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四川江流,肖思敏读小学五年级。 她生日那天得到一本书,在扉页上母亲写着:“妈妈相信你也这么优秀”。当时,她一个月才两百块工资,这书足足花了20大洋。 这位老乡光辉万丈,可是没打动肖思敏:托福是考试,考试的话肯定分数越高越好;美国是地球仪上的一小块,距离四川居然那么远。她羡慕刘亦婷有这些条件,可刘亦婷厉害不厉害?或许比班上跳芭蕾的女孩厉害。 有哈佛梦指引,母亲托关系送礼把闺女塞进刘亦婷读过的高中。那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难进得很。 思敏的班主任不是李晋蓉。有人说,哈佛女孩走红,她“升了官”;刘亦婷给父母带来光彩,给学校、老师带来荣誉跟实际回报。 尝到甜头的所有人都急功近利,要制造哈佛女孩。 对思敏来说,刘亦婷“申请好多所国外大学又备战高考,每天下晚自习打的回家,夜里写申请,早上五六点打的回学校学9个多小时……”原来是高中生的日常打开方式,没想得那么难熬。 而“刘亦婷”也是任课老师、教导主任念叨的老梗,甚至具体到她同一年几月份在干什么,时间规划表几乎照抄,不遵守就要被警告“你跟她差远了”;思敏同样被要求好好学英语、考托福。 当时,刘亦婷早已在美国,可江湖都是她的传说。 毕业后,刘亦婷在母校设"刘亦婷课外活动奖" ,激励表现突出的校友;一位很少做活动的同学拿到了。 渐渐地,思敏相信,从小开始的记忆和背诵能培养出“哈佛女孩”,但学校为了复制成功,挤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可怕。 况且,教出哈佛女孩的就是素质教育?进哈佛就等于优秀?孩子一定要符合老师、父母的期望? 她后来转了学。 2003年,北京一处军委大院的孩子三石要留学。 当时他浪得飞起:小爷呆得舒舒服服,出国干啥?身边的狐朋也诧异:国外还能有什么好玩的? 说起来,是刘卫华用书点了一把火,三石妈妈一拍脑袋:刘亦婷托福考750,我孩子肯定不会差;她能去哈佛,我儿子也能去哈佛。 于是,玩笑一样,只会说“hello、thank you、how are you”的三石,光身登陆美利坚,投靠中部农村的阿姨读高中。 而同一年,“照亮”他前路的刘亦婷,6月从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毕业,根据“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10 月应聘到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同时准备读研究生。 这边过了语言关,尝到滋味的三石不嚷着要回去,反而更适应美式教育体系,本科读亚利桑那州立。 留美十多年,他没见过刘亦婷。 那个说“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计划搞经济工作,希望将来有能力帮祖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的姑娘,听说嫁了美国白人,在基金做过副总裁,没考上哈佛商学院,如今是某资本的合伙人和CEO。 圈里有人跟她打过交道:经常参加中国大学的校友会,和老美social、融入,是事业上升期知性优雅的女强人形象;也有人嫌她对国人冷漠,对老美太火热。 今年,三石回国任职一家跨国公司(中华区)的业务总裁。 2004年,有人出书说刘亦婷是被父母包装成天才的普通女孩,全家联手准备台词应对面试,靠“关系”并利用招生中的漏洞进入哈佛,双方闹起来。可这场口水战丝毫不影响《哈佛女孩》热销。 2006年,这书已加印70次。同年,美国留学签证政策放开,留美掀起小高潮;中关村的留学咨询公司外头排长队;这时,火辣辣的湘妹子骨朵出了国。 契机是,她那大学梦碎的亲爹买了这本书。 她家跟刘亦婷情况相似——父母离婚;不同的是:刘妈妈跟继父为刘亦婷创造好的成长环境,而事业单位出身的骨朵爸爸为女儿压根没再婚。 这个爹对闺女只会宠爱,可不如他意就又打又骂,更是生搬刘卫华养女实录: 0-6岁开发心智、小学塑造灵魂+训练技能、逆反期调整教育方法、中学保持航向…... 更模仿刘亦婷拿扑克练口算,他兴致勃勃,骨朵早算出来偏要装不容易;读到“文具不该过于五颜六色,分散注意力”,就把米老鼠文具全扔了,全套《还珠格格》送人;成绩稍有下滑,就让她反省,不许吃饭不许玩,不许开空调、看电视——当狗一样养,信她也能取得世俗的小成功。 苦大仇深的骨朵跟爹吵翻天,赌气考托福,高中去美国,至今只回来三次。 今年过年,爹说起刘亦婷,骨朵气狠狠地答:把刘与受美国教育的华裔家庭或者是中国的优越条件家庭的人比较,她也不算出彩。 而骨朵暗暗期待过,刘亦婷哪怕有一次精神与物质上的崩溃性失败,让亲爹打脸。可几乎一次也没有——刘亦婷有正常的哈佛学生可以取得的成就,并突破阶层,她妈妈的作品经得住考验。 而为了锻炼领导能力,骨朵曾参与学校研讨会的筹备工作:起草会议文件、制定计划、安排场地、邀请嘉宾、落实赞助等,跟大学时的刘亦婷没啥不同。 不知不觉,她走了刘亦婷走过的路。 Jonna Zhou(知乎Jonna Zhou,微信公共号“Jonna__”)如今是私募投资从业者。 她生长在五六线城市,可能是父母老师期望不太高,入学又太早,没什么努力的动力。