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4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围棋处女赛,献给了欧洲-下了二十多年围棋,第一次参赛却在哥本哈根

[复制链接]

1497

主题

1667

帖子

606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0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1:4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欧洲“下围棋”

9月30日,我参加了一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围棋比赛。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围棋比赛,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流水账吧。


下不来网络局的围棋迷

自从在大学时代学会下围棋,我对这项游戏的兴趣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因为在我看来,围棋不仅仅是博弈的游戏,更加是“道”的载体,在棋盘上,能找到我心中的“道”,所以与其说我是在下棋,倒不如说我是在棋盘上求道,相比于胜负,我更希望通过下棋来寻找到中国文化里最崇尚的“道”,这种情节,在大学时代尤为明显。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一下子找不到下棋的人了。虽然现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人下棋,但近二十年前,互联网也才刚刚在国内兴起,大部分人还根本没有上网的条件,甚至当时我连手机和电脑都没有,所以那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就是等于没人可以下棋了。虽然有过几次和老同学见面下棋的经历,我好像还去过一次棋馆下棋,但绝大部分的时候,是属于无棋可下的状态。限于这样的客观条件,加之当时我对于“道”的探索有了全新的进展,所以对围棋也就放下了。


下棋也能悟道?你就当是我矫情吧。

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电脑,能上网下棋,但当时的网络围棋都是限制时间的,一盘棋的规定用时一般都在半小时左右,甚至更短,对于我这种反应比较慢,喜欢长考的人来说,实在是很难适应,经常由于时间不够用而输棋。当时的几大著名的可以下棋的网站如联众、清风等,我都去下过,但也都因为不适应网络快棋的节奏,所以基本属于偶尔玩玩。

直到2012年,我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一个可以不限时下棋的网站:无争围棋网(该网站已经于今年关闭,在此特别缅怀一下),就是没有时间限制,一盘棋下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有空时你就上去下一手,没空时,就丢在那里不用管它。在这个缓慢和悠长的过程中,没有刻板的计时,没有令人心急火燎的读秒,你有充裕的时间,尽可能去下出自己最好的一手,和现代人分秒必争的生活节奏,简直有天壤之别。无争的这种理念和设计,几乎就是为我这种反应迟钝的木鱼脑袋量身定制的,而且网站的名字、风格,都是我很喜欢的,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下的棋才开始逐渐多了起来,而此时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我等于是在十几年中,没有怎么好好下过棋。


其实按照古法,以前的围棋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一盘棋可以下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还是太快了。

在无争下棋后,棋力逐渐恢复并有所增长,在得知无争即将关闭消息后,我又经朋友介绍,知道了弈客。我发现在弈客上也有非即时的对局,这个很对我的胃口,而且相比于无争仅仅是下棋,弈客还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咨询,更多的文章,这些内容无论是在提升棋力,还是丰富和围棋相关的生活方面,都给我很好的体验和感受,也希望弈客能越办越好吧。

但是,网络围棋下多了,又开始怀念以前当面和人下棋的时代,即很多棋友所说的“面切”,就是“当面切磋”的意思。那种目视棋子、棋盘、棋罐的视觉,手拿棋子的触觉,棋子敲在棋盘上的听觉,以及局后当面复盘时的顺畅交流,都是在网络围棋上找不到的。不过,那时国内似乎是网络围棋的顶峰期,线下好像很少有棋馆,我又是个保守派,没什么探索精神,所以直到今天,我都不太清楚在上海有哪里可以好好面切的地方。加之我从2011年后,在国外的时间逐渐多起来,如果说在围棋的故乡中国都很难找到人面切的话,那要在欧州找人当面下围棋,简直是难上加难,所以面切一事,也长时间没有结果。

异国他乡的意外“比赛”

随着阿尔法狗的横空出世,西方人对围棋的了解也开始增多,知道围棋,并感兴趣和学习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就在今年的7月和8月,在德国和美国分别举办了欧洲围棋大赛和美国围棋大会,都有近千人的规模,可见西方人对围棋的兴趣。

话说这能在欧洲下围棋,还是要感谢下谷歌。

9月,我了解到在瑞典也有全国性的围棋协会,我找到了他们的网站,同时也找到了很多瑞典城市的围棋俱乐部的联系方式。在我居住的城市马尔默,也有一个当地人组织的围棋俱乐部。我在俱乐部的脸书社群里,看到有六十多位成员,都是本地人,甚至没有一个亚洲人,更不用说是中国人了。这些人虽然不见得都会下棋,但至少应该也是对围棋感兴趣的人吧。

