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14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实古战场的“常青树”——中国长柄冷兵器研究

[复制链接]

1840

主题

2113

帖子

74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14: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杆兵器是古代战争中最常用的、也最有效的兵器。古代战争中,最实用的战术就是“让敌人死得越远越好”。先用弓矢覆盖敌人阵营,然后用重骑兵冲击对方阵营,再用长枪方阵杀伤对方,然后刀盾方阵清除有生力量,最后以轻甲骑兵追击。
在中国,长枪兵却一直未能成为主流。秦汉以弩兵加刀盾为主,以当时生产力发展阶段来看,士兵披甲率不高。到明清则改为火器加单刀。


在西方,希腊的枪阵是非常著名的,士兵都是城邦公民,有自己的田地、产业,来自同一个城市,为保卫家乡而战,这种战阵非常强,士兵相互配合协作,能打败十倍数量以上的波斯帝国军队。
之后罗马人用剑盾方阵,将希腊枪阵引入地形崎岖的丘陵地带,分散插入枪阵的缝隙间,以机动灵活的优势击败希腊枪阵,从此长枪方阵绝迹一千多年。
到中世纪末期,瑞士佣兵以长戟部队著称,这些瑞士山民以乡村为单位,在全欧洲各地做佣兵讨生活。
然后就是西班牙方阵的时代,西班牙方阵以长枪兵为阵线中坚,除了骑兵用刀剑以外,长枪几乎占据步兵使用冷兵器数量的90%以上(有的方阵会配少量的重甲双手剑士来作为破阵箭头,砍敌人的枪头),不管是西班牙人、荷兰人、瑞典人、法国人(依次成为欧洲陆军霸主或者技术先驱),都使用枪阵。
图1是瑞士画家描绘的14世纪森帕赫战役,瑞士长矛兵大胜以骑兵为核心的奥地利联军。瑞士人的长矛通常在12-15英尺,后期发展到20英尺长,比骑兵冲锋的长矛还长。瑞士长矛兵通常分成至少三个独立的方阵,这样每个方阵都会与他方阵协防,互相支援;如果进入肉搏战,长矛不便使用,其身后的戟兵杀出,充当主力。长矛兵还有一个原则:绝不追击败兵,免得失去阵型优势而遭败军反扑。

图1 森帕赫战役油画局部


冷兵器和战争是紧密相连的,所有的兵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杀伤敌人,南宋时期的郾城之战和颖昌之战是非常典型的一场冷兵器多兵种结合的战役,其中使用的各类兵器也具有领先于时代的意义。
北宋末年,金军南下攻破汴京,俘虏钦徽二宗,占领北宋北方大片国土,但由于尚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无法统治已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大面积的北宋国土,同时也为避免受到北方宋朝遗民起义的游击战打击,金国在这些地区扶植了一些傀儡政权以方便统治,伪齐政权便是其一。
公元1130年7月,金朝册立宋朝降臣、原济南知府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定都北京大名府,管辖黄河故道以南的河南、陕西地区,史称“伪齐”。
7年之后,金国认为伪齐政权已经完成了稳定占领区局势的使命,直接卸磨杀驴,囚禁了刘豫和他的儿子刘麟,废除了伪齐政权,将伪齐领土并入金国。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宋金重开和议。而宋国和金国能够坐下来和谈,是当时的军政形势所促成的。当时宋国和金国的战况已经从宋弱金强,过渡到了战略相持阶段。金国建立伪齐政权之后,金齐军队几次联合攻打宋国,都被岳飞、韩世忠的军队击败。由于连年征战,金国军队和政权内部都出现了反战的声音,绍兴四年,金国的科考题目是:“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也说明金人的政治集团中出现了厌战的团体。
公元1137年,金国内部的主战派粘罕病死,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主和派的首领是鲁国王完颜昌,完颜昌的和议条件是:宋对金称臣;南宋每年向金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将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宋朝;送还徽宗及韦太后的棺木。

