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哀牢山4名遇难专家,大意了 远离人烟,探索未知需要勇气;走进荒野,解秘自然需要敬畏。 这个道理,我们却是以悲痛的方式获得。 11月13日,云南哀牢山。 4名地质勘探调查专家徒步进入山林,开展森林资源调查。 对大家来说,这是一次“常规”的任务。按照计划,他们将于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完成任务,按照既定路线下山,司机在山下等待接应。 然而谁也没想到,意外发生了。他们的身影就此消失在深林中,自此失联。 11月22日找到失联4人时,已无生命体征,全部遇难。最小的25岁,最大的才35岁。 中新视频 这是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悲剧,但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哀牢山的凶险、气候的多变。 彼时受冷空气、磁力紊乱影响,哀牢山区雾气弥漫,大量降雨,山区道路湿滑,搜救工作困难重重。据知情人士透露,搜救队员带着遇难者遗体,运送1天才走400米。 搜救队都如此,更何况是只身4人前往,我们和这4名地质勘探专家一样,都对它大意了。 云南消防救援总队 、光明日报 01 这场悲剧,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特别是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网上众说纷纭。 很多人认为,这四位云南地质勘探者,不可能遇难。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专业人员。 他们所在的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于2020年9月23日挂牌成立,是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转录组建。 而所谓黄金部队,顾名思义就是勘测黄金,其工作性质和地质队一样,最先是上世纪80年代从基建工程兵部队里分离出来,改成武警。 改革转制后,主要工作为森林调查,用精准数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退役军人,来自曾经原武警黄金部队。这四位遇难的地质调查人员就曾服役于黄金部队十支队。
当过兵,体格健壮,还有丰富的地质、地形勘测经验。 同时据媒体报道,曾为他们开展野外检查指导的云南省地质专家王宇,都说他们是一支精锐的地质调查队。 中新网 有如此出色履历的人员,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遇难。 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疑云重重,让人费解。 有人说,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此次开展工作的地方,是云南哀牢山。 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瘴气弥漫、毒蛇黑熊穿行。 它的邪恶、神秘、可怕,早在书中就已显现。 中新网 在现实世界里,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危险着实存在。 哀牢山是古哀牢国东界界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沅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碰撞和俯冲的产物。 这里山高坡陡,地形起伏强烈,气候复杂,容易遭遇天气突变。 这里原始森林郁闭,隔50米看不见,隔100米喊声几乎都听不见,光线稀少,无通讯信号。 这里湿冷多雾,密密麻麻的藤蔓、刺竹、灌丛缠绕,野生动物、昆虫众多。 总之人一旦进入到密林中,不仅进行困难,且容易迷失方向,或者遭遇毒蛇、蚂蟥、野兽等威胁撕咬。 视觉中国 尤其是冬季的哀牢山,环境条件恶劣更甚。 太阳落山,立即降温起雾,夜晚一旦起风、起雾,露水直接在体表凝结,再被风吹蒸发,体感温度零下,生火困难,失温极快。 这里还有磁力紊乱,连绵降雨湿滑,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引发疾病、外伤、饥饿、脱水等情况,极大考验野外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就从他们这次工作的野外环境来看,冬季、降雨、湿冷等危险性因素要比以前较多,挑战性极大。 这是导致悲剧发生的自然原因。 02 但这场意外,不能避免吗? 哀牢山冬季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多变,又有降雨,他们不能不去吗?甚至在可能迷失丛林,失去方向感时,没有中断返程或者原地等待救援,却仍然选择工作,完成任务。 视觉中国 面对此疑问,有网友发出了答案: “不管是地质勘探、森林调查,还是生物多样性调查,远离城市人烟后,真的是命不由己。 而学术造诣越高的人越接近自然,从而寻求自然界的种种真相。 没有这些调查,没有这些专家,我们还是无法去了解地球,无法了解猛兽毒物的一切。 他们寻求的真相,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角度在保护我们,而不是单纯的求知。” 视觉中国 句句暖心,看完破防。 