小升初时,没过普通学校录取分数线;初一时,英文三十几分也不以为意。 一天,在盗版摊上看到《哈佛女孩》,哈佛对她来说,是高不可攀的词,但她鬼使神差买下了。 刘亦婷在文书里说“希望为改变中国的贫困现状而努力终身”,让她突然有了动力,希望尽可能帮助别人、贡献社会。 而学习方法、生活上有烦恼时,她向刘亦婷的父母邮件求教;他们不但每封都回复,还给出具体建议,比如:别因为学习而耽误睡眠,“有好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Jonna感慨:“对十岁出头的少年,刘亦婷父母展示了极大的善意和耐心”。 于是,书里的思维方式、刘亦婷的“高尚目标”、她父母的回信,以榜样的力量鼓励着中学时期的Jonna,她慢慢进步到全校前几名,后来去Westminster College做交换生。 高考填志愿,在一无所知的专业间摇摆不定的她,最后选了经济学:学这个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吧! 如今,Jonna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嘲讽刘亦婷当时许下的诺言:“人生路很长,实践不在于一时一事;如果在成长时,对当时的想法做了修正,就该被嘲笑吗?” 她自己看到十八线城市的贫困无力,也曾发誓回报家乡和母校,“目前也没有实现,但我没放弃啊。” 猫耳当妈已有三年。她来自荆州,87年生人。 刘卫华的《哈佛女孩》与韩寒的《三重门》狭路相逢时,她正困在青春期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子、师生与同学关系。 一天,从《兰亭集序》里抬起头,班里在传一本书,作者是刚上高一的叫韩寒的男生,脸好看,书好读,故事是远在上海的高中生活,她看见了自由。 可班主任却嗤之以鼻:这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在教育制度的小混混”,看他的书要学坏了。 当时“网红”,除了韩寒有刘亦婷:一个高中辍学玩赛车,一个考入世界第一牛校哈佛,简直是应试教育下的两个极端,俩人经常被社会各界比较。 班主任还批发了《哈佛女孩》发给每位同学。 在望子成龙近乎疯狂的时代,刘亦婷成了偶像;在这所封闭的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一本“教育宝典”被班主任吸收成最枯燥、刻板的养成计划:每堂课要念几段,其中“名句”必须抄写,写作文时当作例证材料:去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刘亦婷当初怎样怎样,写法类比“少年赖宁……” 大家喝鸡汤如砒霜,她的一个同学课上偷看《三重门》被抓,书当场被撕了。 千禧年过去了,她丝毫不怀念它。 17年后,韩寒成了知名作家,新锐导演与国内顶级赛车手;而刘亦婷留在美国消息不多。 人们又讨论:进了名校才是人才? 而对猫耳来说,爱过《三重门》的她,如今感动于韩寒的《后会无期》;她也用《哈佛女孩》教育孩子,毕竟,育儿的例子与思维可以选择性吸收。 写在最后 17年后,《哈佛女孩刘亦婷》渐渐从中国人的书架上消失了。 如今,藤校留学生不再罕见,对撕不下“哈佛”标签的刘亦婷来说,一段学历不算人生的起点,更不是终点。 刘亦婷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时代独特性。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各种标准去评判17年前的故事。 我们既不要太看重刘亦婷的成功,也不要太轻视她自身的优秀。 要知道即便是17年后的今天,每年哈佛本科在中国大陆只会录取6-7名学生,录取率极低,竞争十分激烈。而哈佛这类常青藤名校的录取规则及决策机制本身就很复杂,所以也不能用“不过是钻了招生制度漏洞”这种结论来总结她。 至于刘亦婷的故事给中国学生和家长们带来的正面作用,则有目共睹。 她母亲用详尽的纪实把培养她和申请哈佛时候的故事呈现给当时对海外名校还一无所知的中国家长和学生们。这一本指南型书籍给予了他们很多指导和启迪。从而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留学潮。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的总数已经超过百万。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也实现了刘亦婷当年的成就,如愿进入哈佛大学。 而更多人也在国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院校就读。 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代代中国青年留学生们走着前人开拓出的道路,也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文/编 | 刘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