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9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9年前的那场阿富汗武装政变到底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428

帖子

16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6: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9年前的今天,1979年12月27日,阿富汗发生武装政变,与此同时,苏联入侵阿富汗,由此拉开长达十年的战争。在《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中,阿富汗裔历史学家塔米姆·安萨利讲述了世人所不了解的阿富汗,还原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现场。

位于亚洲腹地的阿富汗,是一个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国家,被称为“帝国坟场”。过去的200年间,阿富汗先后五次遭遇外来强权干涉,内部改革一次又一次被打断,几乎每次都是相隔40年。曾经意图称霸世界的三大强国英、苏、美,在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不过,他们却都丢盔卸甲,折戟而返。

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三次政变,扶植傀儡政权。但1979年第三次政变后,新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风雨飘摇。阿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洗了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因此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严重威胁。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1979年12月27日,苏联最终采取了实际行动,入侵阿富汗。原本,苏联以为只需七天,因为他们已经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还抓了阿富汗的总统。可是没想到,这一打,就是整整十年。

这场入侵至今影响深远。在历史学家塔米姆·安萨利(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的著作《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中,他驳斥了一直以来的“帝国坟场”论断。安萨利像说书人一样用极为生动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阿富汗的故事,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未曾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入侵者屡战屡败的关键。

在安萨利的眼中,阿富汗的21世纪与12世纪紧密相连,外来的干涉和入侵其实并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今日我们谈到阿富汗,整日都是负面的政治军事新闻,这些掩盖了真实的阿富汗。安萨利娓娓道来,将这个“真实的阿富汗”拆解给我们,告诉我们,阿富汗为何会成为今日之阿富汗?

《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塔米姆·安萨利著,钟鹰翔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书摘整合: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始末

神秘的阿道夫·杜布斯事件

竞争者中,阿明

(Hafizullah Amin)

最有优势。他在党内人脉最广,政敌的把柄他多有掌握,也最有组织头脑,正是他将人民派的成员扩大到军队,从而比旗帜派更深地渗透到军中。而且,他曾为人民民主党领导的革命立下大功。1978年4月27日,几乎党内的所有领袖都遭到了达乌德政府的逮捕。幸好阿明反应迅速,当机立断发动袭击,局势方才得以扭转。若不是阿明指挥若定,人民民主党可能已经覆灭。

诸多优势之外,阿明也面临一重隐患。苏联方面对他这个二号统帅并不信任。苏方属意的领袖另有他人,那就是卡尔迈勒。如果卡尔迈勒无法上位,塔拉基倒也勉强可以接受。早就有人指出,阿明一直在向美国中央情报局输送情报。可能出于这个传言,苏联方面才对阿明如此冷淡。其实,阿富汗本就是国际谍战的角力焦点,身处其中的各位政客,恐怕谁都难逃“间谍”的嫌疑。不过,阿明的个人经历似乎又印证了他的美国间谍身份。60年代中期,他曾在美国留学,还是当地阿富汗学生联合会的主要领导人。阿富汗学生联合会似乎和中情局有些往来。1967年,《壁垒》

(Ramparts)

杂志曾经刊文披露过一桩秘闻,一个名叫“亚洲基金”的半政府组织曾向阿富汗学生联合会提供金钱,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是“亚洲基金”的幕后金主。

曾经的阿富汗总统哈菲佐拉·阿明

传言可能是假的。不过,苏联方面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阿明不希望阿富汗被纳入苏联阵营,成为其名下的附属。他希望阿富汗像南斯拉夫,或至少像阿尔巴尼亚那样,作为强硬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不结盟的国策。如此一来,他才能给自己和国家留出一些自主空间。可是,阿明想得轻松,苏联人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1979年2月14日,喀布尔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事件的缘由,也许就和阿明与苏联人之间的冲突有关。当时,距离政变已经过去9个多月。情人节当天,一伙武装分子劫持了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阿道夫·杜布斯

(Adolph Dubs)

。没错,即便人民民主党已经执掌政权,美国政府也没有选择与之断交。美方仍然希望在阿富汗保留一些影响。阿明的不结盟意愿激起了美国人的这种希望。据称,劫持案的元凶来自一个“左派中的左派”

(chupi-i-chup)

的团体。几名绑匪出此计策,据说是为了迫使政府释放身陷牢狱的自家领导人。不过,如果他们真的怀此目的,为什么要针对美国大使下手呢?要知道,美国政府对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没有任何影响力。想要当局服软,绑架苏联大使似乎更有效,毕竟这是一个充当苏联代理人的政权。