在和这个俱乐部的一些主要成员面切时,我发现他们水平不比我差,至少有两位是明显在我之上的。随后他们告诉我,在9月30日,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一个围棋比赛,是当地的围棋俱乐部主办的,问我是否愿意去参加?我听了觉得很有兴趣,哥本哈根和马尔默也只有一海之隔,坐几站地铁就到,于是就答应了。

这次比赛总共12位棋手参加(之前我跟一些朋友说是11位,是我搞错了),棋力等级从业余4段到业余8级。因为我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围棋的段位测定,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围棋比赛,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报什么等级。同去比赛的瑞典朋友根据我和他们面切的情况,给我报了一个业余初段,即业余1段,我就以这样身份,在异国他乡,参加了我学棋22年以来的第一次围棋比赛。




比赛就是在这样一个小房间里举行的。不一会功夫,来了不少卷毛、长毛、金发碧眼的围棋选手。

这次参赛的12名选手中,两位业余4段是最强的,接下来还有一位业余3段,三位业余2段,一位业余2级,两位业余3级,一位业余5级和一位业余8级,。而我这个所谓的业余初段,夹在一群段位和级位棋手中间,算是中不溜秋吧。

比赛的时间是一天,每人要下四盘棋,最后根据各种积分来排定名次。虽然算是个小型的比赛,但一切也都按照规矩来,有棋钟、有对阵表、有流程表,等等。时间是每人有30分钟的自由思考时间,过了30分钟后,每5分钟要下完十五手棋,相当于是20秒钟要下一手棋,超时则判负。

我第一次面对老外参加比赛,第一次使用棋钟,第一次在线下听着滴答滴答的秒钟声音来下棋,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适应。不过,在一堆不适应中,我还算是有点好运气,最后输给了4段和3段,赢了一位2段和3级,以两胜两负的成绩结束了比赛。根据赛后他们俱乐部网站上发布的成绩,前三名就是那两位4段和一位3段,我以初段的身份,超过了三位2段棋手,排在第四,我自己觉得也已经算是很好的成绩了。




第一次和外国人下围棋,成绩不算太差,不算给“咱妈”丢脸。

中国芯,日本味的欧洲围棋

欧美的围棋,受日本的影响比较大,这也难怪,围棋虽然出生在中国,但却是成长在日本,向全世界推广围棋,最早也是由日本人做的,所以至今欧美人把围棋叫做“Go”,其发音也是来自于日语中描述围棋的字:“碁”。

这次比赛,棋子用的是日式的两面凸的,规则也是日本的数目规则,贴目也是日本的6.5目,总之一切都是日式的。甚至,更有意思的是,那位5级的选手,棋力虽然不是很强,但态度却是很认真,他还专门带了一件日式衣服,在比赛时换上,可能是当做比赛服吧。这件衣服,也不是什么正式的和服,而是日本寺院中的僧人平时劳作时穿的衣服,学名叫“作务衣”,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件劳动服,和正式场合下穿的礼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可能这位老兄不太清楚,觉得是日式衣服,就能代表他对棋道的尊重,才专门换上的吧。




就是这样,传说中的“作务衣”。那位欧洲小哥每次下棋前都会很认真地换上。我想他可能不知道,日本人正式场合下棋,都是穿西服的。

日本的围棋,和中韩两国相比,近二十年来的比赛成绩是很糟糕的,但是,日本人依然在国内遵循着他们对于棋道的理解,对于传统的恪守。那份庄严,那份精致,那份优雅,不是中韩两国的“功利围棋”“暴力围棋”、可以相提并论的。所以围棋界的“求道派”,往往都是对日本围棋颇为青睐。

每局比赛之后,都会有复盘。我发现一些比较有棋力的对手,对围棋的理解,还的确是到了一定的深度,这种深度,其实一定程度上都是中国式思维的体现。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欧美世界,会下围棋的人还是少数,下得好的人更是少数,因为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还是和中国的有很大区别。


这次比赛最后的冠军,一位业余4段的欧洲人。有朋友说,这位大叔一看就像下棋的,不下围棋也下国际象棋,哈哈,你们看出来了吗?

在流水账快结束的时候,可能按惯例是要谈点棋理,来点棋道,把整篇文章拔高升华一下,但是本文却不想这样做。因为所谓的棋理、棋道,如果说很具体的,大部分不会下棋的人听不懂,而如果说很抽象的,中国文化的道就是那么回事,不仅在围棋中,在其他的文化形式中,也都有呈现,只是如果你会下围棋,就多了一种体悟这个“道”的工具。

所以,如果你对中国文化的“道”感兴趣,不妨闲暇时多下下围棋,或有更多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7 19:47 , Processed in 0.2287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