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扎营支帐,割草喂马,挖掘水井。埋锅造饭一般是在天明以及日未落时(古人多一天吃两餐)。 在不具备做饭条件的地方,就要用干粮来充饥了。如永乐八年明成祖率军北征蒙古,“各军沿途炒面……每军关与小麦三斗”。编纂于明代的《养生类要》一书中记录的“炒面方歌”配方是“二两白盐四两姜,五斤炒面二茴香”,如果要追求更香的味道,还可以“半斤杏仁和面炒”。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一支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会不攻自破。电视剧中常有士兵运粮的镜头,却几乎看不到运菜和水果的画面。难道说古人打仗只吃粮食吗?
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吃单调的五谷杂粮。首先粮食的保质期相对于蔬菜水果类更长,且管饱,一次运输量大,便于运输,而蔬菜或者肉类的容易坏。古时交通不便,打一次仗光赶路都得几十天,五谷杂粮(小米,小麦,大米等)是最好的选择。
古时行军做饭大多都是煮粥(军粮大饼到唐宋之后才有),附近如果有野菜的话,可以加一点,没有的话就只能就着带来的酱或者是腌菜吃主食了。不过粥都是很稠的,稀粥根本填不饱肚子。肉和新鲜蔬菜的话基本上是没有的。如果说军营附近有城镇的话,可以去买点,但这都是极少极少的情况。
但这都是好的情况。如果说遇到粮草不足的情况时,就更加艰难了。先是吃野菜、树根。然后是吃附近的动物,如老鼠、战马、鱼、鸟等。只要是能吃的,为了活着都会吃掉
最残酷的要数吃人了。先是吃敌人。公元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长,杀敌数万人,后将敌人尸首做成肉脯,随身携带行军。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自己人也是可以吃的。张巡守卫睢阳之役时,被安禄山围攻数月,城内没有粮食,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和老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