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龙”兵团——第三兵团传奇
第3兵团是刘邓二野的嫡系兵团,战力超群,功绩显赫。在渡江南下,进军西南及参加抗美援朝、防卫旅大等行动中贡献极大。在解放军19个作战兵团中,该兵团番号使用时间最长,1949年诞生,1959年改称,长达整整10年。
兵团组建,雄师劲旅
1949年2月17日,第二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中原野战军第2、第3、第6纵队合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下辖第10、第11、第12军3个军;兵团机关由第2、第3、第6纵队和皖西军区抽调干部组成。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政治部主任阎红彦,副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副主任钟汉华。
第10军(2纵)军长杜义德(兼),政委王维纲,副军长范朝利,下辖第28师、29师。1949年6月,在安徽安庆以皖北军区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补齐了该军建制。第11军(3纵)军长曾绍山,政委鲍先志,下辖第31师、32师、33师。第12军(6纵)军长兼政委王近山(兼),下辖第34师、35师、36师。
从兵团的编组看,11军和12军都来自太行,战斗力较强,是二野的主力军。31师、32师、34师、36师都是主力师,91团、93团、100团均为红军团。10军来自冀南,29师为主力师。国民党军名将、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我中野、华野的强硬对手,他十分用心研究我军的战法和部队情况,认为刘邓之3纵战力强,为精锐部队,有“老虎纵队”之称。而2纵军纪较好,戏称为“姑娘纵队”。而6纵,往往被赋予最艰巨的战斗任务,作用更大。
相比4兵团名义上属于二野,可长期却被军委用来机动,真正在刘邓的指挥下并不多;5兵团则有115师和新四军的成分;而3兵团部队长期跟随刘邓,实为二野之嫡系兵团。兵团司令员陈锡联在红军时期,就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李先念赞誉他“打仗数第一”。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刘伯承、徐向前称他为红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在抗日战场上,陈锡联在一系列战役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赵子龙”,为自己和部队书写了新的辉煌。再加上他所率领的3兵团是二野的精锐集合,勇猛顽强,一身是胆,南征北战,所向无敌,称之为“赵子龙兵团”毫不为过。
◆3兵团首任司令员陈锡联上将(左)、3兵团首任政委谢富治上将(右)。
陈锡联善于把握事关全局的关节点,以最大的决心组织战斗,所以他指挥的部队往往能在战场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注重启发下级注意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在解放战争中,他以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创造和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邓小平很欣赏这位爱将,曾评价“你陈锡联能打仗,是个将才”。1989年11月20日,他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谈话中,提起挺进大别山后的战斗时说“好几个战斗是陈锡联指挥的”,完全折射出陈锡联的战将风采。
兵团政委谢富治,才干出众,政治水平高,带兵打仗经验丰富,治理地方亦有一套,但他在“文革”期间,诬陷、迫害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成为永远的污点。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作战异常勇猛,有“王疯子”之称。他指挥果断,机动灵活;有压倒敌人的气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条件多么艰苦,从不叫苦。他敢打硬仗、恶仗,有时伤亡很大,也能顽强支撑局面,坚决完成任务。1992年,邓小平为纪念王近山的文集题写书名:“一代战将”,他对“王疯子”的诠释是:“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刘伯承也曾说:“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点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3兵团陈锡联、谢富治、阎红彦被授予上将军衔,王近山、杜义德、曾绍山、鲍先志、钟汉华、范朝利被授予中将军衔。值得一提的是,3兵团还产生了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12军35师师长,1988年授衔上将)和政治局常委兼军委第一副主席刘华清(10军政治部主任,1988年授衔上将)。
横渡长江,追击浙赣
3兵团编组后,进行了两个月的整训,即从皖北临泉、阜阳、蒙城等地区向长江北岸挺进,准备渡江作战。将士们士气高昂,纷纷振臂高呼:“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各渡江部队到达江北枞阳一带集合地域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深入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积极支援渡江;加强水上练兵:发扬军事民主,发动和鼓励战士对渡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等。
