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8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兵器收藏观泛论——古兵器鉴定常识

[复制链接]

1840

主题

2113

帖子

74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4:2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兵器收藏观泛论(一)—收藏家的旅程第一章 收藏家的旅程
所谓"收藏"二字,不外乎收和藏两个过程,古兵器收藏也概莫其外。
收藏家的字眼,对很多人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像科学家、银行家、旅行家等非常专业和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领域的顶尖人物,方可称之为"家"。 而收藏家只要拿钱买就好了,为何也可以称之为"家"?
事实上,成为收藏家,需要渡过的关隘并不比其它领域少。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是你收藏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闲暇打发时间,或是随手购物,那么您很难成为收藏家。需要有成为收藏家的野心和原生动力,才有可能在收藏领域有所建树,正如歌词所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从古至今,爱物者不胜枚数,只有钟情于物、沉迷于物,去研究去探求,才是收藏家所拥有的潜质。

笔者私人藏品


其次,选择自己喜欢的门类。在收藏领域,爱好是第一生产力。收藏门类非常繁多,需要根据喜好、资金量、陈设预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住70平米的房子收藏黄紫家具显然不现实,需要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结合喜好,选择1-2个门类进行收藏。

笔者私人藏品


选择好门类,接下来就是知识储备。知识储备包括阅读书籍和上手实物。各个收藏门类都具备很多专业性的书籍,虽然看书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这是必须要经过的过程。读一遍是不够的,在收藏的不同阶段,每次看同一本书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需要上手大量的实物,注意,是上手而不是购买。上手的机会有很多,博物馆、研究所、古玩市场、藏家等等多种渠道,这个阶段,各类信息会纷至沓来,过大的信息量会让你无所适从,上手过一定数量之后,可以进行小金额、多频次的购买。"书非借不能读也",迈出购买这一步而真正拥有藏品,算是正式踏入收藏之旅了。在开始购买的阶段,金额越小越好,但可以频繁购买,金额控制在"扔了也不心疼"的这个程度即可。这个阶段,购入的很多会是普品、假货、修复品、残次品,但通过一次次购买,你会了解这个市场,了解你自己购买进来的器物,慢慢揭开收藏领域的面纱。
书看了,藏品买了不少,你觉得入门了,开始跃跃欲试去买高阶器物。这是最危险的阶段,你的眼力没有你自己想的那么好。这个时候,需要有几位和你有一定利益瓜葛的人品正直的老师对你进行指导。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有利益瓜葛,非常简单,世界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别人辛辛苦苦得到的知识,凭什么免费教给你?为什么是几位老师,因为每位成熟的收藏者,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风格,他们在指导你的时候,意见和建议都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特别是在审美方面。独立、自由是现代人追求的,一味地听从一个老师的意见,你只会成为他的复制品。

笔者私人藏品


如果非常努力和专注的话,度过这个阶段会是2-3年。你会有欣喜、懊悔、自怨自艾,你会遇到家人、朋友的各种劝阻和不解。同时,你也会遇到经济上的不足,简单地说,钱不够了。藏品是买不完的,而钱是会花完的。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就退出了,是的,子弹不足了怎么买。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以藏养藏。通过出售你之前购买的藏品以购入新的藏品。只要你持续收藏,就总会遇到有要买的藏品,各种拆东墙补西墙,各种五马换六羊都是会发生在这个时候。除非是你这个门类处于上升阶段,否则出售多半是会赔钱,因为藏品没有经过"藏"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再次出售挣钱的几率不大。但收藏家之所谓家,就是这个阶段所体现出的素质。第一就是心里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自己未来的藏品体系要有清晰的规划,不好高骛远,不自暴自弃。第二就是认赔。收藏家是一个花钱的职业,而并不是挣钱的职业,你的儿孙可能会因为你的收藏而受益,但你这一代实现盈利很难很难。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忘初心",你收藏是为什么,如果要挣钱还不如开饭馆来的快。收藏家需要一定偏执的性格,需要理想主义者的心灵,需要有拿钱不当钱的气概。

笔者私人藏品


终于,你出师了,该独自行走江湖了。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市场,一件藏品啪的一声摆在你面前,真伪优劣只能自己来判断,买错了就是损失,拐棍没有了,是不是有很无助的感觉。之前储备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也未必能套用上。到了这个阶段,我的建议是低频度购买中档藏品,价格一定要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买错了,会肉疼,但不会伤筋动骨,但会让你长记性,错误的代价带来的反省是刻骨铭心的。
出师几年之后,会进入成熟的收藏阶段,建立足够多的购买和换藏渠道,熟悉了该收藏领域大大小小的藏家。这个阶段是最好的换藏时期,就是把不合适自己风格的藏品换购为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藏品,买卖频度会很低,但金额不会太小。
当你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藏品,什么是适合你的藏品,什么时候可以孤注一掷地买一件藏品的时候,恭喜你,你可以被老百姓视为收藏家了,但,你自己知道,自己离收藏家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世界上总有一件你买不起、得不到的藏品在那里。
看了这些,你还想做一名收藏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0