此外,一般的绑匪会将人质藏匿在隐蔽处再提出要求,这几位劫持者却偏偏把美国大使带到了喀布尔酒店!在喀布尔,要数这座酒店规模最大、名声最响,而且,它就位于城市中心,是在阿富汗工作的外交官和外国记者下榻的地方。因此,这里的安保措施十分完善,绑匪一旦入内,插翅也难逃。不管他们冒险的结果如何,总之,这是一个奇怪的决定。

美国大使馆向阿富汗政府提出和绑匪直接接触,因为他们知道怎么通过言语来击垮绑匪,救出人质。不过,人民民主党政府一口回绝了美国人的要求——这是克格勃专家的建议。阿方声明,解救人质一事应由阿方全权负责。他们确实快速组织人马展开了营救。一个突击小队冲进了绑匪所在的房间,一通扫射之后,房间里包括人质在内的所有人都被打死。短短的几分钟,问题都解决了。

不出所料,美国大使馆关闭,美国断绝了与阿富汗的外交关系,阿明的自主梦想走到了尽头。阿富汗别无选择,只能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和保护。神秘的阿道夫·杜布斯事件,使阿富汗进一步接近成为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对阿明的暗杀行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阿富汗境内再次发生绑架事件。一群叛军在赫拉特绑架并杀害了9名苏联专家。事后不久,几架军机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的首都尚别起飞,炸了赫拉特。城市的三分之一被夷为平地,死难者人数更是多得叫人心惊。

努里斯坦一带的农村地区不断爆发新的叛乱,阿明和塔拉基只得一次又一次地“请求”苏联增加各种军事援助。很快,军事顾问已经不能满足阿富汗当局的要求。于是,整编整队的苏联陆军与空降师开始介入阿富汗政局。

便苏联方面出手相助,人民民主党仍在节节败退。苏联政府觉得,一切乱象都与阿明息息相关。在苏联看来,阿明有三大罪,完全不可饶恕:第一,此人性情暴虐。由于他施政不当,才煽动了阿富汗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仇恨情绪。第二,此人毫无指挥才能。他煽动叛乱,却又无力平息。其三,不服从命令。总之,苏联人已经认定,塔拉基固然愚钝,却也好过刚愎自用的阿明。1979年夏末,塔拉基受邀前往古巴,参加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会议。返程途中塔拉基被告知请他前往莫斯科会晤。在克里姆林宫,塔拉基接到暗杀阿明的指示——在阿明靠近飞机时,伺机将其打死。暗杀之事非同小可,苏联方面也足够谨慎。克里姆林宫的会晤,只有塔拉基一人获准参加。不料,塔拉基身边的随扈当中,早有阿明埋下的暗桩,他们在塔拉基的西装口袋中装了窃听器,苏联人的一切密谋都在阿明的掌握当中。

苏联入侵阿富汗

离开莫斯科之前,塔拉基已经通知他在喀布尔的四个亲信做好备,命令他们在机场杀死阿明。然而,当塔拉基的飞机飞至首都上空,飞机却并没有立即着陆,而是盘旋空中、绕来绕去。塔拉基的四名手下按时来到机场,环顾四周,却不见机场工作人员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阿明的枪手。显然,这里就是一处陷阱,四名杀手倒成了腊物。就在塔拉基的座驾开始缓缓降落时,阿明现身了。他走下自己那台白色大众汽车,对四名杀手笑脸相迎。然后,他又迎向塔拉基。整个过程,阿明不卑不亢,神色难掩轻慢。两人握手时,阿明向那四个人点点头,并对塔拉基说:“您还是让他们先走吧!”

一场暗杀阴谋被挫败了。接下来,塔拉基和他那四名杀手又应怎么办呢?五个人秘密碰了头,都显得很是心焦。他们必须赶快除掉阿明,否则,苏联人那边可不好交代。思来想去,塔拉基决定宴请阿明共进午餐。他们计划提前在王宫的马桶上绑一枚定时炸弹。一旦阿明进入洗手间,便锁上门,启动炸弹。随着“嘭”的一声,心头大患就解除了。

厕所炸弹这样的圈套,显然难不倒狡猾的阿明。他提前两个小时来到宴会现场,这时,塔拉基的四个亲信还在手忙脚乱地准备炸弹。伟大的导师和两个卫兵站在楼梯上,看到自己那位忠诚的学生走上楼梯时,当机立断,命令身边的卫兵开火。突袭迅速夺去了阿明随从的性命。不过,阿明从台阶上滚下来,他拔出手枪,奋力还击。就这样,阿明且战且退,朝着自己的座驾逃去。

阿明得救了,他又搬来部队回到王宫。那天之后,塔拉基再也没在公开场合露面。据政府报纸报道,他病了。三周之后,官方发布了一则只有四行字的短讯:伟大导师塔拉基辞去党内外一切职务,死于自然原因,从今以后,他的职务将由他忠诚的学生阿明承担。

入侵阿富汗是否可行?