1949年4月17日,二野下达渡江作战命令,其中3兵团由安庆以东至枞阳段渡江,向皖南歙县(即徽州)推进,截断徽杭路,尔后沿公路东进指向杭州。3兵团11军以31师、33师为第一梯队,32师和配属之10军29师为第二梯队;12军以各师战斗力强的尖子团100团、103团、106团为渡江突击团;10军以28师围困监视江北重镇安庆守敌,确保主力渡江。
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开始实施渡江作战。在1个多小时的炮火准备后,3兵团11军、12军于鸭儿沟、铁板洲、大拐等三处,起渡并进,仅以16分钟就渡过长江,一举突破新开沟至乌沙闸段敌江岸防线,占领滩头阵地,以破竹之势,勇猛挺进,迫使敌人未能从事有组织的抵抗,仓皇向殷家汇、贵池方向逃去。我两军第一梯队仅伤亡百余人。10军28师在4月22日晚顺利攻占安庆后,10军军部和28师奉命接管安庆、芜湖,担负城市军管和维护后方交通线安全的任务。29师则在22日夜渡江,于23日午时,协同11军31师在贵池西南吴田铺歼灭了由安庆逃出的桂系174师及安徽保安第3旅。
长江防线被我突破后,3兵团正面之敌55军向徽州溃退,96军向祁门溃退,68军向江西浮梁溃退,妄图在皖浙山区顽抗,迟滞解放军,以掩护其主力在浙赣线上构成新的防线。为了不给敌以喘息机会,早日截断浙赣线,3兵团与4兵团、5兵团奉命并肩直出浙赣线,以全力迂回汤恩伯集团之侧背,并乘势挺进闽、赣,扩大预定的京沪杭战役范围。
鉴于敌已处于混乱状态,崩溃之势不可逆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要求各军在敌溃败之中打乱其部署,迅速、坚决、彻底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兵团党委号召全体指战员树立追击战思想,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敢于以少胜多,独立歼敌;采用“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术,大胆插向敌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不为小股掩护之敌所阻,不为成群逃散之敌所惑,不为缴获所拖累,不为城镇所抑留,适时分遣,轻装追敌。
◆3兵团部队向长江北岸开进途中,关心群众,访贫问苦。
11军和12军闻令猛进,部队不怕山高路窄、人困马乏;不怕狂风暴雨、烈日当空;不怕挨饿吃苦,穷追猛打。每日行军少则40多公里,多则60多公里,以铁脚板追上了汽车轮。11军解放皖南祁门、休宁后兵分三路,追击1500余里,于5月上旬进抵浙江金华、衢县、龙游、松阳等地,经历战斗40余次,共歼敌23000余人。12军从皖南贵池也兵分多路向浙赣线追击逃敌,军长王近山就要求一个字“快!”许多指战员追得鞋子都烂了,就赤脚走路,甚至有的战士跑着跑着就累死了。此等艰苦,在《大战京沪杭》电影中真实再现。先头35师以两个团的兵力袭占徽州,歼敌两个师大部和两个保安团,俘敌6000余人。部队沿徽杭公路追击时,得知杭州已被三野攻占,王近山即令部队南下金华截敌。解放军虽已疲劳至极,仍奋勇追击。12军相继解放了兰溪、金华、义乌、丽水等地。20余天的追击,该军解放县城18座,歼敌3.5万人。10军29师于5月初,奉命翻越大红岭直捣龙游、汤溪,配合12军合击金华。该师战术灵活机动,适时分遣合击,大胆迂回穿插,运用缴获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加快追击速度,使敌无路可逃。25天追击中,歼敌3400余人。
至5月中旬,3兵团圆满完成了二野赋予的渡江作战、千里追击、截断浙赣线,断敌退路等任务,共歼敌6万余人。6月底,3兵团由浙赣线北移,兵团部抵达芜湖,各军先后抵达安庆、宣城、当涂等地,开始动员和准备进军西南。
入川作战,解放西南
第二野战军解放并经营西南诸省的任务,早在1949年1月和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已决定。为贯彻这一决定,二野在浙赣线渡江作战基本结束后,着手部署向大西南进军。给3兵团的任务是:兵团在湘西集结后,主力直出川东,占领黔江、彭水,牵制川东地区之敌,尔后,与5兵团协同聚歼重庆地区之敌。以10军配属5兵团出贵州,解放贵阳、遵义,进而迂回川南,占领叙府、泸州、纳溪,切断敌人退往云南的道路。
为迷惑国民党军,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指挥机关和3兵团司令部乘火车由南京、徐州向湖南开进。行至郑州时,公开宣扬要进军四川,给敌人造成我军主力将由陕入川的假象,实际上我军由川东打入,而非敌人判断的川北,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从而打乱了敌西南整个防御部署。
11月1日,已集结于湘西的3兵团各军按原定计划,发起进军川黔的作战。部队所经过之地区,都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峻岭,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且连日阴雨,道路泥泞,再加上敌人在撤退时大肆破坏桥梁道路,到处烧杀抢劫,使我部队行动及供应遇到很大困难,体力受到很大消耗。但全体指战员在“与敌争速度抢时间”的口号鼓舞下,意气奋发,部队间发起了比追击速度和歼敌的竞赛,有的部队仅日食一餐,忍饥挨饿,争先恐后地追击敌人。
◆陈锡联向部队作进军大西南动员。
11月中旬,3兵团主力和四野47军部队,解放了川东彭水、黔江,直逼乌江东北地区。在彭水以南马头山战斗中,12军36师参谋长安仲琨光荣牺牲,他是解放大西南作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干部。配属5兵团的10军强渡乌江,先后攻占了贵州思南、遵义、桐梓。