宋代士兵复原图


完颜昌议和的公开理由是金国当时处于与南宋、蒙古的两线作战状态,将河南、陕西归还南宋,可以用南宋的岁币整顿军政,专心对付蒙古。而完颜昌的私心是:“将地与宋,宋必德我“,完颜昌希望借助南宋的力量,巩固他在山东封地的统治,以利于他在金国内部政治集团的斗争中占据上风。而南宋皇帝赵构也急需外交上漂亮的成绩以压制岳飞、韩世忠、刘锜等武将军事集团的威望。
天眷和议达成仅一年,金国的主战派完颜宗弼(兀术)在政争中占据了上风,除掉了完颜昌和他的政治盟友,撕毁合约,重启宋金之战。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女真骑兵分四路南下,迅速占领了陕西、河南之地,并继续挥兵威胁淮河以南地区。韩世忠、刘锜、吴璘在陕西、安徽、淮北地区都击败了金军的先头部队,岳飞则率领主力部队,和完颜宗弼在河南之地对峙、
岳飞先收复了郑州、洛阳,但由于兵力过于分散,岳飞命令各部停止推进,向开封府一带集结靠拢,集结地点是岳飞所在的指挥中枢河南郾城,和王贵的部队所在地河南许昌。

金军士兵复原图


金军主力当时位于开封、淮阳、商丘三地,双方主将集结重兵于河南地区,著名的郾城之战即将展开。
郾城之战发生在七月八日。完颜兀术探得岳飞亲驻郾城,率领女真主力骑兵突袭,企图一举摧毁对方的中枢神经。
开封到郾城距离大约135公里,约270里。完颜宗弼会同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昭武大将军韩常等,统率精锐马军15000多骑急袭郾城,实施斩首战术。同时10万步兵陆续开拔,计划在外围实施围点打援,以优势兵力吃掉岳飞的各路援军。而郾城的宋军部队,以8000背嵬军为主,另有游奕军一部,和金军的兵力差距悬殊。
金军的轻骑兵“拐子马”部队先到达战场。“拐子马”是宋人对女真人的两翼骑兵的称呼,每个骑士一般都备有两匹马,以保证作战时的机动性。“拐子马“骑兵装备有弓箭和近战型冷兵器,既能作为骑射进行远距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距搏杀。
图2-图5为宋代三股龙吞口铁叉(12世纪,59公分,杨勇先生收藏)。造型古朴雄浑,叉身前部为十分少见的连杆双枪头造型,枪头浑圆,枪身后部竹节,杆上反向双铜龙吞,龙吞造型简洁,叉杆由圆渐变为四棱反刃形,下为套杆,是宋金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长杆兵器。

图2 宋代三股龙吞口铁叉(1)



图3 宋代三股龙吞口铁叉(2)



图4 宋代三股龙吞口铁叉(3)



图5 宋代三股龙吞口铁叉(4)


图6-图9为宋代绳纹结兽面吞口铁叉(12世纪,52公分,宋新伟先生收藏)。绳纹结骨朵是金国的典型兵器,使用在叉上非常少见。叉的使用方式是以托、转、刺为主,可以通过转动使对方的兵器脱手。

图6 宋代绳纹结兽面吞口铁叉(1)



图7 宋代绳纹结兽面吞口铁叉(2)



图8 宋代绳纹结兽面吞口铁叉(3)



图9 宋代绳纹结兽面吞口铁叉(4)


图10-图13为宋代月牙形护手铁抓(12世纪,85公分,宋新伟先生收藏)。此抓尺寸巨大,非常威猛。抓杆带有月牙形护手。骑兵使用此类铁抓,可以钩拿敌人,使对方落马。

图10 宋代月牙形护手铁抓(1)



图11 宋代月牙形护手铁抓(2)



图13 宋代月牙形护手铁抓(3)



图14 宋代月牙形护手铁抓(4)


金国女真骑兵先以两翼拐子马“更进迭却”,作迂回侧击。岳飞随即“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鄂国金佗稡编》)。岳飞派遣儿子岳云率领骑兵出击,岳云舞动两杆铁锥枪,率精骑直贯敌阵。《鄂国金佗稡编》记载:“岳云“京西之役,手持双铁鎚,重八十斤,先诸军等城“。双方的骑兵展开了激烈的鏖战。岳家军骑兵同金国主力骑兵周旋,“鏖战数十合,方决胜负”。
同时,岳飞也使用了当时的黑科技-“神臂弓“。神臂弓是由西夏进献给宋国的一种踏张弩,射程达300米以上。完颜宗弼曾写道:”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大斧,外无所畏“(完颜兀术《遗行府四帅书》)。神臂弓恰好是轻骑兵的克星,在岳云的勇战之下,配以神臂弓,拐子马大败。
完颜宗弼 见战局不利,接着派出了王牌部队-铁浮屠重甲骑兵进行冲击。南宋杨汝翼的《顺昌战胜破贼录》记载道“(兀术)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屠,又号叉千户”, 这“叉千户”便是指侍卫亲军,铁浮屠骑兵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岳飞对此早有准备,所以当即派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重装骑兵。 步兵用大斧、麻扎刀砍断马腿,然后用刀从缝隙中刺入铁浮屠铠甲缝隙,通过这种方式,宋军大破铁浮屠骑兵。


