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在随笔《吃瓜子》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趣话:“中国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 能够把嗑瓜子作为一大乐事的民族,全世界也没几个。一捏一嗑间,两瓣瓜子壳应声而裂,香咸的瓜子仁落入舌尖——这美妙的滋味,中国人最懂。 瓜子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人嗑瓜子的习惯,古已有之。神州大地各地饮食文化各自精彩,瓜子却是统一了中国人饭后零食的存在。 明代以来,众多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卖瓜子、嗑瓜子的情节。 康熙年间有诗云:“漏深车马各还家,通夜沿街卖瓜子。”但当时的瓜子以西瓜子为主 清初著名文学家孔尚任善于从细微处观察生活,在《节序同风录》中描述瓜子时,用一个“嗑”字写得生动有趣: “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 在年代靠后些的《红楼梦》中,“嗑瓜子”也是小姐、丫鬟们手边不分地位的零食。 不仅有丫鬟们“嗑了一地的瓜子皮儿”的情节,在第八回林黛玉探病薛宝钗巧遇贾宝玉的经典场面中,林妹妹醋意大发,嗑着瓜子冷看宝玉烫酒: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 林妹妹的这盘瓜子,想必是有点酸涩的味道了。 如今常说的“黑瓜子”就是西瓜品种之一籽瓜的种子 在当代文学作品《餐桌旁的领袖们》中,可以窥见老一辈领导人中也有不少瓜子爱好者: “毛泽东喜欢吃黑瓜子(西瓜子),刘少奇喜欢吃葵花子……天天夜里开会,毛泽东(瓜子皮)建一座‘宝塔山’,刘少奇堆成‘蒙古包’”。 瓜子,就是如此令人着迷,也如此令人上瘾。 在中国,嗑瓜子是一项全民活动 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指西瓜子。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南瓜子和葵花籽大约在晚明时期辗转传入中国,晚清以来,瓜子大家族中逐渐兴起了南瓜子和葵花籽。 内蒙古的大片葵园 直至民国时期,葵花籽开始异军突起,逐步占领市场,开始了被称为“香瓜子”的黄金时代。 向日葵,扎根在了中国 和南瓜一样,向日葵的老家也在美洲。最开始进入中国时,向日葵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食用及售卖也只是偶有记载。现在,中国和美国、西班牙、土耳其吃掉了世界上最多的葵花籽,中国同时还是出产向日葵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 向日葵来到中国后,一股脑扎根在了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中国超过一半的向日葵都产自内蒙古。能够被挑剔的向日葵选中为“宝地”,是有原因的。 新疆特克斯向日葵与棉花云 向日葵貌美又有实力,却毫不娇气。向日葵的耐盐性、耐寒性都很强,在盐碱地、沙壤土的环境中,别的作物很难生存,但向日葵却能利用沙壤土中的肥力发育根系,遇强则强。 向日葵对于热量的利用率也很高,以内蒙古赤峰举例,这里年照时数长,全年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长达90~140天,这些都为向日葵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良的条件。 这位北美来客,美丽又好吃 向日葵生得美丽,总是挺立着花杆,硕大的花盘随着太阳转,细长又艳丽的花瓣细看似乎和菊花有几分相似。 新疆伊犁雪山下的向日葵 不错,向日葵和我们熟悉的菊花、雏菊、非洲菊等同属菊科植物中的管状花亚科。向日葵花盘上的每一朵管状花,授粉顺利的话就能结出一颗果实,也就是葵花籽。 向日葵可食用也可炼油,是很好的经济作物。油用葵花籽个头小,籽粒长只有1厘米左右,外壳呈灰黑色;食用葵花籽呈长锥形,外壳黑白相间,籽粒长度约1.9~2.45厘米,更长也更重。 单从花盘上看并不容易区分食葵和油葵,它们的区别在于上面葵花籽的数量。食葵花盘上的籽粒约有1200~2000个,油葵花盘上的籽粒约有2000~3000个 大部分菊科植物的种子富含油脂和蛋白质,但像葵花籽这样个头足够人类掰着吃、咬着吃,又没有毒的,还真不多。葵花籽富含维生素E,同时铜和维生素B1含量也很高。此外,它也是锰、硒、磷、镁、维生素B6、叶酸和烟酸的良好来源。 菊科植物的果实属于“瘦果”类型,生得瘦小枯干,只有一层薄而干硬的果皮直接包着种子,相当于瓜子皮和瓜子仁 和大西瓜子相比,葵花籽小而零散,凭手剥不行,必须用牙嗑;无论是清炒过的腌制再炒制的,味道都不甜不咸,可以久吃不厌,吃两把也填不饱肚子,更可以在嘴边消磨时间。 凭借这些优势,嗑瓜子已经和龙门阵、喝茶等并称为中国“消闲”文化的代表。 瓜子的美味秘密 中国人把向日葵变成了老少皆宜的零食,对葵花籽味道的追求也在不断探索。国人对瓜子的记忆,少不了品牌“洽洽”。 向日葵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会嗑瓜子吗? 不是每一粒葵花籽,都有资格成为洽洽。洽洽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优质向日葵生长地建设了瓜子自有种植地。3000小时年日照、盐碱沙壤土、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赋予了洽洽瓜子丰富的营养价值,这也正是洽洽自有种植地的优势所在。 洽洽葵园的纯净空气、优质水源、自然无公害的环境都为葵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葵园中,洽洽匠人们运用古法纯手工耕种技艺进行耕种,按时令播种。 每颗向日葵种子都亲自栽种 从幼苗期开始,葵花的地下部分迅速成长,很快就能构成强壮的根系。洽洽匠人们按时巡视葵园,查看泥土的湿润程度,判断葵花的生长趋势,好及时调整养分配比。 洽洽匠人们巡视葵园,精心照料 秋风起,到了葵花籽收获的时节。洽洽匠人们首创推广插盘晾晒的方法,将葵花的茎部截断,把花盘重新插回剩余的植株顶端,令葵盘以自然状态进行风干。手打脱粒后,历经7道手选、1道机选,甄选出符合洽洽大小标准的瓜子。 洽洽首创的插盘晾晒方法 浸润过璀璨阳光的饱满果实,还要经由洽洽“百煮入味香"的高温煮制和古法烘焙技艺,不仅入味更加均匀,还能牢牢锁住蕴含其中的维生素E,令健康与美味达成微妙的平衡。 洽洽瓜子的煮制工艺 每一罐洽洽瓜子从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历经了质检、生产、冷链、保鲜等一系列生产制作过程,采用透明工厂全链路生产模式。 古法技艺传承着中华文明,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下,洽洽瓜子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凝聚出别具特色的中国味道;在二十多年岁月流转中,也坚持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开启了休闲食品全产业链可视化的先河,保证食品安全,彰显了洽洽作为大国品牌国民企业的社会担当,在五味调和中找到了开启世界味觉之门的钥匙。 年关将近,饭桌上美味炒货坚果必不可少。瓜子作为中国味儿的承载体,在你来我往的拿起放下中,串起了一份人情味儿的热闹。“中国洽洽,年味到家”,团圆的味道,恰似这把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