苏联一向担心阿明会出尔反尔,这种担心随着一场政变而成了现实。手握大权的阿明立即决定和苏联划清界限。他派出代表前往几个重要的不结盟运动成员国进行访问。阿明此举,显然是想拓展外交空间。同时,他也在加紧平定叛乱,采取了刑侦、镇压、折磨乃至空袭等手段。阿明觉得,唯有如此,他才能摆脱对苏联的军事依赖。不过,尽管他费尽心力,武装叛乱的形势却日益严峻。

苏联方面觉得,如果放任阿明继续执政,阿富汗的局势迟早会变得无法收拾。一旦人民民主党倒台,美国人可能会展开报复。1978年,美国已经失去了伊朗国王这个重要盟友,阿富汗也许会成为伊朗的替补。如上种种可能,叫苏联人再也无法袖手旁观。苏联的不少高层都觉得,应将阿富汗置于直接控制之下,就像苏联曾在1956年军事介入匈牙利局势,1968年对付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干预那样。

当年10月,一个苏方代表团来到阿富汗进行访问。代表团由60多名高级军官和一名俄罗斯高级将领组成。他们此行怀着一个不便透露的目的——侦察阿富汗地形。据此,苏方可以作出判断,入侵阿富汗到底可不可行。侦察一圈之后,总参谋部还是难下决定。们觉得,当下似乎并非出兵的最好时机。当时的苏联仍在勃列日涅夫的铁腕掌控下,腕力虽还强劲,手臂却不住地在颤抖,指挥这只手臂的大脑更是有些不听使唤、稀里糊涂。总之,勃列日涅夫已然年老体弱。到明年,他就将一病不起。在那之后的两年,苏联将由一个有名无实的领导人掌舵,幕后那些穿着黑大衣、戴着紫貂帽的官僚们则在为最高权力展开激烈斗争。但即便阿富汗幅员狭小、经济贫弱,在这种情况下入侵恐怕也不是时候。

以20世纪80年代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土地与尘埃》(2004)。

根据苏联总参谋部编写的一份文件显示,入侵阿富汗的决定直到入侵开始前的13天才最后作出。此时,零星的苏军部队才慢慢开拔前往塔吉克斯坦。一支8万多人的预备役部队就此集结起来,他们被称为“第四十军”,也就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力。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他们的家乡与阿富汗接壤。如此安排,还暗含苏方高层的一番苦心。如果苏军与阿富汗人语言相通、容貌相似,那么他们一定心心相通,阿富汗的百姓应该不至于对这些不速之客特别反感吧?可是,参谋总部的将军们这次却打错了算盘。阿富汗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又以普什图人人数最多,无论文化还是语言,普什图人甚至都不是阿富汗北部突厥人的近亲。

第四十军的指挥官名叫伊万·帕夫洛夫斯基。11年前,他曾挥师进入捷克斯洛伐克,武装终止了“布拉格之春”。苏联高层对帕夫洛夫斯基寄予很高的期望,既然他在捷克斯洛伐克能取得成功,那么阿富汗应该也不在话下。两个国家似乎差不多,东欧的战略经验自然适用于阿富汗:采取雷霆手段,镇压所有敌人和潜在的异己,让坦克部队在街上巡逻几个星期,待一切恢复平静,再扶植一个亲苏政府重建秩序。苏联人的计划就是如此简单而想当然。

1979年12月下旬,第四十军在边境集结。圣诞节的前一天,一支空降兵部队在喀布尔附近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着陆,军队悄无声息地进入城市,在街上呈扇形排列,城中的军事要塞与政府机关都被占领。与此同时,第四十军的工程兵先遣队正在阿姆河上搭设浮桥。跨过这条宽阔的水带,就是阿富汗的北疆。12月27日,桥梁终于完工,苏军的大部队正式踏上了阿富汗的领土。当时,那支部队的士兵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的任务。此前他们曾经接到通知,边境地区有一股“匪徒”已经破坏了和平。因此,他们以为此行的目的地就在边境地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部队很快接到最新命令,要他们沿着高速公路开赴喀布尔!他们脚下的这条通衢大道,正是20年苏联赠予阿富汗的礼物。