图14-图17为宋代锥枪(12世纪,30.5公分,铁锤先生收藏)。宋代武经总要中记载了“枪九色“(11世纪,图18),其中包括锥枪。锥枪又名麦穗枪,是冲阵所用的利器。

图14 宋代锥枪(1)



图15 宋代锥枪(2)



图16 宋代锥枪(3)



图17 宋代锥枪(4)



图18《武经总要》“枪九色”图


图19-图22为宋代斩马刀(12世纪,13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类双手长刀或为文中所提“麻扎刀”,是长柄双手刀的一类,兼具刀矛和长柄刀的特点。

图19 宋代斩马刀(1)



图20 宋代斩马刀(2)



图21 宋代斩马刀(3)



图22 宋代斩马刀(4)


图23-图26为宋代竹节杆铭文铁斧(12世纪,斧头长30公分,梁保忠先生收藏)。此斧斧面有4列铭文,已难分辨。斧柄为竹节杆,绳纹束箍,斧顶端有矛状突刺,除劈砍外,还可以刺击敌人。

图23 宋代竹节杆铭文铁斧(1)



图24 宋代竹节杆铭文铁斧(2)



图25 宋代竹节杆铭文铁斧(3)



图26 宋代竹节杆铭文铁斧(4)


图27-图30为金国铁面甲(12世纪,17公分,刘贵财先生收藏)。此面甲为金代骑兵所佩戴。铁浮屠重甲骑兵人马皆具装重甲,甲总重可达200斤,如同一座移动的堡垒。

图27 金国铁面甲(1)



图28 金国铁面甲(2)



图29 金国铁面甲(3)



图30 金国铁面甲(4)


金国女真骑兵则极富坚忍性,南宋史书《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至金人则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还记载道“虏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
显然,当时金国女真兵作战的最大特点,在于“坚忍持久”,每次必“更进迭却”,作“数十合之鏖战”。而根据岳飞的奏折提及“鏖战数十合”,也充分反应出金国骑兵的这种作战特点。


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必然是惨烈异常的,岳家军能挡得住敌方精锐的攻击,而且能迫使敌军败退,并进而缴获许多战马,显然已经对女真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郾城之战是汉族骑兵历史上第一次在平原地区以主力骑兵会战的形式战胜游牧民族骑兵,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一次标志性战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0

主题

2113

帖子

74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8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14:12:26 | 只看该作者
完颜宗弼 的拐子马和铁浮屠失利后,金国大军只得后退。金军进占郾城与颍昌之间的临颍县,企图切断岳飞与其副手中军统制王贵两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实施各个击破(图31,颖昌之战地图)。

图31 颖昌之战地图


张宪等岳家军统制得知消息后,也率部先后从淮宁府等地赶往郾城会师。岳飞一方面加速调集兵力,同时命令其得力助手张宪等人率大队人马向临颍进发,寻求与金军主力决战。
岳家军将官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等人以三百骑为前哨,巡绰到小商桥,与金国军队主力猝然遭遇,数万金军对他们实施包抄围掩。经过一场众寡悬殊的激战,杨再兴三百将士全部英勇战死,金军万户长撒八孛堇,千户长与百户长等军官100余人被刺死,被杀的金军将士有二千多人。《宋史》卷368《杨再兴传》记载:“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上午,完颜宗弼(兀术)、镇国大王、韩常,另有四个万夫长,带领女真骑兵三万多骑,在颍昌府城西门外舞阳桥以南列阵,此外还有很多后续部队陆续开进战场。金军在那里摆开阵势,横亘十多里,金鼓震天。


