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代大师远去:探秘金庸小说中的大理古国

[复制链接]

521

主题

2139

帖子

669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10:4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庸


  先生曾在其武侠小说中描绘了大理段氏家族的恩恩怨怨,段氏家族真的是大理国的皇族吗?真实的大理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本篇文章将与大家一起聊一个这个话题。
一、大理国的神秘由来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l09年)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崔唐、不韦等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理城门


唐朝兴盛时,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六诏中蒙舍诏居南,故称南诏。公元738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
南诏从第一世王细奴逻到末代王舜化贞共经历13个君主的统治,于公元897年被权臣郑买嗣所灭。段氏在云南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正是在南诏统治时期。在传说中,段氏家族的在云南的第一位英雄名叫段赤城。他曾杀死巨蟒,被当地白族崇拜为“本主”,也就是地方保护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真实性不可考证。
在历史上,段家为南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宣宗时,安南经略使贪暴,对那里的少数民族“棠魔蛮”族进行残酷剥削,一斗盐就要换他们的一头牛。少数民族不堪压迫,与南诏大将段迁攻陷安南都护府,取得了今红河州南部及文山州的地盘。可以说,段家为南诏创下了丰功伟绩。此后,段氏家族一直都在南诏政权中担任重要官职。
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籍。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
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859年,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十三世王舜化贞,灭亡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 927年,东节度使杨子贞杀了大长和国第三世王郑隆各,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大兴国”。10个月后,杨子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
他们彼此混战,实行苛政重赋,百姓纷纷起义。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 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
从公元902年到公元937年南诏灭亡后的30年间,洱海地区三个短命王朝仓促更替、民不聊生。在分崩离析的历史背景下夺取政权的段思平建立政权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 实行新政,改革旧制,推行礼治,取国号为“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大治”的意思。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二、真实的段氏皇族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一灯大师、段誉等段氏家族成员都是拥有绝世武功的高人,他们行侠仗义、爱民如子。历史中是否真有段正淳、段誉等人?他们的为人又是怎样的呢?其实,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也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在大理国中,第十六位国君名叫段和誉,小说中称为段誉,第十八代国君名叫段兴智,小说中称为段智兴。

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形象


段思平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人民得到休养,使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几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国的国力与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八个字可以充分的说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广人庶,器械精良”。经济的发展源于农业的发展,那时的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使大理的农业与中原地区水平基本相当。
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杀段廉义自立。 4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段寿辉传位给段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高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握实权。
大理国的宫廷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风气,就是出家。据历史记载,从公元937年大理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1253年大理王朝灭亡的22位皇帝中,竟先后有10位出家做了和尚。这10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逊位的,其他9位都是自愿放弃江山社稷出家的。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实在是我国帝王史上一缕独特的风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清朝顺治皇帝也曾因爱情不得志而试图出家,却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别无帝王出家之事了。

