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仕勇 项充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外号“八臂哪吒”,在梁山水泊排位第六十四,早先是樊瑞、李衮的同伙,在徐州城外芒砀山占山为王。最早出场于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铃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书中是这样写的: 四个好汉勒马在阵前。望不多时,只见芒砀山上飞下一彪人马来。当先两个好汉。为头那一个,便是徐州沛县人氏,姓项名充,绰号八臂那吒。使一面团牌,背插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右手仗一条标枪,后面打着一面认军旗,上书:“八臂那吒”。步行下山。有八句诗,单题项充: 铁帽深遮顶,铜环半掩腮。傍牌县兽面,飞刃插龙胎。脚到发风火,身先降祸灾。那吒号八臂,此是项充来。 看到这儿,估计很多人会在心中嘀咕:哪吒,在《西游记》是“三头六臂”,怎么到了《水浒传》就变成“八臂”了啊?难道,有意在“六臂”之上再加“两臂”是意味着项充这个人比哪吒还厉害呀?! 的确,同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影响力并不比《水浒传》低,那《西游记》里面哪吒的形象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在书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太子,统领东南西北中内外五营与10万神将天兵。孙悟空造反,李靖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为先锋,父子一同统兵前往花果山讨伐。这时的哪吒,“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孙悟空问他:“你是谁家小哥?闯近吾门,有何事干?”在和孙悟空的恶斗中,哪吒变成三头六臂,持六般兵器: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 那么,哪吒到底是“六臂”还是“八臂”呢? 说起来,这是个很有趣味的话题。 因为,里面涉及到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发展的问题。 关于哪吒,还有一部书对其刻画最全面、形象也最丰满。 那就是许仲琳著作的《封神演义》。 在该书里面,哪吒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年英雄,在母亲肚子里呆了三年才出生,得仙人太乙真人收为徒,得授法术和神兵利器,大闹东海。在龙王水淹陈塘关后,为了不连累父母,他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后来又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托莲花化身,起死回生,法力更加高强。在扶周灭纣过程中,为破诛仙阵,喝下了太乙真人所赠仙酒三杯,肩膀上辟啪乱响,一下子长出六只手来,共是八条臂膊;接着,又长出三个头来——也就是说,哪吒应该是“四头八臂”。为了让这八臂都派上用场,太乙真人赐他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两根火尖枪,九龙神火罩、阴阳剑,共八件神器。伐纣大功完成,哪吒在封神大会中,与父亲李靖、兄长金吒、木吒一同封神成圣。 看到这儿,有人也许以为《水浒传》中关于“八臂哪吒”的说法是根据《封神演义》来的。这种想法当然是错误的。 道理很简单,《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而《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生活年代稍微早一点,为明朝嘉靖年间人。 依照这条线索,不难推断出,这三本书成书的先后顺序是:《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 可见,《水浒传》中的“八臂哪吒”并不是沿袭《封神演义》的说法,也不是刻意要在《西游记》的“六臂哪吒”的基础上增加了两臂,倒是《西游记》的“六臂哪吒”莫名其妙地少了两条臂!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哪吒”是一个舶来异国语,并不是中国本土所产,原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神,最早写作那咤,出现在唐代及此后与毗沙门(梵Vais/ravana,巴Vessavan!a,藏Rnam-thos-kyi-bu)有关的佛经中。梵语名“戏”为nataka。《法华文句记》说:“Naţa,此云力,即是角力戏,亦是设筋力戏也。”以“力”释Naţa,似乎更适合哪吒力大无穷的形象。在唐以前,我国并无任何关于“哪吒”的记载。也就是说,“哪吒”应该是唐代时舶来的。 唐代僧人大广智不空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称哪吒为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的护法神。其它的唐代佛经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哪吒的记载,如《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谓:“尔时哪吒太子,手持戟,以恶眼见四方。”《佛学大辞典》则载:“那吒,毗沙门天王之太子,三面八臂大力鬼王也。” 把哪吒从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演变成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完全是唐朝人的杰作。 李靖是唐初名将,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因战功显赫,死后封为“卫国公”,被百姓供奉为神。藏族称于阗国为李国,古藏文《于阗国授记》说:“于阗王Sa-nu十九岁时建立李国(即于阗),他即位为李国(Li-yul)第一代王时,佛涅盘已二百三十四年。”藏语Sa-nu意为“地乳”,来源于于阗国建国神话,藏族人认为他们的国王是从毗沙门神像的脑门裂出来的。毗沙门又叫北方多闻天王,既是财神,又负责保护北方,为于阗国的保护神。这个人物形象流传进中国后,被百姓将之与李靖的故事杂糅在了一起,从而成为了一个身穿甲胄,持宝伞(又称宝幡)和银鼠的天王。后来,宝伞(宝幡)演变为塔,称托塔天王。 从宋代开始,哪吒的故事开始在中国广为流传。其中杨景贤《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哪吒三太子”;《孤本元明杂剧》收有《猛烈哪吒三变化》;普济《五灯会元》又记:“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到《封神演义》,哪吒终于被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年英雄形象。 不过,一开始,哪吒都是以《佛学大辞典》所载的“三面八臂大力鬼王”形象示人的。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是这样写的:“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 可见,《水浒传》和《封神演义》中关于“八臂哪吒”的说法就缘由于此。 但是,北宋人道原《景德传灯录》又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的说法。元代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也明确这么写:“则见那百眼鬼军前高叫起,咱两个比试高低。那吒神怒从心上起,可早变化了神威,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我见那吒神有气力,显出那变化容仪。” 也就是说,哪吒的形象已经在宋代开始由“三头八臂”悄悄向“三头六臂”转化,到了《西游记》这部神魔大作横空出世——即使后来又有《封神演义》出现,但哪吒的形象最终还是定型为“三头六臂”! “三头六臂”取代“三头八臂”,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数字连用的习惯影响,“三六九”是中国的习惯用语,如三宫六院,三族六亲、三姑六婆、三班六房、三推六问等等。 另外嘛,三个头,每一个头支配两条手臂,也比较合情合理。君不见,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总是一间正房配上东西两间厢房?中国的古代家具中,总是一张方桌配上两把太师椅? 那为什么印度佛教中要给哪吒的三颗头配上八条手臂呢? 原来,印度佛教普遍认为,天神经常要两手合十的,哪吒有八条手臂,其中两条手臂合十,另外六条手臂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可哪吒形象在中国既然已经演化为中国的神祇,那他就用不着对佛行外国礼了。 也就是说,“三头六臂”是中国佛教文化或中国民间文化的造型,“三头八臂”则是印度佛教或印度民间文化的造型。二者在造型上的差异,正反映了两个不同文化系统在认识论上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