当时岳家军戍守颍昌府的部队共有五个军,总兵力不到三万人。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首先出动,驰击金军。岳家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金国军队倚仗兵多势大,岳家军将士则凭借士气勇锐,双方苦战了整整几十个回合,依然难分高低胜负。岳云前后十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岳家军许多将士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颍昌府的战斗进行了整整一上午,到了正午,战事仍然十分激烈,双方相持不下。守城的踏白军和选锋军这时投入了战场。多了两支生力军以后,岳家军将士顿时士气倍增,董先、胡清与王贵、岳云合兵奋击,战局迅速得到扭转,金兵很快就支撑不住。完颜宗弼全军溃散,大败而逃。至此,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大获全胜,取得了颍昌大捷。
颍昌之战的战果是辉煌的,岳家军将士当阵杀死金军统军使、夏姓金吾卫上将军(兀术的女婿),还先后杀死金军千夫长5人,杀死金兵5000多人,擒获金兵大小首领78人,俘获金兵2000多人,缴获战马三千多匹,缴获的金、鼓、旗、枪、器甲等器物更是多得不计其数。金军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回开封府后死去。
图32-图35为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12世纪,245公分,林海先生收藏)。此枪龙吞口,竹节杆,配以铜蒺藜,劈砍和击砸都比较便利,而且蒺藜也有防止敌人利器顺枪杆切削的功能。

图32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1)



图33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2)



图34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3)



图35 宋代龙吞口蒺藜铁枪(4)


图36-图39为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12世纪,57公分,汤旭城先生收藏)。此锥锥体呈四面菱形,锥筒部浮雕海马纹饰、海马纹饰主要自仪仗旗帜的白马纹饰演变而来,元代青花瓷器上多见。透甲锥主要针对皮、鳞、锁等复合甲,舍弃了劈砍的功能,而加大了穿刺功效。

图36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1)



图37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2)



图38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3)



图39 宋代海马纹饰破甲锥(4)


宋朝兵器是很驳杂的,周纬先生在《中国古兵器史稿》中的形容“形式庞杂,凌乱无章”,毫不过分。《武经总要》中宋朝的枪就有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刀有掉刀、屈刀、躀耳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等。套用现代一句军事术语,宋代军队武器的制式化很成问题。
宋代对汉代有一种莫名的崇敬感,从青铜器到玉器,宋代都按照汉代样式来制作。就武备而言,由于宋代的钢铁产量比汉代高几个数量级,所以环首直刀做成宽刃也不怕浪费了。形制而言,燕尾矛,铁槊也都传承汉代形制,只是加上了宋代本朝的一些元素。
图40-图43为汉代响铃双铁槊(2世纪,64公分,陈刘新先生收藏)。这对铁槊属于骆越文明末期进入铁器时代的武备,双面挂铃,舞动时发出声响,在战场上可以增加威势。

图40 汉代响铃双铁槊(1)



图41 汉代响铃双铁槊(2)



图42 汉代响铃双铁槊(3)



图43 汉代响铃双铁槊(4)


槊出现于汉代,在隋唐时期得到推广。唐代诗人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提到,“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只能少数贵族配备,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
图44-图47为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13世纪,60.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槊采用插茎式安装方式,根部铁雕龙吞鋄银鎏金,双血槽,槽内鋄金银卷草纹饰。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11世纪)记载:“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主之,领四十人,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带弓箭,又二人持槊,皆佩横刀,槊以黄金涂末“。到了宋代,皇帝出行5000人的奢华仪仗队中,只有八名金吾卫持槊。

图44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1)


图45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2)



图46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3)



图45 宋代铁雕龙吞鋄银鎏金铁槊(4)


在槊兴起的南北朝时代直到中晚唐,许多猛将的传记里都有一句“善使槊”的记载,而无论是高敖曹、尉迟恭还是程知节、李存孝都是世家子弟或者将门之后。槊的制作过程特别复杂,将近一年才能制作出一把适合战场使用的槊,因此在宋代之后,逐渐被更容易制作和练习的枪、矛所代替。
图48-图51为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13世纪,34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矛吞口处鋄银如意云纹,套筒处满鋄银山文甲纹。山文甲是一种典型中国式盔甲,盛行于宋代和明代。山文甲通过甲片与甲片互相枝杈咬错成甲,甲片形状如汉字的“山”字。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个甲钉,不需一缕丝线。明代商喜的画作中,关羽穿的就是山文甲(图52)。

