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新营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55位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的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对于开国上将,在不同的报刊书籍及一些网络媒体上,经常呈现出不同的排名顺序。本文结合几种常见的开国上将排序情况,来探究不同排序的缘由。 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上将 按姓氏笔画排序,也可以说是开国上将排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如1986年6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3》,2007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6-12》,其中收录的开国上将都是按姓氏笔画排序。按姓氏笔画,57位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常见的排序是: 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泗淇、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萧华、萧克、黄永胜、阎红彦、傅钟、傅秋涛、韩先楚、董其武、彭绍辉、谢富治、赖传珠。 ◆1955年授衔现场,周恩来前右起: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 从以上开国上将的排序看,显然不是1955年9月授衔时的最初顺序。如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人是后来补授为上将军衔,却依然按姓氏笔画顺序列入开国上将的行列。开国上将按姓氏笔画的排序方式为相当多的官方出版物所采用。不过,在遇到同一笔画时,开国上将的排序往往也有细微的差异。另外,当萧华、萧克上将的“萧”姓一度写作“肖”时,他们的排序也要靠前一些。 按授衔前上报的《元帅、将官名单》排序的开国上将 对于开国上将的排序,人们经常看到的一种方式是张宗逊列为开国上将排序的第一位。究其原因是源自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上报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元帅、将官名单》排序。之前的9月16日,国防部呈报国务院的上将人选为54人,经国务院审议后增加一人,为55人。9月20日总干部部将中央军委最后决定的《元帅、将官名单》上报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法律程序。 ◆1955年9月,周恩来总理颁布的授衔令。 按照当时总干部部上报的上将人选名单,在《元帅、将官名单》上的55位上将人选中,张宗逊被列为第一位,具体排序如下(由于上将拟授人选在1955年初就已大致确定,故以下所列为各人1954年底所担任的主要军职): 张宗逊,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宋任穷,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 赵尔陆,无军职,1954年底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 萧 克,1954年底任国防部副部长; 王 震,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周纯全,1954年底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许世友,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刘亚楼,1954年底任解放军空军司令员; 邓 华,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东北军区代司令员; 陈再道,1954年底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得志,1954年底任志愿军司令员; 彭绍辉,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王宏坤,1954年底任海军副司令员; 李克农,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陈伯钧,1954年底任南京军事学院教育长; 李 达,1954年底任国防部副部长; 杨成武,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李 涛,1954年底任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萧 华,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甘泗淇,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赖传珠,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 陈奇涵,1954年底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宋时轮,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苏振华,1954年底任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陈锡联,1954年底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 陈士榘,1954年底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 王新亭,1954年底任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 谢富治,1954年底任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云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叶 飞,1954年底任福建军区司令员; 黄永胜,1954年底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 朱良才,1954年底任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杨 勇,1954年底任志愿军副司令员; 张爱萍,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傅秋涛,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人民武装部部长; 韩先楚,1954年底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唐 亮,1954年底任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 洪学智,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李志民,1954年底任志愿军副政治委员; 周 桓,1954年底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李天佑,1954年底任广西军区司令员; 刘 震,1954年底任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 杨至成,1954年底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 王 平,1954年底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 钟期光,1954年底任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郭天民,1954年底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 韦国清,1954年底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员; 贺炳炎,1954年底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 吕正操,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 乌兰夫,1954年底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傅 钟,1954年底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周士第,1954年底任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 阎红彦,无军职,1954年底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副省长; 陶峙岳,1954年底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董其武,1954年底任解放军第69军军长; 陈明仁,1954年底任解放军第55军军长。 由于上述排序源自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上报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元帅、将官名单》,王建安和李聚奎是后来补授为上将军衔,故不在排序里面。 在《元帅、将官名单》中,众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上将人选混排在一起,似乎给人眼花缭乱之感。实际上,即使在众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上将人选中,也是有序可查的。 在位于《元帅、将官名单》中上将人选前列的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 克、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等13人中,除赵尔陆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没有军职外,其余12人(9人正兵团级,3人副兵团级)都是按1955年1月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和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联名上报给毛泽东主席的预授大将人选名单中的顺序排名。由于1955年1月初步拟定的张宗逊等部分大将人选经多方讨论没有通过,后才被列入拟授上将人选。排在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勇之前的其他正兵团级干部大致按总部机关、院校、军兵种、大军区、志愿军的顺序排列。国民党起义将领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等三人虽然是正兵团级干部,则排在了上报上将名单的最后。 ◆1955年 1月16日,由彭德怀与罗荣桓联名上报毛泽东主席关于上将预授名单的一部分。 由于副兵团级干部人数较少,除了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因为曾是1955年1月初步拟定的大将人选而排在《元帅、将官名单》中上将人选的前列,列在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之后的部分副兵团级干部排序相对没有正兵团级干部排序那样清晰明了。