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华书店80周年。当下的书店里陈列非常丰富,啥都有的卖,可是你知道解放初期,新华书店里都卖些什么书吗?1954年以前,湖南省新华书店前总经理唐俊荣在地、县两级书店的门市部做过营业员,我们来请他根据记忆所及跟咱们说说。 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时还只有几亿人口,知识分子的比重很小,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识字的不多,有阅读能力的更少,因此一般图书的需求量不大。叧一方面,国家出版事业还刚起步,出版社极少,图书品种单调。再者,新华书店门市规模较小,陈列能力有限,图书流转也慢,那时图书的供求矛盾尚不突出。基层书店常销书大体是: 一、社科类 第一是领袖著作。那时马恩列斯的全集、选集皆未出版,到后期才有部分选集。《毛泽东选集》虽然在1953年前出版了前三卷,但都是预订,基本没有零售。因此,领袖著作能零售的都是单行本,这些单行本首先选进了“干部必读”丛书,这套丛书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决定出版的12种马列主义著作,是全国书店的常备书。此外,领袖著作其他的主要篇目单行本,早期的新华书店、解放社和后来的人民出版社都先后出版过。 第二是通俗政治读物。那是一个改朝换代、改天换地的新时代的开始,通俗政治读物是新华书店常备书中的主流。最著名的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比江西艾寒松的那本早了几年,在解放区就出版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解放社的《整风文献》《社会发展史》,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陈伯达的《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评“中国之命运”》,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之类的启蒙性通俗政治读物。 第三是政策法规。最早的有《婚姻法》《土改法》《工会法》和《惩治反革命条例》及其配套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等,另外还有很多对上述法律的宣讲读本、图解等辅助读物,这些书发行量都很大,某些局部几乎达到人手一册。1953年底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法律图书的出版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活页文选》是传达时政文件的最好载体,是当时重要的出版手段,不需要逐级征订,由上面主动发货,一篇一份,一两分钱,很受欢迎。书店门市专门设置书台摆放《活页文选》。 二、文教类: 第一当然是教材。那时的课程基本上沿用了旧时模式,教材比较单纯,篇幅也小,早期尚未实行信用预订,全部摆在门市零售。学校少学生也少,课本发行量不像现在这样庞大。倒是业余教育已经很普遍了,《农民识字课本》《工人夜校课本》《农村冬学教材》《妇女三字经》《农村日用杂字》之类的业余教材,发行量几乎超过了课本。 第二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参考。以凯洛夫《教育学》为首的一大批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图书最早进入中国。我们自己出的教育理论很少,推广教学方法的书倒有,最红火的要算《速成识字法》,实际上就是推广汉语拼音,这方面的挂图很多。那时还没有“教辅”,只有“教参”。教参是老师备课的工具,只卖给教师,是老师的“饭碗”,对学生绝对保密。语法修辞类的图书是文教书中的主要品种,朱德熙、张志公、黎锦熙、吕叔湘等人的著作是学校师生的必备书,像吕叔湘的《语法修辞讲话》一直再版不停,可说是新中国汉语语法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第三是工具书。那时工具书极少,只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点老版字、词典。《辞海》《词源》,已经很难买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四角号码词典》就是其中的姣姣者,一度统治市场。那时基本上没有知识类词典,不像后来连“文学描写”都有词典。但是一些民间应用类工具书却十分走俏,像《农村应用文》《农村日用大全》是全国农村的常销书。 三、文艺类: 第一是文学。最早进入基层书店文艺书台的是冠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延安时期作品,如《白毛女》《穷人恨》《赤叶河》《血泪仇》《李闯王》《王贵与李香香》《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等。到后期有了大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书。抗美援朝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始陸续出版,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上甘岭》《打击侵略者》等书一上市就走俏。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柔石、胡也频、叶紫、叶灵风等“左联”时期著名作家的文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的作品,新、老出版社都在出版。 苏联和西方的著名长篇小说也开始出版了,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童年》《大学》《在人间》《复活》《怎么办》《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红与黑》《俊友》《包法利夫人》《高老头》等名著,我就是在那时读的。稍后还有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值得一提的是中青版的《牛虻》,连很多从不接触外国文学的青年人都为此书着迷。 文艺理论书不多,主要是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新的人民的文艺》之类的书。后来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林黙涵、何其芳等人那时还没有出版什么理论著作。 上海留下来的少数民营出版社,像“泥土社”“棠棣社”“新文艺社”出版过查良铮的普希金译诗,巴金的小说,郑君里的表演理论以及胡风、阿垅等人的文艺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