图48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1)



图49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2)



图50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3)



图51 宋代鋄银山甲纹燕尾矛(4)



图52 明代商喜画作“关羽擒将图“局部


明代之后,长兵器越来越多在仪仗中使用,兼具实战和礼仪效用。图53-图56为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16世纪,116公分,贾红东先生收藏)。明代描画皇家出巡场景的“出警入跸图“中,御林军都使用此类型长刀(16世纪,图57)。此刀气势恢宏,血槽内鋄金卷草纹,八角档,鋄金银装具,属于明代皇家仪卫用刀。

图53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1)



图54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2)



图55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3)



图56 明代御林军鋄金卷草纹长刀(4)


图57 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作为仪卫用器来说,方天画戟也是重要的门类。三国演义中,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事实上在三国时期还没有产生,如果真的使用戟的话,汉代也是使用卜字戟。卜字戟逐步被淘汰之后,方天画戟在宋代开始出现作为仪仗器。根据《宋史·舆服志》中的记载,宋代的门戟为木质,上面悬挂有五色带,带子的末端为铜铃。门戟平常放置在大门左右两边的木架上,不同级别的建筑门前列戟的数目也不同,皇宫、宗庙、国学、文宣王庙门前都是左右各12支,一共24支,武成王庙是左右各8支,一共16支。诸州官署的门前也有门戟,而私宅只有御赐府邸才可以列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0

主题

2113

帖子

74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84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14:13:07 | 只看该作者
在宋画“免胄图”中也出现了执戟武士的形象(图58,11世纪)。武经总要的“刀八色”中对单月牙的戟称为戟刀(图59,11世纪)。图60-图63为明代铁戟(16世纪,戟头长52公分,全长235公分,林海先生收藏)。这柄铁戟形制与戟刀一致,而双月牙的戟则被称为方天画戟。

图58 北宋“免胄图”局部



图59 《武经总要》“刀八色”图



图60 明代铁戟(1)



图61 明代铁戟(2)



图62 明代铁戟(3)



图63 明代铁戟(4)


图64-图67为明代三尖两刃刀(16世纪,195公分,葛龙飞先生收藏)。本节图58“免胄图”中也有武将手执三尖两刃刀。这是一种想要集成大量功能的长刃兵器,包含斩,钩,叉,卡敌兵器,刺等用法,通常用作仪卫器,是神话传说中二郎神的兵器。如图68所示,在宋代花钱中,已经出现二郎神使用三尖两刃刀的形象。

图64 明代三尖两刃刀(1)



图65 明代三尖两刃刀(2)



图66 明代三尖两刃刀(3)



图67 明代三尖两刃刀(4)



图68 宋代“二郎神”生肖花钱


图69-图72为明代蛇矛戟(15世纪,97公分,杨勇先生收藏)。此戟造型优美大气,戟身上部为蛇形曲刃,从刃尖到中部逐渐放大加厚,到中部月牙处渐收尾,月牙由反向铁足固定在戟身,月牙正面呈弧形开刃,锋利异常。戟身下部渐厚加粗到竹节,节后铁杆,推测原为积竹铁杆。蛇矛戟属于戟的子类,也属于仪仗器,在美国大都会的清代武备中,也有此类型展品(图73)。

图69 明代蛇矛戟(1)


图70 明代蛇矛戟(2)



图71 明代蛇矛戟(3)



图72 明代蛇矛戟(4)



图73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清代蛇矛戟


图74-图77为明代蛇枪(15世纪,60公分,林海先生收藏)。此蛇枪为明代仪仗器物,铜铸手臂上还雕刻有臂甲、手镯,手执灵蛇上有六道束身铜箍,枪身下接朱漆杆。在明代北塞边镇志书《四镇三关志》中,也有蛇枪的记载(16世纪,图78)。蛇枪造型取自于佛教四大天王的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为西牛贺州之神,根据佛经记载:“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广目,是大龙王,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守护西方“。广目天王手执龙或蛇,龙跟蛇都是代表多变化的,而广目天王能以清净法眼看破变化莫测的世情,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图79为居庸关元代广目天王石刻(14世纪)。图80为清代画家萧云从为《离骚.天问》所画插图(17世纪),会盟的诸侯有手执蛇枪者。

图74 明代蛇枪(1)



图75 明代蛇枪(2)



