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俄罗斯上映了电影《鲁道夫·阿贝尔与美国政府的较量》。电影的主角鲁道夫·阿贝尔是苏联的传奇间谍,他被西方情报界誉为间谍大师,有“千面人”之称。 苏联自成立起,就建立了强大的情报机构,契卡、克格勃、格鲁乌,无不让苏联的敌人闻风丧胆。数十年里,苏联情报系统人才辈出,先后诞生了两位国家最高领导人,他们是安德罗波夫和普京。在苏联谍报战线上还涌现出了一批名垂史册的杰出间谍,如“谍王”左尔格和“钻石”乔治·布莱克,鲁道夫·阿贝尔也是其中的一员。
鲁道夫·阿贝尔原名威廉·奥古斯特·费舍尔,1903年出生于英国的纽卡斯尔本维尔,父母均为俄籍日耳曼裔人。父亲亨利希是沙俄统治时期的革命者,也是列宁在圣彼得堡技术学院的同学,他们一起从事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亨利希于1896年被捕,后被处以3年流放,1901年,他流亡英国,在那里继续革命工作,秘密为国内的布尔什维克提供武器。受父亲的影响,阿贝尔从小就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阿贝尔跟随家人于1921年回到莫斯科。 阿贝尔长得一表人才,而且才华横溢,他精通俄语,德语,波兰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每种语言他都说得十分流利纯正,完全没有口音。此外,他在摄影、绘画、音乐、文学方面也极具天赋,尤其在摄影和绘画方面造诣颇深,可以与专业画家和摄影师媲美。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语言和文艺才华,阿贝尔还是一位无线电技术高手。
回到莫斯科之后,因其出色的语言能力,他被共产国际要去担任翻译。1925年,他参加了苏联红军,主要从事无线电情报研究工作。由于他在多个方面都拥有卓越才能,是个罕见的综合性人才,于是被情报机关看中了。1927年,他被选中加入了苏克格勃的前身,即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接受严格系统的专业情报训练。之后他改名为约翰·利贝尔,被派往多个国家执行任务。当他回国后,已经是苏军中的一名无线电情报学专家了。
1939年底,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为了掌握德国在战争中的动向,苏联决定派一名间谍打入纳粹内部长期潜伏。阿贝尔受命执行这个战略任务。苏联方面决定让他伪装成一个德国侨民前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那是波罗的海岸边的一座浪漫之都,历来侨民众多。当时那里各国间谍云集,是欧洲情报交易中心。 阿贝尔的新身份是一个德裔汽车修理工,因父母双亡,在苏联孤苦伶仃,于是才迁居里加,与那里的德国同胞在一起,并希望有机会回到德国。 圣诞前夕,当地的一个德国侨民俱乐部来了个新成员,他身材修长,相貌英俊,还很会交际,不久他就和俱乐部里的德国人相处得非常热络了。没有人怀疑过眼前这个操着一口流利德语的人其实是个苏联间谍。 这个俱乐部,是个盖世太保的外围组织,他们通过这个俱乐部收集情报,并对每个新加入的成员进行政治身份甄别。阿贝尔把自己表现成一个狂热的民族极端主义者和忠实的纳粹拥趸,还和年轻的德国工程师亨里希•施瓦茨科普夫成了好友,而亨里希的叔叔是个盖世太保上校。阿贝尔很快引起了盖世太保的注意,他们认为他是个坚定的“爱国者”。 几周以后,阿贝尔和包括亨里希在内的一大批里加德国侨民,获得了苏联当局同意迁居德国的签证。 来到柏林后,阿贝尔在亨里希的叔父维利·施瓦茨科普夫上校担保和介绍下,进入盖世太保一个单位当司机。 1941年 6月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行动,德军进攻苏联,阿贝尔做为一名德军中士,被派往东线作战。 