄北伐的南宋大臣张岩也被罢官。此前,喜爱古琴的韩侂胄家中曾藏有众多古琴琴谱,张岩曾经抄录韩侂胄家中的琴谱,后来又四处收集古谱,合编为十五卷计划出版,没想到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张岩被贬,于是,张岩将这些古谱交给了他的门客、琴师郭楚望(即郭沔)。
局势风云变幻,作为琴师,郭楚望只得无奈离开朝堂隐居。后来,他创作了琴曲《潇湘水云》,来表现他在开禧北伐失败后的心境——北伐遇挫、主将遇害、门主遭贬,作为一介琴师,郭楚望无力改变时局,只得寄托古琴,传递愁绪。
而通过政变控制大权的史弥远,也在朝堂上下安插羽翼,为了打探宋宁宗的太子赵竑的动向,当听说赵竑喜欢古琴后,史弥远专门培养了一名善弹古琴的美女,将他安插在太子赵竑身边卧底,由此清晰掌握了太子赵竑的喜好动向。
史弥远通过卑劣政变上位、权倾朝野,这自然引起了太子赵竑的强烈不满,有一次,赵竑甚至在愤怒之下,在案几上写下“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宣称即位后一定将流放史弥远,打听到太子赵竑对自己强烈不满后,史弥远多次向宋宁宗进谗言构陷太子赵竑,但宋宁宗却坚持立赵竑为嗣。
无奈之下,公元1224年,宋宁宗去世,随后史弥远再次勾结宋宁宗的杨皇后和朝中军将大臣,炮制假诏书废掉了太子赵竑,并改立另外一位宗室赵昀(赵贵诚)为帝,是为宋理宗。第二年(1225年),史弥远以湖州兵变为由,强令赵竑自杀。
此后,史弥远把持南宋朝政,一直到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病死,史弥远死后第二年(1234年),金朝在蒙古人连年猛攻下彻底瓦解,当年,蒙古与宋朝联军攻入蔡州,金哀宗在绝望中自杀,仓促上位的金末帝随后也死于乱军之中,金朝至此灭亡。
但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覆灭,也为蒙古人继续南下扫荡南宋清除了障碍,此后,蒙古与南宋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到1276年,蒙古大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杭州)城下,无奈之下,当时主持朝政的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当时已经是太皇太后)带着年仅6岁的孙子宋恭宗赵㬎出城投降元兵(蒙古)。
南宋首都临安沦陷,但不甘投降的宋人仍然继续抵抗,当时,宋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辗转扶持宋恭帝的哥哥益王赵昰(宋端宗)和弟弟卫王赵昺(宋帝昺)继续抵抗元兵,抗战一直持续到1279年,最终在广东崖山海战失败后,大臣陆秀夫不甘投降,遂背着年仅8岁的宋帝昺跳海自尽,当时,宋朝最后的十万大军和从属人员一直战斗到了最后,他们或战死、或跳海自尽,以悲壮的抗争为宋朝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而早在1276年就被元兵俘虏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则连同宋恭宗还有百官臣属一起被押往元大都(北京),当时,宋朝宫廷琴师汪元量也随同被俘虏北上。
当时,状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在临安陷落后逃出生天,继续组织宋军抵抗元兵,就在崖山海战前一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在多次自杀失败后,文天祥被送往元大都监禁。
当时,同样为南宋状元宰相出身的留梦炎等人投降元朝,并试图劝降文天祥,都为文天祥坚决拒绝。琴师汪元量则在被俘北上后,因为琴艺得到元人赏识而被释放优待,有感于文天祥的坚贞,汪元量多次前往监狱探望文天祥,他还特地为文天祥演奏了《拘幽十操》《胡笳十八拍》等古琴曲,文天祥则多次“倚歌和之”。


南宋·玉壶冰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作为一位流落北廷的琴师,汪元量深知亡国之痛,对文天祥更是敬佩有加。而在被幽禁五年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3年),此时距离崖山海战和南宋覆灭也已过去了四年,但文天祥仍坚持不降,当年,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却说:
“我文天祥作为大宋的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忽必烈无奈,只得下令处死文天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临刑前,文天祥特地要求,向着南方故国大宋的方向郑重跪拜。
然后,他要来纸笔,写下了最后的绝命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写完最后的诗,临死前,他对着围观的上万市民高声呐喊说:
“吾事毕矣!”
然后,文天祥从容就义。
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为他收尸,在文天祥的衣带中发现了他的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至此,南宋帝国在1279年灭亡整整四年后,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位忠臣义士,最终选择了一条殉国之路。
至此,宋史才算合上了无尽叹息的最后一页。
就在文天祥殉国当年,从太皇太后被蒙古人降格为寿春郡夫人的谢道清也在元大都去世,五年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经历国破家亡、看破世事红尘的琴师汪元量决定出家为道士,并被元朝批准可以南归。
次年(1289年),汪元量抵达故乡钱塘(杭州),后来,他组织诗社、寻访旧友,游湖南、入四川,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终老于山水之间,只是无人知晓,他南归后是否仍然操弄古琴,因为琴声一曲悠扬,故国却已物是人非。
那时,大宋,已然灭亡多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9 19:13 , Processed in 0.2964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