图76 明代蛇枪(3)



图77 明代蛇枪(4)



图78 明代《四镇三关志》蛇枪图



图79 居庸关元代广目天王石刻



图80 清代《离骚》插图


图81-图84为明代龙吞口偃月刀(15世纪,225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此刀大漆杆、尾纂全原装,龙吞威猛,是偃月刀中的精品之作。在《武经总要》中,此刀型被称为掩月刀。古代有“偃月”一词,意为半弦月,后人根据刀形将“掩月”改为“偃月”。后又被称为 “关刀”,这是受《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这本小说的影响出现的一种称谓,明代百科类图录《三才图会·器用》(17世纪)中记载:“憔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屈届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图81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1)



图82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2)



图83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3)


图84 明代龙吞口偃月刀(4)


图85-图88为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17世纪,228公分,谢辉先生收藏)。此刀刀背双面嵌铜,有鎏金残留,铜铸八宝龙吞口,三叶尾纂。此刀形态威猛,水平刃口非常少见,属于高等级仪仗器。

图85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1)


图86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2)



图87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3)


图88 清代金背龙吞口偃月刀(4)


图89-图92为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17世纪,208公分,于忠先生收藏)。此刀刀头上端卷曲作螺旋状,原装大漆杆,如意纹三棱尾卯,龙吞口铜色包浆色泽深邃,为清代高等级仪仗用器。

图89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1)


图90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2)


图91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3)


图92 清代龙吞口象鼻古月刀(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0

主题

2113

帖子

748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84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14:14:17 | 只看该作者
矛,是长兵器中最常见的武备。矛的主要攻击方式为刺击,刃长40—80公分,有些矛的刃只是一个长长的尖刺,有些矛则采用两边开刃,如同插在木杆上的剑,可以实现切割作用。宋代之后依靠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棱矛刃,大大增加了刺击的威力。因为矛具有长度优势和攻击方式单一的缺陷,所以主要使用于步兵战阵中。
枪,由矛发展而来,枪头比矛头短很多,根据需要分为尖刺、双刃、多棱三种。在使用上,要求枪兵接受训练的时间比矛兵长得多,通常为3-6个月,熟悉拦、拿、扎等攻击动作,枪兵随身还会配带刀等短兵器,是步兵作战的主要力量。武将通常会自行配备更加顺手的枪,如攻击面积很宽的虎枪、具备多种功能的龙牙枪等。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枪是有弹性的白蜡杆。

明朝士兵复原图


图93-图96为明代竹节杆铁矛(15世纪,42公分,高晨阳先生收藏)。此矛采用套筒安装形式,矛头中段两侧收腰,矛头与套筒之间以竹节杆连接,竹节的形制与明代铁鞭的竹节一致。从实用性而言,这只矛的头部为圆弧形,更利于在战斗中进入具甲敌人的盔甲缝隙中并且扩展伤口。其次,矛头的中段加厚是为了增加强度而不至于折断,收腰的效果是插入人体后易于拔出,竹节杆的作用是减重的同时增加强度。这类矛一般使用多棱矛杆,这样比圆形枪杆可以增大扭矩,从而提高杀伤力。

图93 明代竹节杆铁矛(1)



图94 明代竹节杆铁矛(2)



图94 明代竹节杆铁矛(3)



图94 明代竹节杆铁矛(4)


图97-图100为明代鋄金银双血槽铁矛(15世纪,60公分,曾鸣先生收藏)。此矛竹节杆以鋄银装饰,矛头双血槽以鋄金装饰,八棱套筒。以金银为饰的矛注定不是战场中实战所用,因为只要轻轻磕碰,金银就会脱落。此矛应为高级武官指挥用武备。

图97 明代鋄金银双血槽铁矛(1)



图98 明代鋄金银双血槽铁矛(2)



图99 明代鋄金银双血槽铁矛(3)



图100 明代鋄金银双血槽铁矛(4)


图101-图104为明代鋄银龙纹双血槽铁矛(15世纪,39公分,曾鸣先生收藏)。此矛套筒鋄银正龙纹,饰以云纹火焰,另一侧鋄银游龙纹,典型明晚期龙形。此矛做工精良,和矛杆连接属于目钉法固定,为明代高等级仪仗矛。在战场上,套筒式枪矛实用性要强于插茎式,如果枪杆折断,套筒矛很快就可以进行更换,而目钉固定的方式更换矛杆会复杂很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插茎式的枪矛类用于实战要少于套筒类。

