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孙丑、文丑、张丑……他们究竟丑不丑?

[复制链接]

1367

主题

1533

帖子

57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7 01:1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都是不同的概念。关于姓氏,大体上可以这样来理解:姓是族号,氏则是从大族分出去的小族的号,例如商朝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又分出宋、时、来、林等氏,这些也被当成姓来使用,久而久之,姓氏慢慢合二为一。名和字最初也不是一个概念。名是一族之中个人的符号,是在孩子出生后由长辈起的,这个名也只有长辈可以叫。等男孩子到20岁、女孩子到15岁,还要再起一个名,这个名就是字,是长辈之外的人来称呼。所以,一般情况下,古人在互相交往时,一般称呼对方的字,不称呼对方的名。唐朝诗人杜甫和名将严武是世交,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大概是喝高了,当着严武的面直接提起他父亲严挺之的名字:“严挺之乃有此儿!”这是很严重的侮辱,严武大怒,马上回敬,提到了杜甫爷爷的名字:“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双方一下子剑拔弩张,似乎马上就要开打了,这时众人马上劝和,双方才勉强作罢。

周代以前,起名还没有太多讲究,比如夏商时期的君主,尤其是商代,取名时多从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找一个字,像商代最后三个王分别是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就是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到了周朝,人口大增,大家对名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什么十天干之类的根本不够用,大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各种各样令今人大跌眼镜的名字出现了,比如晋成公的名字是姬黑臀,估计是出生的时候屁股上有一块黑色胎记;郑庄公的名字是姬寤生,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齐桓公叫姜小白,这个“小白”的来历,有人说是因为他长得很白,有的则说是得名于一种军旗。贵族起名都这么随意,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猪儿、狗儿之类的名字满天飞。

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刻“干支表”牛骨。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众所周知,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后世在祭拜一个有着怪名字的祖先,如“黑臀”时,可想而知会有多尴尬。所以,有识之士就想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公元前706年,鲁国国君得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打算搞一个隆重的庆典。该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呢?他向当时鲁国著名学者申繻请教。申繻提出了一个“五有六不”原则,“五有”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是指孩子出生时身上的特殊标记,“义”是指孩子出生时有没有什么祥瑞,“象”是指可以用某种与孩子相似的事物起名,“假”是指可以假托万物,“类”则指可以给孩子一个与父辈类似的名字。“六不”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周代讲究避讳,如果有王公贵族用国名、官名、山川名、器物钱币等来起名,很可能就得重起,比如,司空、司徒都是周代官职名,然而晋僖侯起了个名叫司徒,晋国只好把司徒改成中军,宋武公名叫“司空”,宋国就把司空改为司城。隐疾、牲畜这些不登大雅之堂,也不能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起名做的总结和规范,得到了后世认可,如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就说:“置名则以信、义、象、假、类。”

虽然有了这个标准,但也没有什么强制性,所以当时乃至后世民间还是有许多有趣甚至奇怪的名字,如卫灵公的宠臣是司空狗、赵国的一个著名铸剑师叫徐夫人,当然此公是个男的。即便是按照这个原则,也会产生怪名字,比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因为当时鲁国国君送来了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孟子有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叫公孙丑。关于公孙丑的长相,史籍中没有记载。不过,对应简体丑字的繁体字有两个,一个是丑陋的“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可恶也”。一个则是作为时间名词的“丑”,《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紐也”。时间名词的“丑”可以指十二月,也可以指每天的丑时,它还有个引申意义,即十二月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动”,人们该振奋精神,忙活起来了。公孙丑的这个“丑”是时间名词的丑,或许是他出生的时辰,也可能是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昂扬向上的人。

《孟子·公孙丑篇》。苏洵评点,明嘉靖二十年(1541)余氏自新斋本。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以丑陋的“丑”起名的人也有,比较袁绍的大将文丑。关于他的美丑,正史中没有记载,《三国演义》中说他“面如獬豸”,说他像古代的一种神兽獬豸,按照这个说法,这位文丑的长相大概率是“名副其实”的。无独有偶,南朝宋有个将军叫张丑,也是丑陋的丑。他的相貌,史籍中也没有记载,但他的官职可不低,做到了节府参军。至于他名字的来历,更可能是父母相信一种秦汉以后大行其道的说法——“歪名好养活”。