孟子虽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可不了解他人生活和世界的人,自然也不能理解他人的职业选择,无法去评价有些人靠近危险,做逆行者的意义。 视觉中国 就像那个飞身去救轻生女子,进而牺牲的24岁消防员。 坠落的那一刻,他怕吗?怕,为什么不松手啊? 其实,松手也没有人怪他。 同样,28岁绵阳巡警大队队长冯叶嘉为救跳河的轻生女子,被水冲走,因公殉职。 牺牲时,他刚结婚不到6个月,孩子也即将出生。 山东医师李健在值班期间,突发疾病。 湖南90后乡镇医生在疫情防控一线10天9夜奋斗,猝死。 其实他们休息一下,也没人去怪他。 …… 对他们而言,这既是自己的职业,也是自己的责任。 特别是面临危险,关键时刻做出一个止损的决定,往往很难,尽管事后有很多人都说出各种所谓的“正确决定”。 所以我们在心疼的同时,只能选择敬畏和尊重。 03 如果说悲剧源于一场意外, 那我们除了哀悼痛心以外,是否还应该反思: 在和自然较量过程中,经验和专业,能应对一切吗? 中新网 通过梳理目前媒体新闻报道得知,可能因为熟悉路线,四位勘探者在进哀牢山山区开展工作时,并没有带向导。 也因为路途不远,他们计划一天可以完成任务,4人未准备多余充足的食物及户外用品,未携带卫星电话,准备突发情况备用的位置导航设备。 他们也没有计划会停留山上,从而准备帐篷、衣物等露营物品。因担心当天不能返回,生活困难,还是司机临时给4人准备了一些汽油。 确实如果按照他们以往经验,和当时天气,完成这次任务,目前准备的这些已经足够。 但自然哪里是人类能轻易驾驭的,我们总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轻视自然的力量,只是因为少想一步,没有往前多看一眼,进而导致悲剧的连锁反应。 在原始森林恶劣条件下,提前设计好的路线和应急预案不能实施,加之密林遮蔽、天气突变降温、大雾弥漫、磁力紊乱,罗盘产生错误指引,只能在山上露宿…… 四人最后的遇难点,离他们的出发点路程仅3862米。 惋惜,遗憾。 澎湃新闻 在野外,任何无人区、山区都是可怕的,越是危险,越必须保持敬畏。 因为天地自然面前,人类渺小如沙,你不知道意外和不可控,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临。 04 庄子说,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 换句话说,经验不是万能的,危险往往就藏在你自信的经验里。 还记得5月22日,甘肃第四届“黄河石林越野赛”吗? 相比之前几届,这一届的赛事组织可以算是很成熟,细节方面更加细腻。 工作人员、志愿者对比赛规则流程了然于胸,且在选手把关这块,还过滤掉了一些小白选手。 视觉中国资料图 然而谁也没想到,比赛日当天,早晨还是风和日丽,阳光甚好,中午一点左右天气突变,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 直接造成21位参赛者遇难,他们永远留在了山野间。 他们都是越野界的大神,有着十足的参赛经验。 一位亲历者说, 以后再参加类似的高海拔地区比赛,一是要带足救命的装备,二是在平时就要能做到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三是面对比赛中的突发情况,及时撤退果断做决定。 回到家才算抵达终点,安全完赛不是重要的,安全永远第一。 直升机在事发区域搜救失联人员。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而2020年5月12日,一位24岁的翼装飞行员,在张家界天门山从2500米高空终身一跃。 降落伞无法打开,意外发生,迅速坠落,变成一个小光点消失在人的视野。 她18岁开始学习单板滑雪,21岁学习跳伞,有200次的独立跳伞,22岁,学习翼装飞行,有500多次跳飞记录。 但她的丰富履历经验,这一次并没有降幸运给她。 同样一名有着6年跳伞经验,曾获得极限跳伞冠军的维克多·科瓦茨在2013年第二届天门山翼装飞行世竞赛中,技术失误,坠亡。 就是经验再丰富、驾龄较长,技术娴熟精湛的机长,也从来不敢保证每次飞机都能顺利返航,他能平安归来。 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天气突变、设备没有检查、一个细节操作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机坠人亡。 要知道,历史上90%的坠机事件,都是人为失误造成。 你看,越是专业,越是有经验,才更要谨慎小心,设想每一个细节,每步计划都力求周全完备。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新再来。 05 为逝去的4位勘探调查专家惋惜,无论何时何地,牺牲、殉职,死亡,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悲痛的。 因为生命的代价,无法衡量的。 同时,自然的可怕是不敢想象的。人们常常说人定胜天,但却忽略了往往“天不遂人愿”,自然的力量往往能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专业的经验,无数经验都是在血的教训中积累而来,希望未来悲剧不再重演。 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是我们探索的起点,当我们收拾好行囊,全副武装后,还要再加上万千小心,再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