在一次战斗中,阿贝尔所在的部队与苏军作战。苏军被包围了,激战中,苏军集中火力掩护一辆坦克突围。德军认为,这辆坦克一定带有苏军的重要文件并负有突围寻求援助的使命。因此命令德军炮兵集中火力击毁了这辆坦克,还派遣突击小组到坦克上去搜取文件。可是苏军用猛烈的火力拦截德军,冲上去的德军突击队员伤亡惨重却无法接近坦克。见此情景,阿贝尔判断坦克里面一定有重要文件,他担心苏军文件会落入德国人手中,同时为了取得德军谍报局的信任,便自告奋勇要求去把苏军坦克里的文件拿回来。 得到允许后,他冒着密集的火力迂回腾挪了两个小时才钻进坦克。找到文件并销毁后又炸毁了坦克,在撤回时,阿贝尔的腿部中弹受伤。 这次行动,阿贝尔不仅保护了苏联重要文件,使其免落敌手,同时也获得了盖世太保对他的信任,为此他被授予一枚铁十字勋章。从此他在德国情报机构中顺风顺水,一路升到党卫军中校。 1943年秋天,阿贝尔成为希姆莱的副手、海外政治情报处主要负责人、掌握德军情报网络的党卫军上校瓦尔特·舒伦堡的副官,终于有机会接触德国最高机密了。他向莫斯科总部报告了自己的新职务后,他只收到一份简短的回电:“注意 !约翰·利贝尔,现在你才开始你的第二次生命。”
1944年夏,德军陆军参谋长莱勃斯和情报部门共同制定了“旋风计划”。准备秘密派遣一支德军特战分队深入苏联纵深腹地,破坏苏联铁路和重要交通设施,首次行动选在苏联喀尔巴阡山地区,由德军的施瓦茨堡上尉带领30名特种兵执行,阿贝尔掌握该情报后,一边将计划迅速通知了苏联方面,一边派自己人假扮成施瓦茨堡上尉,空投到苏联,和这30名德军汇合,并把他们带入了苏军预设的伏击圈,结果全部人员被擒获,德军精心策划的行动被彻底破坏。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陷入颓势,希姆莱、里宾特洛甫、缪勒等人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希望与西方媾合,英美为了防止战后苏联做大,也有这个意愿,于是德国的各个情报机构都争相行动起来,盼望与西方首先取得联系,在希特勒那里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利益。 阿贝尔把这个情报传回了苏联,斯大林闻讯后非常紧张,下令一定要调查清楚英美与德国的谈判内容。 为了与美国在瑞典的情报头目杜勒斯取得联系,阿贝尔随舒伦堡来到了斯德哥尔摩。此时,党卫军和盖世太保为了阻止对方先于自己与美国接触,展开了激烈的内斗。舒伦堡获悉里宾特洛甫的特使已经与杜勒斯会谈并即将携带重要文件返回柏林时,马上指示阿贝尔与特使同机返回,并在途中干掉特使夺取文件。可是特使处于严密护卫下,阿贝尔始终无法下手。当飞机在柏林降落时,突然射来一阵密集的子弹,特使和他的保镖当场毙命。原来这一切都是舒伦堡的计划,他让阿贝尔与特使同机是为了遮人耳目,撇清他暗杀特使的嫌疑,为此不惜牺牲阿贝尔。这与《暗战》中余则成安排地下党狙杀陆桥山时,自己故意与他在一起类似。阿贝尔立即将所获情报传递给莫斯科,使苏联及时掌握了纳粹与美国谈判的内容和他们内部的矛盾。
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败,纳粹败局已定,于是他们又制定了战后潜伏计划。党卫军挑选了1000多名纳粹间谍,又在集中营里挑出同样数量的犹太人,将纳粹间谍整容成这些犹太人的模样,随后将犯人杀死,放出假扮的纳粹间谍,让他们以新的身份潜伏在欧洲各国,暗中伺机破坏。 这个情报被阿贝尔截获,他将1000多名潜伏特工的资料和整容后的照片全部用微缩相机拍下,通过秘密渠道传回了苏联,德国战败后,这些潜伏的间谍全都被逮捕,无一漏网。 苏联红军的坦克逼近柏林时,阿贝尔神秘地消失了,他回到苏联,接受苏联政府授予的苏联英雄称号。 二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冷战的铁幕却已落下,作为一名间谍,阿贝尔也立即投身于激烈的冷战之中。