图101 明代鋄银龙纹双血槽铁矛(1)



图102 明代鋄银龙纹双血槽铁矛(2)






图103 明代鋄银龙纹双血槽铁矛(3)



图104 明代鋄银龙纹双血槽铁矛(4)
图105-108为明代龙吞口铁矛(15世纪,66公分,曾鸣先生收藏)。此矛采用套筒式安装方式,铜铸睚眦吞口,睚眦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龙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书记载其嗜杀喜斗。刻镂于刀柄、剑柄等武器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邪恶。

图105 明代龙吞口铁矛(1)



图106 明代龙吞口铁矛(2)



图107 明代龙吞口铁矛(3)



图108 明代龙吞口铁矛(4)


图109-图112为明代龙吞口圆茎铁矛(14世纪,58公分,宋新伟先生收藏)。北宋李公麟的白描“免胄图”中,有骑兵执矛的画像(图113,11世纪),与此矛形制类似。长矛连杆长度大概接近3米,使用方式是单手突刺。

图109 明代龙吞口圆茎铁矛(1)



图110 明代龙吞口圆茎铁矛(2)



图111 明代龙吞口圆茎铁矛(3)



图112 明代龙吞口圆茎铁矛(4)



图113 宋代“免胄图”局部


图114-图117为清代铭文长枪(19世纪,224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柄长枪多棱库筒,枪头呈葫芦形,枪头上双面嵌铜七星,大漆杆和枪缨均为原装,库筒和尾纂上刻有100多字的铭文如下:“诸神圣皆临,檀劝化呈晨,众弟子无假意,诚心感道,听师劝有真 ,心自来成功,大清尽莫决,年天定造就,本檀安清宫,庆泽记有事定天,神师如在, 诚心则灵,真生杀气,皆是**,神枪全明,能安天下,众位星晨,能立乾坤,长胜将军,天增神力,天下无敌“。 在山东和河北等地,有大量此类枪头存世,但带原杆原尾纂的,凤毛麟角。此枪上的铭文有扶助清廷之意,大致可以判断此类长枪是义和团被清廷收编为”神虎营“之后所制造,神虎营取义”虎吃羊“,羊则暗指当时的”洋人“。

图114 清代铭文长枪(1)



图115 清代铭文长枪(2)



图116 清代铭文长枪(3)


图117 清代铭文长枪(4)


图118-图121为清代铁鋄金龙纹雁翅镗(18世纪,53公分,吴聪先生收藏)。此镗尺寸巨大,精钢所制,镗身以鋄金龙纹为饰,在清代宫廷武备中,也有类似的镗,此镗为清代宫廷武备中演武仪仗之用。镗是枪和叉组合而成的武器,始于明代,在明代中叶的抗倭战争中,镗耙又被区分为耙、镗(镗耙)、扒、锡耙、铲、马叉6种,统称镗耙。每两名镗耙手还配备30支火箭。敌人离远时,可用镗耙的双刺作火箭架,发射火箭;敌人冲到近处时,可以以之与敌人兵刃相见,架拿敌械。在当时,镗耙被称为“军中最利者”。 到清代,镋钯逐渐演变成单兵作战武器,长度也有所缩短。

图118 清代铁鋄金龙纹雁翅镗(1)


图119 清代铁鋄金龙纹雁翅镗(2)


图120 清代铁鋄金龙纹雁翅镗(3)


图121 清代铁鋄金龙纹雁翅镗(4)


长兵器是战争中的王者,绝大部分长兵器为木杆接驳,所以既轻便,又容易操作。种类繁多的长兵器是有针对性地对应不同兵种而产生的,不同地形和环境下,长兵器也必须配合不同的短兵器来作战。平原战长枪无敌。丛林还是要使用刀剑加盾,室内格斗、原始丛林格斗、黑帮绿林格斗则都是刀剑占优势。


长兵器以较长的杀伤距离压制较短的武器,而且这种压制是全面性的压制,即使没经过长期训练的新兵,使用更长杀伤范围的武器,在对阵短杀伤范围武器的老兵也是碾压的。这也就决定了长兵器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都在一致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9-29 13:22 , Processed in 0.3866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