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如何过得更美好、更充实?这里有十本书,涵盖了美食、美术、小说、哲学,有理论也有实践指导。 1《子弹笔记》,赖特·卡罗尔 作者在书的开头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一句话:“让我们不要拖延。让我们每天清点生活。每天都做为生活最后润色的人,永远不会缺少时间。” 清点生活的方法是做笔记,“停下来写下生命中的重要细节,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打理生活的办法,还能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关心的事情。” 作者独创了如今红遍欧美的超级笔记术——子弹笔记,号称能让人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换来更大的成就,帮助识别剔除无意义的事,从而专注于有意义的事。“子弹笔记结合生产力、注意力以及意向性搭建一个灵活、宽容而且实用的框架。”第一步是学会决策,“你要做的决策越多,你就越难以把决策做好。若不加以控制,决策疲劳会导致决策规避。我们试图转移注意力来减压、减噪,于是我们开始暴饮暴食、出门旅行、疯狂追剧。” 2 《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时间杂学》,久我胜利 一部关于时间的微型百科全书,解答了许多关于时间的困惑:为什么上了年纪之后,会觉得时间越过越快?“留存的记忆越多,越会觉得这一年过得慢。留存的记忆越少,越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快。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的体验和发现逐渐减少,甚至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时间变得稀疏起来。” 一般来说,多数人都会觉得上午的时间是过得最快的。到了下午,代谢旺盛活跃,我们觉得时间的流逝似乎变慢了。 为什么泡面要等3分钟?“只需等待1分钟的方便面很容易吸水膨胀,不一会儿面条就会因为吸收过多水分而失去弹性,口感变差。多等两分钟,人们在等待时间超过一个限度之后,就会对产品有更高的期待。” 3 《奥黛丽·赫本在家里》,卢卡·多蒂 这是影星赫本的“厨房餐桌传记”。奥黛丽·赫本早早息影,做家庭主妇,给家人做菜,她说:“如果人们认为家庭主妇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可就太不幸了。你绝不会买一套公寓,刚装修完就走开。那里有你选的花、你播放的音乐、你等待的微笑。我想要家里是快快乐乐的,是这混乱世界中的一方乐土。我不想让我的丈夫和孩子回到家就看到一个匆匆忙忙的女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够匆忙的了,不是吗?” 她记录了好多种菜的做法:土耳其风味鲈鱼、意大利笔管面、威尼斯风味牛肝……还有一道瑞士风味的中国火锅:“每到年关临近的时候,许多瑞士家庭都会准备做好中式火锅所需的各类炊具,做好大快朵颐的准备,静候来访的亲戚们。在漫长冬夜里享用中国火锅再好不过了。” 4 《写给孩子们的图画史》大卫·霍克尼 / 马丁·盖福德 大卫•霍克尼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去年他的一幅画拍出了九千多万美元的高价。在这本书中,他娓娓讲述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朦胧诗意,扬•凡•爱克《阿尔诺菲尼夫妇像》的精细宛然,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秀丽典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苍茫雄秀,让读者一览图画史上的七十幅经典名作。 他解释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把阴影画得很朦胧柔美,人物脸部的打光精彩绝妙,前所未见。她鼻子下方的阴影和那抹微笑,还有达芬奇是如何表现皮肤的明暗变化。” 5 《秩序:不法之徒为何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彼得·李森 本书揭示了“恶棍”组织中隐藏的有意思的经济学知识。暴徒、劫掠者、海盗、黑手党,这些臭名昭著的不法之徒看似张牙舞爪,实则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他们固然可以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但同时又非常理性:秩序井然,赏罚分明,民主管理,力避冲突。 作者细致描绘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史实,用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深入剖析了边缘群体的组织形式,解释了为什么在人们认为自治机制最不可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却出现了自治机制,揭示了自治机制为什么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6 《法式诱惑》,伊莱恩•西奥利诺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伊莱恩•西奥利诺深入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探究法式诱惑的真相,她说:“诱惑在法国无所不在:在外交官谈论缜密的政策提案场合,四目交接时眼神中荡漾着令人悸动的亲密感,那是诱惑;与年长邻居在早晨偶然相遇时,他展现出风度翩翩的礼貌,那是诱惑;女性友人参加晚宴时如花蝴蝶般浑身散发蜜糖般的娇嗔媚力,那是诱惑;记者同侪趣味横生、似乎能永无止境进行下去的随意漫谈中,也满载着诱惑。”诱惑成了法国的生活哲学,甚至非官方的意识形态。诱惑是为了吸引、影响或说服。 7 《企鹅经典:小黑书》 2015年,企鹅图书出版了一套小黑书(Little Black Classics),这套书采用全黑白“三段式”封面设计,拥有柔软的平装封面、趁手易携的开本设计。一面翻开是中文版,另一面倒转过来翻开是英文版。 小黑书所选的短作品,都是名家的“非典型”代表作,有助于国内读者了解作家的更多侧面,比如收入的不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而是《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吗?》,还有福楼拜的短篇小说《一颗简单的心》。除汝龙译契诃夫、草婴译托尔斯泰、冯至译里尔克等经典译本之外,还有马爱农、文洁若、余西等著名译者的新译版本。 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共有243段,在这套书里被节录为《樱花树下的清酒》,周作人说此书大体仿清少纳言之《枕草子》,文章优雅,思想高深,“没品位的事有:坐席四周常用之物多;砚上笔多;佛堂内佛像多;庭院草木石多;家中子孙多;与人见面话多;祈愿文中自述的善行多。” 8 《我是个怪圈》侯世达 侯世达1979年出版了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在这本书中,侯世达已经提出了意识作为一种怪圈的理论。“怪圈”被理解为任何一种复杂的层级系统(语言、闭路电视、某些音乐形式)能够“回到”自身,指涉自身,观察自身的能力。 《我是个怪圈》可以说是对 GEB的全新阐释与扩写,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9 《我的信念》罗素 伯特兰·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也是写散文的高手,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在本书第二篇《美好人生》中说:“美好人生是启之以爱、导之以知的人生。有爱而无知,或有知而无爱,都不可造就美好人生。中世纪时,乡间瘟疫横行,教士劝民众聚在教堂,祈祷救赎降临,结果传染病情在祈愿者的拥挤人群中迅速蔓延。这便是有爱而无知的案例。” 虽则爱与知两者皆不可少,爱却更为根本,因为“爱会引领聪明的人为造福所爱之人而求知。” 10《日本文化关键词》 藤田正胜 京都大学教授藤田正胜梳理出日本文化的五个关键词:新、恶、无常、花、风雅,并提炼出这些各个时代的日本美学思想背后潜藏着的深层意识——“无常”的观念。以松尾芭蕉为例,他是江户时期著名诗人,追求的美是人与自然共同共生,从自然寻找人的生活方式的风雅的美。在他的俳句中,有两种“寂”的心境,一种是闲寂,一种是枯寂。他从别的很多人那继承了一些美的思想,他想从古朴的美、闲寂的美中创造美的延伸意义。 本书是“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中的一种,已出版的还有:《格差社会》、《京都》、《日本的诞生》、《日本的汉字》、《日本的神话》、《日本文化关键词》。 岩波新书在日本又被称为“修养新书”,以培养现代人的文化修养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的普及与更新。学者们执笔著述,将研究成果凝聚成一本本“新书”,构架起学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