文丑画像。来源/ 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秦汉之时,黄老神仙之学一度盛行,人们热衷求仙问道,什么彭祖、延年等名字比较普遍。民间开始大量出现给孩子起“贱名”的现象,如司马相如的小名就是“犬子”。这个现象的出现,除了和父母随意起名有关,还和当时的民间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发育很不健全,一些“灵异”会打孩子的主意,家长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为此,父母会起一个听上去很让人嫌弃的名字,以便让“灵异”一听就产生厌恶之情,绕道而走,从而确保孩子无虞。这种起“歪名”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当代,尤其在北方农村,什么狗剩、二愣子之类的“歪名”仍然时有耳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战乱频仍,谁也顾不了什么起名的规矩,怪名字层出不穷。比如前文提到的张丑,他的大儿子叫张狗儿,小儿子叫张猪儿。张狗儿立下不少军功,宋明帝在封赏张狗儿时,觉得这个名字太不雅了,就给他改名为张敬儿。南朝皇室中的一些人,对起名似乎也不太讲究,比如梁简文帝很钟情“大”字,他的儿子都叫萧大心、萧大款、萧大球、萧大连等等。

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民族交融盛况空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这一时期的名字明显带有少数民族色彩。唐朝开创者李渊,其祖上李虎曾因功被北周皇室赐姓大野,李虎也被称为大野虎。在敦煌出土的唐代写卷中,有大量下层百姓姓名,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如什么米狗义、冯锅锅、王皮乱、仙仙、崔残奴、叱于粪堆等等,这些“怪名”在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人们却见怪不怪,认为再正常不过。

敦煌遗书 麦粟黄麻便破历。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3959。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

两宋崇文抑武,文治渐隆,朝野的“怪名”“奇名”“贱名”大为减少,人们大趋向于取一个比较“正常”的名字。可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大批五花八门的名字。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民间有大量的数字名字,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父亲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的父亲叫常六六、他的爷爷叫常重五。

这其中的原因,清朝学者俞椒春在《春在堂随笔》中引述了他在一本家谱中看到的一句话:“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也就是说,元朝百姓不能有名字,只能用自己的排行或父母的年龄相加来称呼。不过,俞椒春在这句后面加了一句:“此于《元史》无征”,就是说在元史中查不到相关内容。

就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元代资料看,元代百姓按规矩起名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不少由元廷赐给汉人的姓名。再者,百姓用数字起名,早就有了,诗仙李白就有个别名,叫李十二。至于为什么在元出现了数字名字的“大爆发”,恐怕还需进一步考证。

元朝时期有大批蒙古人音译的汉文名字,看起来怪怪的。比如,当时“不花”特别多,如怯的不花、普颜不花等等。这里的“不花”不是不开花或不花钱的意思,而是蒙古语中“牛”的意思。

到了明清,看上去“不正经”的名字大大减少。不过,在清初期,满人的名字还是保留一些民族特色,比如,多尔衮的意思是“狗獾”,将领傅喇塔的意思是“烂眼皮”等等。这种现象从康熙朝时期大为减少,满人的名字也日趋工整、主流。不过也有例外,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将曾经对自己继承皇位形成强烈挑战的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改名为阿其那和赛斯黑,满语意思分别是猪狗不如和讨厌鬼。

影视中的八阿哥胤禩(王绘春饰)。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或许有人会说,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此言差矣!因名字而受青睐,或因名惹祸的大有人在。比如,1424年的科举,第一名本来是孙曰恭,第二名是邢宽。当时永乐皇帝在点状元时,觉得曰恭加一起,不是个“暴”字吗?不太好。而邢宽,宽刑薄赋,很合朕意。于是,邢宽被点了状元,孙曰恭被降为探花。1868年的科举,第一名本应是叫王国钧的人,可慈禧太后一听,什么?亡国君?不行,状元不能给他!这位王国钧被贬到第三甲。他的厄运只能算是刚刚开始,此后,他仕途非常不顺利,后来被罢了官,回乡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有人可能还会说,以上都是什么科举点状元之类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大影响。其实不然,民国初年,章太炎有四个女儿,成年后,一个个落落大方、秀外慧中。可是,她们却一直待字闺中,乏人问津,章太炎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有人提醒章太炎,原因是他的学问太大了。章太炎不知道什么意思,那人进一步解释,他给女儿起的名字太过古雅生僻:大女儿叫章㸚(lǐ),二女儿叫章叕(zhuó),三女儿叫章㠭(zhǎn),四女儿叫章㗊(jí)。许多人压根儿不认识这几个字,所以,也不好意思和她们交往或上门提亲。了解到这一点后,章太炎专门在公共场合解释了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此后,这几个女儿的婚事才慢慢被解决。

章太炎晚年像。来源/章念驰《我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自19世纪初起,法国政府便逐渐准许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有着不雅姓名的人改名。1980年代,法国发布了一份政府公报,公布了500多位获得批准改姓的人士的名字,其中不乏什么“贱货”“娼妓”“下流胚子”之类的不雅名字。时至今日,法国仍在逐渐在法律层面降低个人的改名限制。

当然了,我们从文献中所发现的那些“奇名”“怪名”“贱名”,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博君一笑。每一个名字,再怎么奇怪,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些信息之中去体察当时的风土人情、民族交流乃至整个社会的状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8 21:39 , Processed in 0.2114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