利贞皇帝段智兴大理国第18代国君。即《射雕英雄传》中“南帝”一灯大师。




为什么坐拥江山美人的帝王会甘愿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位、财富去做整天吃斋打坐、念经颂佛的和尚呢?这与大理国“以佛立国”、“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佛教思想在大理的统治地位从南诏晚期隆舜把佛教遵为“国教”开始,代之而起的大理国一以贯之地承袭下来,直到元代还依然如故。元朝的行巡使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曾描述道:“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的灾祥祸福,都与当朝的帝王有关,与他们前世今身所作所为有着因果关系。国家一旦出现某种灾祸的征兆,便是帝王孽障缠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灾免难。不过这些帝王出家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具体原因分为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政权不稳被迫出家、人心相背被迫出家等等。
大理国九位出家的帝王各有各的故事,但都毫无例外地体现着上述的思想观念。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段誉(段和誉)就是典型的一例。
段和誉是大理的第十六代帝王。他并不像小说中塑造的那样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从政绩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优秀帝王。段和誉自幼聪明好学, 26岁时继位,年纪轻轻的就曾几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乱。他还采取了缓和的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友好的往来关系。在对内的政策上,段和誉勤政爱民,十分同情社会底层百姓的痛苦,仁慈治国、减轻徭役赋税。因此,那时大理境内的人民都十分拥护他。
在段和誉的长达39年的统治时期内,国家政治稳定,外无战事,经济繁荣。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激流勇退,选择出家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呢?这与他的儿子们有着重要的关系。段和誉的4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他们明争暗斗,四个皇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势力集团,把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段和誉对这几个儿子的行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后因彗星出现,他认为国有不祥之兆,于是便禅位出家无为寺,法号广弘,终年94岁,是大理国最高龄的王者。
当然,大理国的帝王出家,生活上的享受是不同寻常的。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生动地描绘了帝王出家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也正因为大理国的统治者们秉承“以佛治国”的思想,以佛家的学说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包括权力之争,协调各种关系,因而在大理国延续316年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战争、动乱或官廷杀戮之类血腥的事件,成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
三、大理王陵今何在?
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无论中外,每一座帝王陵墓的发现,都为人们打开历史的密码,都会引起举世的轰动。然而云南大理地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地方王朝大理国,却成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王陵所在的古王朝。大理国究竟有没有王陵?如果有,又在哪里?这是神秘古国留下的千古悬案,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为它殚精竭虑、苦苦追寻。
近期发现的明代野史《淮城夜语》一书残卷中,对南诏、大理国王陵之事有316字的记述,可供参考。南诏后期,大臣郑买嗣忘恩负义起兵谋反篡位,杀害了第13代国主舜化贞,推翻了南诏国。接着大开杀戒,残忍地灭绝蒙氏皇室家族八百余口于首都五华楼下。不久,又大逆不道挖掘历代南诏王陵,取走地宫随葬物品,将遗体全部焚烧,再抛尸于滚滚波涛的沧澜江水之中。
元末明初,有人曾亲作考证。众人发现了深藏于山峦之中的数十座古墓遗坑,墓室皆已被掘盗过,只留下规模巨大的土洞深坑人工痕迹。推断当为历代南诏国王及嫔妃皇族陵寝之所,为郑买嗣及其党羽所为。天怒人怨,转眼间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朝如走马灯般灰飞烟灭,段氏继承南诏疆土改国号大理。鉴于前朝王陵劫难,自此不再兴建王陵地宫。上至国王下至达官,死后一律仿效佛教之僧人涅磐,遗体火化,收骨殖保存于崇圣寺三塔地宫。

崇圣寺三塔




明朝初年,段氏后人不再受宠。由于耽心其先祖遗骨再遭劫掠,将历代国王遗骸遗物从地宫取出,转移藏匿于观音山佛光寨山洞中安歇供奉。
《淮城夜语》是迄今为止唯一见到的明确记载大理王陵葬事的古籍。关于大理国王后事,遗体火化存放地宫,明初又移藏于山洞之中,一时难以证实。除《淮城夜语》外,现今云南大理州一带有关王陵事的民间传说亦不少,有的说葬于横互莽莽的苍山上,有的说秘葬在浩瀚的洱海中,众说纷纭莫衰一是。
有人认为,由于大理只是两个地方王朝,他们的国力无法和中原王朝相比,没有足够的实力为每一位国王修建大型的王陵。也有人认为,南诏大理远离中原内地,其丧葬习俗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他们信奉佛教,时兴火葬,所以无须为保存尸骨大兴土木。
一些专家在系统的研究了各种史料后认为,大理国王死后只把双耳割下藏入金瓶,皇家葬掉以后,派人将金瓶藏到密室里面,这个秘密只有继位的王才知道。为了不让后人发现这个金瓶的所在地,新继位的王会派出第一批人把金瓶储存收藏好,埋好以后,再派出第二批人,把知道这个洞穴所在地的人全部杀掉,从此,这个藏有“金瓶”的洞的所在地就永远成了个谜。
2001年,政府曾组织文史、考古、地质单位有关人员组成的王陵考古队。它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今天巍山县、剑川县、大理市、弥渡县为重点,在全市辖区属县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发掘调研民访。历时半年的考察发掘中,考古队员们携带现代化探测仪器、陆续出土了一批批珍贵的青铜器、铁器、陶瓷、瓦当,但是,有关历代大理国王陵遗址的下落仍无蛛丝马迹,考古队整理上报的一期期工作简报上,王陵遗址之谜始终没有质的突破……
尽管如此,探究南诏大理国王陵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歇,亘古的秘密终待人们去揭开。也许当这个千古之谜破解之时,也会像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发现秦始皇陵陪葬兵马俑一样轰动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2 06:52 , Processed in 0.5116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