1946年,阿贝尔受命组建北美情报网。他伪装成美国公民安德烈·卡约蒂斯抵达加拿大,身份是画家和艺术摄影师,两年后,他辗转来到纽约,此时他的名字是埃米尔·戈德富斯。 尽管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美国,但他非常“熟悉”纽约,讲一口地道的美语,没有什么能使人怀疑他不是美国人。凭着过人的才艺和巧妙的交际能力,他很快就交了许多朋友,他在美国的工作也打开了局面,与苏联在美洲的潜伏间谍取得了无线电联系,建立了一个紧密高效的情报网,阿贝尔成了苏联情报机构在北美和南美的主要负责人,代号“马克”。
苏联为了尽快搞出原子弹,亟需美国的核技术,阿贝尔受命启动“志愿者计划”,旨在获得美国的核武器情报。向阿贝尔提供情报的有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美国人,他们出于对苏联的同情和社会主义理想,义务向阿贝尔提供情报,这也是这个行动叫“志愿者计划”的由来。 行动开始后,阿贝尔会经常离开纽约出去旅行,临走前,他总会对朋友们说,他要逃避纽约这个“牢笼”,到大自然里为自己的作品寻找灵感。有时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其实,他是借机去视察各个情报活动点,并从自己手下的特务那里收集对莫斯科有用的情报。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阿贝尔功不可没,被授予红旗勋章。此后,阿贝尔的情报网仍源源不断地向苏联提供情报,然而他卓越的情报生涯却被一个拙劣的助手终结了。 195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詹姆斯·博扎的13岁男孩,在布鲁克林送报纸时收到了一枚5美分硬币,可这枚硬币掉下来滚走了,他追上去,用脚踩住,硬币却裂开了,而且里面装着一卷微型胶卷。
詹姆斯把这枚硬币给他姐姐看了,而他姐姐的未婚夫是一名联邦特工。于是这枚硬币就到了FBI手里,他们把那卷微型胶卷冲出来后,发现上面写着一组五位数字密码。FBI判断在布鲁克林隐藏着一个间谍,但他在疏忽中把这枚特殊硬币花了出去。FBI检测出交卷上的数字是用一种苏联生产的西里尔打字机打出来的,可是密码专家费尽力气也无法破解密码,线索中断了,此案只能搁置。
犯下错误的间谍叫雷诺•海哈南,是苏联给阿贝尔派来的助手,1952年10月22号,他到达纽约后,按约定联系方式,在一个路标上按了一枚红色图钉,一个月后,阿贝尔也用空心硬币送去一封信,欢迎海哈南的到来并给他下达了第一个指示,可是海哈南却没有取出交卷,反而把收到的硬币花掉了。此后几年里,海哈南在工作中错误不断,还用活动经费去酗酒和招妓,阿贝尔不能容忍了,买了一张船票把他打发回苏联。 雷诺•海哈南来自芬兰,他加入克格勃时声称在芬兰当过间谍,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特工,其实他根本没有从事过情报工作,可是克格勃居然被他骗了,将他派到阿贝尔那里。 在回苏联的船上,海哈南知道自己回去后的结局不妙,1957年4月24日,在途径法国时,他叛逃了,他来到美国大使馆,说自己是一名派驻美国的克格勃,有重要情报要提供,可是美国人并不相信他,觉得他看起来像个酒鬼,于是把他交给了FBI,并对他进行酒精检测,结果显示他是一名有自杀倾向的酗酒者,FBI当即要把他赶出去,情急之下,海哈南声称能破译苏联的密码,并从口袋中掏出一枚藏有交卷的空心硬币。FBI特工顿时想到了几年前的空心硬币案,于是拿来那枚硬币中的胶卷让海哈南破译,结果他真的破译出来了,而这枚硬币正是当年被他花掉的那一枚,密码的内容就是给他的第一个指令。海哈南不知道阿贝尔的地址,但他供出的情报已足以让FBI找到阿贝尔,1957年 6月21日,联邦特工闯进了阿贝尔的住处。 当特工出现他面前时,阿贝尔临危不乱,竟然在他们眼皮底下销毁了密码和关键材料,显示出了一个超级间谍出类拔萃的职业素养。 