主题

2113

帖子

74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8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4:24:03 | 只看该作者
古兵器收藏观泛论(二)——古兵器鉴定常识

这个话题其实写起来很麻烦,因为说实话,写了也没有太多作用,能看懂的就会看懂,看不懂的还是看不懂,头脑中如果没能建立足够多的正确的样本形制(一千件以上),看到一件器物,就无法形成完整的逻辑构建,真伪鉴别也就无从谈起。
虽然没有卵用,但希望藏友们购买了足够多的收品后,回头再看看这篇文章,或许也会找到一些呼应之处。
中国古代钢铁冷兵器收藏,大致分为三个区间:战国/汉代铁制刀剑、汉代-宋代铁兵器、元代-清代铜铁兵器。

笔者私人藏品


1. 战汉铁制刀剑:在购买高古铁兵器时,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买研磨过的,除非带有原始状态的图片和尺寸。买到手之后,如果您愿意进行除锈研磨,那么也要在研磨前尽可能留下原始的图片和数据。因为,研磨会对刃体的形状和厚度进行改变,高古铁兵器的优势在于年份,由于铁在当时属于军事物资,而且铁比铜易于腐烂的多,所以,高古铁兵器价格差就在于原始状态的品相区别,而研磨则会掩盖器物的原始缺陷。
看到一只高古铁制刀剑,首先要从形制上判断其年代。从环首的形制,刃体的宽度、长度,刀/剑茎的粗细变化来进行考究。在各地的博物馆中,均有相当多的高古铁兵器馆藏品,可以对照进行判断。
其次,要观察刃体和尖部是否进行过修整。用手指轻轻抚摸刃体,新修整的刃体和原刃体必定存在差异。
同时,要轻轻叩击各部位,听叩击声音,观察是否存在潜在的纵裂或内部的朽烂。高古铁兵器多为出水,有可能刚从水中捞出来时状态不错,而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开始掉渣甚至断裂,最好的办法是买放置一段时间之后的器物,以确认其状态是否稳定。
最后,如果是嵌金银或带铭文的刀剑,要慎之又慎,一定要亲自上手看过之后才能决定是否购买。金银为惰性金属,和铁的腐蚀速度不同,因此必然存在平面的高度差异。而铭文的老刻和新刻也相对容易分辨,新刻铭文往往比较清晰,而且沟槽内的锈蚀很难做到位。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2. 汉代-宋代铁兵器:这个时期的铁兵器,多采用铜铁结合方式。铜质基本为青铜材质,而铁的锻造方式和状态是有别于高古铁兵器的。首先,铁的质地更加密实。同时这个时期出现了少量的传世品,所以在看待器物时,需要区别对待。
这个时期的器物,由于距今近千年,铜和铁的自然流失都比较大,所以会出现视觉和手持的重量差距。即,眼睛看到这件东西头脑中产生的预估重量,要比实际手持的感觉重。
对于这个时期的钝击类兵器,重点在于观察是否进行了修复,即观察各个零件的连接部位,现代的修复工艺,连接部位的状态和到代器物的连接状态存在一定差异,多看一些无争议的标准器型,即可明了。
汉、唐、宋均为风格颇为鲜明的年代,汉代雍容、唐代华丽、宋代飘逸。从纹饰上也多可反映。同时,要注意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器物风格在材质、形制、制作工艺上必然存在差异,而且由于文化传播速度不同,器物的形制很有可能出现滞后性。例如在宋代,宋、辽、金、大理、西夏分别为地方割据政权,器物风格的融合但不统一的现象也必然存在。


错金银、金银平托、鋄金银等工艺在高阶器物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辽金器物上的金银装饰工艺的风格特征与后世明清器物区别较大,总体而言,鋄纹较为粗犷,纹饰也颇为稚拙。要注意的一点是,老的鋄金银附着力还是很强的,易脱落的部分已经基本脱落完毕,即使用钢丝球清理也并不会造成脱落,而新做的鋄金银则附着力很弱,用钢丝球刷蹭会产生大面积脱落的现象,但目前造假的水平也在提高,据闻已经大幅提高了附着力。
看一件老的器物,远观的第一眼,如果有膨胀之感,那么多半是有问题的。老的器物,整体远观是有一种收缩的感觉,特别是铁的部分,感觉就像被拧干水的毛巾,原因我分析是因为时间久远导致金属离子流失,而呈现出来的光学漫反射效果。现代制品的制作工艺采用了可控的高温和机械设备,所以制作出来的金属密度大,颗粒更加细密,所以远观呈现膨胀感,重量也会偏重。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3. 元代-清代铜铁兵器:这个时期的兵器由于形制更接近于现代人的审美观,所以被仿制的数量也更大,但辨伪的难度并不算大。
首先从铜质进行分析,黄铜进行大规模使用的时期始于明中晚期,其中锌元素的含量也逐步增加,从5%左右逐步增加到30%,与冶炼开采技术的提高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如果一件器物号称明中期之前却使用黄铜材质,那至少在断代方面是有着疑虑的。
第二是形制。元代是一个幅员广阔、种族众多的年代,而明代部分承接了这种混搭的风格,因此不管是刀剑、还是钝击类兵器,都可以看到文化融合的影子。在冷兵器战争时期,兵器产生损坏或零件遗失后,由于出征在外,只能临时修配,所以也经常可以看到风格有所混杂的兵器,如何断其真,其实更难于断伪。

