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6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海战役安徽支前往事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3:3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炳辉县支前民力工作总结书面报告》档案材料

  

  “手推小车吱嘎吱嘎响,大家忙着送军粮。鸡还没有叫,天还没有亮,起早摸黑赶着上前方。不怕粮车重又重,不怕路儿长又长,解放军吃饱有力量,打呀嘛打胜仗!”1948年底,当淮海战役打响后,支前民工们唱着这样的歌谣,把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
  小推车推出军民鱼水情
  “江淮三分区在伟大淮海战役中,克服了支前初期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不足,大半是新区,干部缺乏等各种困难,完成了最艰难繁重的支前任务。总计全区供应粮食31224886斤,烧草4000万斤以上。”这是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江淮三分区在淮海战役中完成繁重支前任务》档案中的记载,“尤其邳睢铜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贡献极大,计军粮850万斤,占全分区六个县供应军粮总数28%,民工动员总工数为3821230个工(以全分区2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近两个工),牛车12307辆,小车54891辆,担架16669副,挑子2413副,驴子24053头,其他零工尚未计算在内……”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这么多粮草和军需物资是如何运往前线的呢?为了及时把粮面、军衣、军鞋送到前方,安徽人民迅速掀起了运送物资热潮。因牛、马车目标大,就用手推小车和人力背运。天气很冷,车辆难行,大家就用挑、扛、抬的方式,赶送军粮。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鱼水情深最为生动的写照。1948年11月6日,华东、中原野战军以及华北、华东、中原部分地方武装发起淮海战役,与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陇海路国民党守军发起攻击。淮海战役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达66天,并且参战人员众多。因此想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就需要有雄厚的后勤力量支援。为了支援淮海战役前线解放军,安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为加强支前工作,中共豫皖苏的8个地委分别建立了支前总指挥部,各县、区也相继成立支前指挥部。
  这一点在档案中也得到了佐证。安徽省档案馆馆藏1949年6月6日《炳辉县支前民力工作总结书面报告》的档案中明确记录了该县成立了支前机构,进行支前工作。“由上而下的成立后勤领导机构,县成立司令部(现改指挥部),区成立大队部(现改支前委员会),乡成立中队部(现改支前生产委员会),村设分队部领导支前工作。” “每区组成三个担架营,每营五十张床,每床六人。三个运输连,每连六十人至壹百人(视区幅员大小而定)。”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在淮海战场上,纵横数百里,连续作战几个月,粮食弹药及其他军需物资的消耗是巨大的。有资料显示,单是粮食一项,每天就要二三百万斤。前线一个胜利紧接着一个胜利,部队迅速向前推进,运输线大大拉长了。前线迫切需要的粮食、弹药却还远在赶运途中。各地区进一步发动群众,将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都组织起来运送粮食。
  “人民战争,人民支援”。安徽人民表现出的支前热情和决心,提出了“前方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口号。
  当时刚获得解放的濉溪县工人,由县工会负责人发动濉溪、临涣、百善、相山等地木工组成抢修队,随解放军运输物资的运粮队和大车队一道,做到运输工具随坏随修,确保前线不缺粮食、弹药、医药和衣帽鞋袜。同时,濉溪木工不顾危险,从砀山和濉溪黄里等地运来大批苹果和梨,分送到淮海战役前委驻地小李家和荣楼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还加工病床,下乡借床、调床、租床和抢运药物,送给解放军野战医院,使伤员得到及时治疗。
  淮海战役期间,亳县发动群众做军鞋、套军被,仅涡北点就做军鞋20000双、军被10000多床。当年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濉溪县临涣镇,几十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支前故事:一名支前民工在给前线运物资的途中发现自己的鞋子破了,为了不影响任务,他就赤脚推着独轮车上了前线,物资最终送到了阵地,而他的脚却被冻掉了四个趾头。战士们看着民工冻坏的双脚,心疼地放到自己的怀中捂热。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位民工用小推车送来的其实就是给他们过冬的军服和棉鞋。
  抢修铁路等军需设备
  交通运输线是战争的运输动脉。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的进攻,对交通运输线路进行疯狂的破坏。在战役发起前后仅铁路就破坏了556公里,沿线的给水、通讯电网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不倒广大民工。他们喊出“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把路修到哪里。” 省档案馆馆藏的《江淮三分区在淮海战役中完成繁重支前任务》档案中记载,“另抢修了陇海铁路东段自大庙到运河站及新安镇全长200里,津浦铁路徐宿段已恢复通车并已修达固镇。全区共征购枕木78,000根,修复桥梁691座,架电线320里长。”
  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领导下,广大民工克服艰难条件,夜以继日突击抢修铁路、公路及桥梁等。临泉组织300多名水泥工、木工、石工以及数百名民工,奋战10个昼夜,突击建成了泉河大桥,对支援淮海战役的物资运输和担架队的顺利通行起了重要作用。界首也组织船工、码头工人143名,同其他支前人员一起驾驶184条船只参加支前。
  不仅如此,教联文艺队与亳县新光剧团为支前联合募捐演出20多天,所得钱款全部捐献支前。搬运工人除派代表随亳州市各界慰问团赴前线慰问解放军,还有100多名工人、20付担架组成担架队,冒着敌机空袭,护送伤员到后方医院,又日夜值班,保证军用物资随到随卸,随卸随装,支援前线。
  在1948年的那个寒冬里,千千万万的支前民工就是这样推着独轮车,以“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的胸怀,迎着危险、冒着大雪,舍生忘死、冲向前线。
  □梁庆云 韩君薇 何芳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6 07:12 , Processed in 0.2691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