在《元帅、将官名单》中副兵团级上将人选排序,可以说也考虑到了将军们“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如陈伯钧虽然是副兵团级,排名也相当的靠前。副兵团级干部吕正操,正兵团级干部傅钟、周士第等之所以排在准兵团级干部贺炳炎之后,是正式授衔之前不久才加入的。 ◆关于呈请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的原始档案材料。 由于上将人选于1955年初就大致确定,在1955年1月确定的上将预授人选(不含张宗逊等人)排序和随后9月20日总干部部上报的《元帅、将官名单》中的上将人选排序基本一致,略有调整。只不过陶铸、李井泉、莫文骅、郭化若、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等上将预授人选后来没有被通过。包括王建安、李聚奎两人也在1955年1月的预授上将名单中,后来由于工作变动和其他原因,才没有被列入最后的上报名单。 按授衔时所在大单位和任职排序的开国上将 在开国上将的排序中,以萧克为第一人的排序方式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媒体上。这种排序原则上是以开国上将授衔时所在各大军事单位顺序和任职顺序排名,萧克排在第一位。资料显示,无论是周恩来总理颁布的授衔令,还是现存的1955年9月授衔仪式的现场照片中,都是国防部副部长萧克、李达排在最前列,张宗逊、李克农等副总参谋长紧随其后。55位开国上将以授衔时所在各大军事单位的顺序和任职顺序依次排列为: 萧克,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达,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宗逊,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克农,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王震,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铁道兵司令员、政治委员; 许世友,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 邓华,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彭绍辉,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爱萍,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杨成武,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 韩先楚,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李涛,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傅秋涛,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 王平,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 吕正操,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 傅钟,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萧华,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甘泗淇,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宋任穷,时任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 赖传珠,时任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 洪学智,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周士第,时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部长; 郭天民,时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 周纯全,时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至成,时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陈再道,时任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 陈奇涵,时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王宏坤,时任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苏振华,时任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刘亚楼,时任解放军空军司令员; 刘 震,时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陈锡联,时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 韦国清,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员; 陈士榘,时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 陈伯钧,时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 钟期光,时任南京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时任解放军总高级步校校长; 朱良才,时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董其武,时任解放军第69军军长; 唐 亮,时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叶 飞,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司令员; 杨得志,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王新亭,时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代司令员; 黄永胜,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李天佑,时任广西军区司令员; 陈明仁,时任解放军第55军军长; 贺炳炎,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阎红彦,时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 谢富治,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陶峙岳,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乌兰夫,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周 桓,时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 杨 勇,时任志愿军司令员; 李志民,时任志愿军政治委员; 赵尔陆,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 (附:1956年授予1人:王建安,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8年授予1人:李聚奎,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9月解放军授衔现场。 1955年9月授衔时,国防部被列为各大军事单位之首。萧克、李达是时任国防部7位副部长中的两位上将(其他5人为黄克诚大将、谭政大将、萧劲光大将、王树声大将、廖汉生中将),故排在开国上将名单中的前两位。 在上述按各大军事单位顺序和任职顺序排名的55名开国上将中,大致是按照国防部、军委各总部、军兵种、军事院校、大军区、志愿军等的顺序排列。赵尔陆尽管在人民军队中资历也很深,但由于授衔时没有军职,故被排在最后一位。 按授衔时级别分类排序的开国上将 在开国上将的排序中,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按开国上将授衔时的级别分类排序。按照开国上将授衔时的级别,首批授衔的55名上将(不含王建安、李聚奎)分为四类,常见的排序如下: 正兵团级33名: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副兵团级19名: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成、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 准兵团级1名:贺炳炎。 无军队级别者2名:乌兰夫、阎红彦。 开国上将授衔时的级别是1952年确定的。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在《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中明确规定了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以下各级干部的评级幅度。其中,兵团级干部分为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评级标准也掌握得很严格。在随后下发的《部队及领导干部评级幅度》中规定,兵团及相当于兵团的二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正兵团级”。实际上,在1952年3月之前担任过解放军兵团和二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的陈再道、张爱萍、唐亮、李志民、韦国清等人只被评为副兵团级。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了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军队级别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指出以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参照编制军衔确定军官军衔。“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因此,在1955年9月解放军首次授衔中,参与授衔的36名正兵团级干部大都被授予上将军衔。只有3人例外,正兵团级干部王树声、许光达两人被授予大将军衔;正兵团级干部徐立清数度请求降衔,成为唯一的一名正兵团级中将。参与授衔的42名副兵团级干部,19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参与授衔的57名准兵团级干部中,只有贺炳炎一人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述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以及无军队级别干部的排序也是和前文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上报的《元帅、将官名单》排序密切相关。在《元帅、将官名单》中的上将人选按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无军队级别分类后,再分别按总干部部上报名单中的顺序排名,即是上述各类开国上将的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