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段之后值得深思
作者孟繁雄 今天,一年一度的定段赛落幕,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脱颖而出的30名(男子20,女子10)新初段们,脸上那灿烂的笑容着实令人羡慕。朋友圈里面,对于那种冲段成功少年的报道比比皆是,而且套路如出一辙:XXX如何通过机缘巧合学棋,一开始屡受挫折,而后偶然的机会,家长发现了学棋中的天赋,通过XX老师的培养,进步神速,而后进入XX道场深造,才发现自己的修为尚欠火候,通过几年的凤凰涅槃,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职业证书。 在这里,我不否认学棋少年和家长们的付出,也不否认这些少年们卓越的天赋,我只是想问一句:定段之后,何去何从? 不知各位棋迷们是否知道,在定段赛如火如荼的进行时,一年一度的升段赛,其实也在“默默”的举办。我之所以用默默一词,是因为,和铺天盖地的定段赛报道相比,这升段赛的报道实在是少的可怜,要不是弈客写了一则关于升段赛的报道,至少我这个半圈内人,是不知道升段赛在吴江同里举办的。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定段赛的虽然有一些佼佼者实力不输职业,但总体而言,和升段赛的棋手相比,还是要稍差。从级别来看,参加升段赛的棋手大部分是一级运动员,外加个别运动健将,而定段赛的参赛者基本介于一、二级之间,也就是说,水平高、级别高的比赛反而关注度要远远小于级别低的比赛。 本次升段赛,一共有140多人参赛,约占了现役职业棋手(不活跃棋手除外)的一半左右。不过参赛的绝大部分有两个特点:一是段位在一至五段之间,二是名气都不是很大。这其中的缘由对于外人来说可能比较复杂,但我还是能够比较清晰的理顺其中的利害关系。首先,升段赛的赛制,或者说升段的门槛是这样的,同段位之间胜者90分,负者30分,每相差一段,段位高的获胜便少5分。而段位越高,阶段内需要的平均分也越高。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职业八段参赛,他面对的大部分对手只有六、七段时,那他升九段所需要的胜率将远远高于对手都是八段时。也就是说,当同级别对手变少时,升段的难度大大增加。 于是,自从十几年前开始,八段参赛者的逐渐减少,然后是七段,然后是六段,到了现在,参赛的六段棋手已是凤毛麟角。其次,中国棋院的段位改革制度影响也很大。最早棋手们只能通过升段赛升段,后来李世石坚决不打升段赛,顶着职业三段身份猛拿世界冠军,让韩国棋院破例直升其为九段,这一点也触动了中国段位制度的改革。世界冠军直升九段,亚军七段,二次亚军九段等等,也反映出,段位制度正在与时俱进的变革中。今年,更是出台了所有计算等级分的职业棋战,均纳入段位赛的积分,也就是说,任何一盘职业棋战,除了计算等级分之外,还计算升段积分。如此,那些有名气的棋手平时战绩好一点,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升段的标准从而顺利升段。 这种段位制度,较以往相比更加与时俱进,也更能客观的将段位和棋手的真实实力之间拉近,无可厚非。但是,它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弊端,那就是赛会制的升段赛完全成为了鸡肋。那有些人要问,既然是鸡肋比赛,为何还有140多人下呢?这就涉及了下一个问题,因为这140多人的大部分人,平时无棋可下!也许这半个月的12盘对局,是他们一年对局数量的绝大部分。 除了升段赛外,绝大部分比赛是淘汰赛制,最后争夺的往往都集中在“那一小撮”顶尖职业棋手上面,大部分职业棋手难以摆脱“观众”的身份。于是,中国的职业棋手无形之中被逐渐的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参加除升段赛外各大职业比赛的棋手,另一类是只能参加定段赛及其他少数比赛的职业棋手,在此,我冒昧的给他们做一个定义,也许不太合适,暂且叫前者为光鲜职业棋手,后者为隐身职业棋手。 那么中国有多少光鲜职业棋手呢?我认为基本限于围甲、围乙级别,且在各大棋战能够经常打进32强的各职业棋手。这类棋手应当不超过100人,而剩下的只能算隐身职业棋手了。这些棋手中,有些转型较快,要么上了大学,要么创业或转行其他工作,要么去世界各地普及围棋教育,但大部分隐身职业棋手,最终还是走上了围棋老师的岗位。 昨天看了天元宝宝对上海某新初段的采访,按理说,打上职业初段应该令人振奋啊,但这位初段在采访中却直言不讳的说,打上职业并不开心,因为没办法继续参加业余比赛了。