阿明之死

12月28日,喀布尔被苏军完全占领。打头阵的空降部队第一时间就将总统府置于控制之下。苏联人的突然袭击对阿明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不过他也不知如何应对。喀布尔城外的广大农村居民对他和他的政党恨之入骨,因此他无法向他们寻求帮助。他也不能指望城市居民支持他,因为这些人无不惧他三分,鄙视他所在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党内,有一半的干部属于旗帜派,和阿明所在的人民派不共戴天,旗帜派上下隐忍已久,一直试图反击。既然如此,阿明只能依靠人民派的战友。可是,他们都很清楚,阿明就是杀害塔拉基的凶手。虽然不少人都觉得塔拉基酸腐无能、难堪大任,但曾经的伟大导师到底也有一帮忠实的拥趸。即便是身边的亲信随从,阿明也无法完全信任,他只能把自己这条命托付给苏联人指的“保镖”。

这些“保镖”来自苏联的反恐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

(Spetsnaz)

,他们受过专业严格的训练,是个闻之令人胆战心惊的组织。和苏军一样,来到阿富汗的阿尔法小组也身负使命。当其他部队走街串巷的时候,特种兵也开始了忙碌。就这样,苏军的大部队开进喀布尔时,阿明已经死了。

儿童视角下的阿富汗电影《佛在耻辱中倒塌》(2007)。

事后,苏联方面对阿明的死因进行了调查。相关的报告汗牛充栋,但其死因却仍不清楚。有些报告认为,阿明是死于枪杀;也有调查者指出,阿明似乎有遭遇室息的痕迹。不过大家一致认为,阿明咽气之前,似乎已经身中剧毒。按照苏联人的说辞,阿明是死于阿富汗野心家的谋杀。苏联不得不这么说,以证明他们是被邀请才进入阿富汗的。不管阿明是怎样的人,不管他是怎么得到权力的,当苏联人到来的时候,他是阿富汗的国家元首,是唯一能向苏联发出邀请的人。苏联人第一次通过邀请进入阿富汗,就是为了杀害东道主的事实,自然不能公之于众。

经过苏方安排,旗帜派的领袖卡尔迈勒成了阿富汗的新总统。苏军入侵之前,卡尔迈勒一直避居在苏联。他选择出走他国,也是由于党内的派系斗争太过激烈。苏联人的一种说法是,正是卡尔迈勒提出请求,他们才会来到阿富汗。简而言之,他们是被一个不在阿富汗(直到苏联把他带进来)的人“邀请”到阿富汗的。他们总得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苏联与“圣战者”的对峙

卡尔迈勒上台之后,人民民主党政权也准备重整旗鼓。肃清乡村地区的反叛势力,成了政府的首要任务。这些穆斯林反政府组织通常被称为“穆贾希丁”

(mujahideen)

,即“进行圣战的人”,或“圣战者”。苏联入侵之前,“穆贾希丁”仍以常规部队的形式运作,并未转人游击斗争。他们与政府军进行激烈的枪战,势均力敌,政府军的装备虽然精良,但并没有好出太多。

苏联人的到来,让这场对峙彻底失衡。装备方面,苏军的优势实在过于明显。他们出动的坦克、战机和大炮,很快就把“圣战”武装通入了绝境。不到几个星期,“圣战”武装似乎就无力反击了。当然,比起当年的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圣战”武装的抵抗还要持久一些。城市里,秘密警察加紧活动,任何涉嫌反政府的人都遭到了逮捕。哪怕只是收听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也会被带到喀布尔的普里恰希监狱。每天晚上,都有大批嫌疑犯遭到秘密处决。