阿贝尔被捕的那天夜里,正好与莫斯科进行了一次无线电联系,密码和无线电报文就在旅馆房间里。 他把密码捏在手里,借着上厕所,在一名特工人员监视下,把密码放水冲掉了。特工们叫他收拾东西,要将他押走时,画板上还有颜料未干的画,阿贝尔装着很遗憾的样子说:“现在全完啦,留着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从一堆纸下面抽出那张写有报文的字条,很自然地去擦颜料。然后就顺势把字条捏成一团扔了,字条上的文字已被颜料覆盖。当特工给阿贝尔戴上手铐,准备将他押上汽车时,他的别针中藏有一块微缩底片,他故意整理领带,一个特工人员注意到了他的动作,就从他手中夺下别针。但是,那个特工没有先仔细检查,就立即把别针打开了,结果那一小块底片掉落了,那个特工并没有察觉,而这正在阿贝尔意料之中。
阿贝尔被捕后,FBI,对他进行了高强度审讯,他们既以罗森堡夫妇的电刑处死相威胁,又以年薪11万美元的合作条件来诱惑。可是阿贝尔不为所动,沉着冷静地与特工们周旋,一会儿谈他的身世,一会儿写回忆录,拖了三个多月却什么关键机密也没有招供。经过这段时间,阿贝尔判断他间谍网中的成员都已经安全撤离了,目的已经达到,他就开始保持缄默,再也不说什么了。 1957年10月14日,阿贝尔间谍案开审,法庭上,阿贝尔保持沉默,他一言不发,也不为自己辩护。经过一个多月审理,他被判处30年监禁。
本来阿贝尔以为他将在监狱里渡过一生了,可是仅仅四年后,一个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他的命运。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击落,飞行员鲍尔斯被俘。他被俘后,没有按上司的命令服用氰化钾自杀,也没能保守机密,而是很快就招供了他所知道的一切,还在法庭上反复道歉,希望获得苏联政府的宽恕。鲍尔斯的表现与阿贝尔绝不出卖苏联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美国在国际上大出洋相,形象严重受损。 U2被击落后,FBI和CIA就是否用阿贝尔交换鲍尔斯展开了激烈争论,FBI仍然寄希望于阿贝尔最终会与美国合作,因此反对交换。CIA则想从飞行员那儿了解苏联人到底用什么秘密武器击落了世界上飞得最高的侦察机,他们想知道当时在空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最终肯尼迪总统经过权衡决定交换,主要原因是美国希望借此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同时他们也明白,阿贝尔的信仰非常坚定,让他背叛苏联,说出机密的希望非常渺茫。但FBI直到最后时刻仍没有放弃,他们问道:“上校,难道你不担心他们会把你送到西伯利亚去?你再考虑考虑,现在还不晚!”阿贝尔笑着说:“为什么?我问心无愧。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1962年2月10日,天气阴沉。连接西柏林和波茨坦的格里尼克铁桥两端各自聚集着一群人,一场美苏之间的间谍交换的大戏正在上演。约定的时间一到,美苏两国的代表分别簇拥着被交换者,从桥的两端走到桥中央的白线中,双方在验明正身后,被交换者分别从原来的队伍走向了另一方。从此这座桥就成了著名的间谍桥,出现多部冷战电影的间谍交换场景中。
回到苏联后,为了表彰阿贝尔几十年来的卓越功勋,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阿贝尔一枚列宁勋章。阿贝尔从秘密战场退下来后,并没有退休,而是积极从事间谍的培训工作,把他自己一生从事谍报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后人。1971年11月15日,阿贝尔因肺癌病逝于莫斯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