我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玩笑的成分,但事实确是,很多冲段少年自认为没有成为光鲜职业棋手的希望,宁可放弃隐身职业棋手的身份,而专心在业余比赛中争金夺银。有些棋手即使参加了定段赛,也就是敷衍了事,甚至觉得打上了职业反而拖了后腿,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 回到前面的话题,为什么会出现级别低的比赛反而关注度高呢?也许是因为二个字:门槛!那些入段的职业棋手,大家认为你过了槛了,也就没必要过多的关注,而恰恰是那些将过不过的冲段少年们,大家非常关注你能否跨过那道槛!这就好比大家都很关注一个人的高考成绩,而忽略了你大学后的生活。其实,我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我想,无论如何,定段绝不是你围棋人生的终点,定段之后如何继续你的人生,才更应该得到关注。 前文已经提到,目前光鲜职业棋手中国不超过100人,平均下来,每年能够成为光鲜职业棋手的,也就是4-5人,占比20%左右,80%的定段少年,最终还是要沦为隐身职业棋手。我看了一下今年定段棋手的年龄,基本都在15岁以上,而我随便举几个耳熟能详的光鲜职业棋手定段年龄,柯洁11岁(97,08),古力12岁(83,95),常昊10岁(76,86),陈耀烨11岁(89,00)。虽然不能说定段年龄和未来成就划上必然的等号,但无论如何,今年定段的少年们,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过了18岁还看不到太好的发展,也许找一个大学,努力的汲取文化知识,尽快转型方为上策,因为留给你们的生存之路实在狭窄,定段的辉煌很快将成为过去时。 前段时间,我记得杨志存老师写了一片关于冲段少年实力下降的文章,后来引发一系列的论战,有朋友和我说,你怎么不写几句?在这里,我想说,道场冲段少年实力提升也罢,下降也罢,就算争出来一个所以然,意义何在?难道实力提升了,定段之后就一定能够成为光鲜职业棋手? 我觉得解决隐身职业棋手的出路问题,才是中国围棋应该考虑的方向。有的人说,可以教棋啊!这一点,我可以明确的说,作为半个过来人,我能够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苦衷,教棋绝对是无奈之举,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佼佼者,谁愿意在辉煌期就脱下那引以为荣的战袍?教棋只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如果有棋可下,我相信大部分隐身职业棋手愿意在战场奋战。可喜的是,目前很多赛事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隐身职业棋手的苦衷,允许他们参赛。比如上海的上超联赛及各类市级比赛乃至扬州棋协杯都是始终对职业棋手开放的,近两年安徽淮南棋协杯也允许职业棋手参赛。除了上述的地区联赛,去年的方太杯可以说是打响了全国业余赛事对职业棋手开放的信号。 对于业余赛事对职业棋手开放的话题,各方争论不休,很多业余棋手认为触犯了自身利益而坚决抵制。我倒是觉得,按照等级分划分,开放部分职业棋手参赛对业余赛事反而是一件好事。一来,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导致悬念更大,应该是赞助商喜闻乐见的局面。二来,也给那些隐身职业棋手一定的出路,至少不能因为定段成功,反而堵死了他们的发展前途。 可能我上面的话给很多定段成功的家长泼了一盆冷水,但我真的不想看到一个个在“纹枰高考”金榜题名的少年们,最后落得无棋可下的窘境,至少,在歌舞升平中提前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许将来更能从容的应对。如此,我将荣幸至极! 小编寄语:读了孟兄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鲁迅于百年前提出的问题:娜拉出走后怎么办? (娜拉是丹麦著名文学大师易卜生的传世之作《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 当年鲁迅告诉人民:娜拉出走之后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堕落、二是回来。但我不希望一百年过去了,国人还是那么悲观,希望大家给职业棋手多想想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