以塔利班统治时期为背景的电影《奥萨玛》(2003)。

2月22日的一起事件,实实在在地震撼了苏联人。当天,喀布尔的居民在院子里、屋顶上高喊“真主伟大”。喀布尔的每个角落都在发出这样的呼喊,苏联人根本无力阻止。况且,当时正值夜晚,城市没有配备探照灯,由于苏联占领军和当地居民共处,轰炸与炮击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苏联人试图通过发射火箭弹来掩盖鼎沸的人声,但人们的声音更大了,反而淹没了火箭弹的声音,就连邻近的村庄也听到了城里的动静。于是,村民也加入其中。一整晚,喀布尔及其近郊,“真主伟大”的呼喊声始终未绝。当然,如上的行为并不足以证明参与者的宗教热情。他们选择如此表态,只是因为这句话实在通俗易懂、人尽皆知。唯有高喊“真主伟大”,他们才能向占领者表明一种态度:我们是阿富汗人,我们反对你和你的傀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苏联占领军面临的麻烦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真主伟大”的呼喊声余音未了,喀布尔各大学校的学生又涌上街头举行抗议。前来平息事态的警察和一群女性示威者正面相遇。女性示威者对他们又是嘲笑,又是唾骂,直指这帮警察不是男人。她们甚至摘下头巾,套在警察的头上。一些警察并未粗暴对待她们,反而倒戈相向,成了各位女性的支持者。不久,中学生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后来,示威人群中甚至出现了不少孩子摇旗呐喊的身影。面对他们,警察自然不好随意使用暴力。但是,当局豢养了好些流氓走狗,即便游行群众只是妇女和儿童,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一位名叫娜希德的女学生,便成了屠刀下的牺牲品。在一次游行活动中,娜希德走在人群的最前方。身边的同学纷纷中枪倒下,她仍毫不畏惧。那一刻,娜希德甚至单膝跪地,把遇害同伴抱在怀中。最终,一枚子弹夺去了娜希德的生命。她成了大家心目中抵抗运动的象征。

苏阿战争的恶果

最后,苏联的军事决策者做出了决定命运的决定——剥夺“圣战者”的后勤优势,切断“圣战者”与人民的联系,把人民赶出农村,这在他们看来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此,这场可怕的战争进入了最为恐怖的阶段,一个永远不应从耻辱的历史中消失的阶段。

苏联人采取各种手段,人为地减少农村人口,他们对乡村地区进行密集轰炸,让战斗机在田地上空飞来飞去,散布地雷,使大部分土地以耕种,甚至无法耕种。他们在空中扫射牲畜,把它们击成碎片,他们觉得,如此一来,“圣战”武装便拿不到任何补给了。这也顺便迫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苏联可以用装甲车和大炮控制他们。当然,如果这些乡下人逃往他国成为难民,苏联人也算达到了目的。1985年的战事尤为血腥。到当年底,已经造成约100万阿富汗人丧生,另有600万阿富汗人背井离乡成为难民,他们大多逃到了伊朗或者巴基斯坦。

大多数的阿富汗家庭并未举家出逃,敌人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义愤,他们决心抗争到底,直至流干最后一滴血。有战斗力的适龄男性会把家人护送到国外的难民营,然后折回家乡继续战斗。无数个阿富汗家庭就此离散,整个国家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抗苏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数以百万计的阿富汗男性奔赴战场。他们告别亲人,脱离了原来的乡村环境。身边不再有父母妻儿,同伴都是年纪相仿的大老爷们。战争异常血腥,耳濡目染之下,阿富汗整整一代男性的心理渐渐变异,阿富汗的民族性格也开始发生扭曲。在笔者看来,那场战争的一大恶果正在于此。

以苏阿战争时期阿富汗被埋下的地雷为背景的电影《卡贾基》(2014)。

遍布全国的地雷也在戕害阿富汗人的身体。苏联人挖空心思,设计了一种新型武器。它看上去像玩具,内里却暗藏玄机。其中的炸药虽不会致死,却足以带来终身残疾。苏联人放出这种东西,主要是想吸引孩子的注意。他们如此苦心孤诣,不过是为了拖住阿富汗全民抗战的步伐。毕竟,孩子一旦死去,大人会将其就地掩埋,然后继续前进。但是,一般家庭都不忍抛弃残疾的孩子,由于行动不便,他们的脚步会被拖住。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难民营,精疲力竭的一家之主没准会选择留在他乡,而不是回国抗战。从纯科学的角度考虑,这些类似玩具的地雷是解决军事问题的聪明办法。

如今的阿富汗境内,还留有不少地雷。种下地雷的人,大多是生活在苏联某个破败地区的中年男子,而发明这一“科学”方案的人,大部分已自然死亡,不在人世了。

(本文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授权整合自《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书摘部分主要内容来自第三部分。)

作者

:塔米姆·安萨利;整合:风小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7 06:38 , Processed in 0.7107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