笔者私人藏品


作为主流兵器的刀剑鞭锏锤,观察的顺序是:先看形制、再看皮壳、再看连接、再看尾卯、上手测配重。如果是刀剑,还需要观察刃是否有亏刃和塌腰,刃上的夹灰锻裂。
同时,价格因素也是考虑的要点,如果该器物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或者很容易就大幅度让价,请小心,这也是卖家对自己器物缺乏信心的一种表现。
古兵器的鉴定和任何其它门类的鉴定一样,需要先多看开门无疑的器物,并尽可能多上手,同时也要多收集确认为假货的图片,二者对照,水平会有快速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0

主题

2113

帖子

74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84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4:25:16 | 只看该作者
古代冷兵器收藏的审美观

对于一名收藏者来说,审美缺乏是绝症。
收藏并非收集,并不是把古代的针头线脑堆在自己库房,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收藏家,作为一名藏家,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笔者私人藏品


如果定义一名女性的美,全世界的男性的标准应该都比较类似:"身材匀称、皮肤光洁、五官对称"。符合这个的标准的女性,在世界各地,都会被认定为美女。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从细节来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者为更美,每个人就有自己的定义了。欧美人喜欢的亚洲人都是眼睛细小的,而亚洲人青睐的高鼻梁在欧美则司空见惯。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谈到古兵器的审美,我认为亦可以大而化之,首先是要符合公认的标准的:比例协调、没有大的锈蚀和崩口、线条流畅、不庸俗、不猥琐、看着或赏心悦目,或气宇轩昂。
纵观发展了几十年的古兵器收藏历史,逐步形成了几种色彩鲜明的收藏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几类:雅、拙、贵、豪、巧。

"闻风相约"郑凯先生是"雅"的收藏方向代表。郑凯先生文人气质十足,他的古兵器藏品风格也带有强烈的文人气息。文房剑、铁如意、铜锏…陈设在一起,清冷冲虚之气跃然而出,用文人之心,集杀伐之器,有古之士大夫的风范。

"老独"林海先生的藏品则充满了古拙之感。宋锤、明锏、铜鞭,件件充满了稚拙之意。"不工者,工之极也",古拙的兵器有一种飞扬流动,狂放的力蕴含其中,这种外在形态与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形成了特定的距离,从视觉上使人们暂时脱离了现实的物化世界,这一审美活动带来的是自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解脱感,这也就是所说的"气韵"。

"金相显微"蒙军先生的藏品则是"贵"的代表。他的藏品的工艺、材质等等细节,无不透着贵气。古时的高阶器物,必定是用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材料来制作,这就决定了这件器物的等级和市场价格表现必定不俗。这类器物的好处就是任何一个人看到了,都会认定这是一件高阶器物,不必解释,自带光环。

"梁一刃"梁保忠先生的藏品则是豪气冲天。每次到他的藏品室参观,都有金戈铁马、回肠荡气之感。战斧、铁骨朵、双手斩马刀等藏品,都充满了男性豪壮的荷尔蒙的力量。兵器、终归是兵器,这种特定的气质,是别的门类的藏品是难以具备的。杀伐征服,是血液中的本能,这也是古兵器收藏的内核之一。

而"巧"这类风格,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收藏特色。此类风格的代表人物是"迎风"周晋先生。周晋先生出身于收藏世家,是著名戏曲史研究大师周贻白先生的后人,对于器物的审美有着敏锐的感觉。周晋先生在进入古兵器收藏领域前有着丰富的文玩收藏经验,因此他的收藏方向偏向于精巧细致的器物,他的满工龙吞袖锤、明代纯铜鞭都是此类风格的代表,易于把玩,精巧细腻,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这些风格并无高下之分,同一样器物也可能同时具备多种风格,收藏向哪个方向发展,也和每个人和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每一种审美,走到极致,都会有惊心动魄的力量,但在陈设过程中,风格迥异的藏品置于一室,必然会产生气场的冲突,这也会造成藏者本身的困惑。

笔者私人藏品


笔者私人藏品


收藏之路漫漫,以上仅为个人浅见,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9-29 15:36 , Processed in 1.1947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