此时,国民党军宋希濂之20兵团和罗广文兵团在南川及其以东地区布防,以迟滞我军前进,掩护胡宗南集团撤退。二野前委认为当前战役重心仍在隔断宋希濂的4个军、罗广文的3个军向云南的退路,力求在长江南岸歼灭之。因此,10军和5兵团的迂回行动更显重要。3兵团令10军迅速占领川南泸州地区。10军上下深知兵贵神速,按预定时间赶到,堵住敌人,就是战役迂回的最大胜利,遂分左右两个纵队急速前进。
3兵团11军、12军由龚滩、彭水以北强渡乌江,在47军的配合下,以钳形攻势向南川地区之敌合击,经数日激战,将敌大部歼灭,共3万余人,还乘胜解放了重庆外围的綦江、涪陵、江津等地。11月30日,11军部队解放重庆,马不停蹄,沿成渝公路继续向成都方向攻击前进。12军部队亦抵达重庆,除留3个团警备重庆外,副军长萧永银率6个团参加成都战役。
向川南兜击迂回的10军,于12月3日解放了泸县,进占合江,后又占领了自贡、荣县、隆昌、内江等地,彻底切断了敌南逃云南的退路,完成了对敌封锁包围。28师攻击岷江东竹园铺地区敌王牌31师91团时,遭受顽强阻击,双方最后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最终我将敌3000余人全部消灭,其中毙伤者就有2450余人,28师伤亡近400人,可见战斗之激烈,实为二野进军大西南之最激烈一仗。
12月21日,二野令5兵团司令员杨勇和3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统一指挥3、5兵团共5个军发起成都战役,歼灭被围的胡宗南集团主力。战至26日,敌李文兵团主力5万余人被我歼灭。27日,敌李振兵团在成都以东地区宣布起义,我军解放了成都。
3兵团向川黔进军和进行成都战役,历时近两个月,前进达3000公里,歼敌超过10万,另接受起义投诚之敌数万,与兄弟部队一起胜利完成了解放大西南的任务。
1950年1月,3兵团在重庆组建川东军区,军区机关由兵团机关兼,至1950年4月3兵团番号撤销。10军则改兼川南军区。川东军区下辖第11军、第12军、大竹军分区(32师兼)、万县军分区(33师兼)、酉阳军分区(11军补训师兼)、璧山军分区(35师兼)、涪陵军分区(36师兼)和重庆警备区。该军区成立后,即执行接管起义投诚人员、改编旧武装、协助地方建立基层政权、开展剿匪斗争的任务。
抗美援朝,烈火硝烟
1951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由西南军区抽调北上的3个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与西北军区调出的第19兵团一起作为第二番作战部队入朝参战。新的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为陈赓。当时他刚从越南回国不久,就马不停蹄赶到昆明,从云南军区选调了一批军、政、后干部组成了兵团领导机关,又将川东军区的王近山、杜义德等要来,分任副司令员和副政委。
志愿军3兵团所属部队为第12军,军长曾绍山,副军长萧永银,下辖第31师、34师、35师。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下辖第29师、44师、45师。第60军,军长韦杰,政委袁子钦,下辖第179师、180师、181师。这3个军分别来自3个兵团,即原3兵团、4兵团、18兵团,因而组成的兵团番号定为“3兵团”。陈赓因病未到职(同年6月才真正入朝),兵团实际由王近山领导指挥,于3月中、下旬入朝。在朝鲜,3兵团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等,经历了严峻的烽火考验,接受了现代化战争的洗礼,与美军、南朝鲜军等展开了殊死搏斗。
◆12军35师部队解放川东合川,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后,志愿军和人民军主力向后转移准备休整,“联合国军”在空军支援下全线反扑。3兵团打出了两个极端战例:一为12军31师91团成功撤退,一为60军180师严重受损。
当敌人快速反扑时,这两个部队都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91团在敌纵深90余公里的三巨里,与上级失去了联系,敌情急剧变化,退路又被切断,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同心同德,孤军转战敌人纵深,不但没有被敌人吃掉,还消灭了敌人一个多连,抓了100多名俘虏,最后突破重围胜利返回,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奇迹,充分证明了该团是经得起严酷考验的英雄红军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负责掩护3兵团主力转移的180师,发现美军24师插入自己后方时,领导不力,决断错误,行动迟缓,未能集中全力坚决突围,而是砸掉电台,分散突围,导致人心涣散,各自行动,遭受重大挫折。该师在第2阶段参战实力有7644人,在回撤中被俘约3900余人,其严重失利在志愿军战史上是仅有的一次成师建制的部队被敌打垮,教训非常深刻。战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高度赞赏91团的行动,认为该团干部坚强有力,严厉批评了180师。
180师的受损,除其自身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志司、3兵团指挥和部署上的失误。王近山满怀愧疚,深刻检讨,回国亲自向毛泽东主席请罪。
1952年9月,志愿军一线部队展开对当面之敌的战术反击作战。我防线中部的五圣山地区,由3兵团15军防守,西邻为第38军(此时亦归3兵团指挥),东邻为第12军。没想到,3兵团又打出了一胜一负,胜的是15军和12军一部牢牢守住了上甘岭,负的是38军折戟白马山,在中外战争史上影响特别深远。
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打出了“万岁军”的盛名,10月6日对铁原以北的白马山韩军9师阵地战术反击前,军长江拥辉感到敌人已有准备,强行攻击有难度,便相继请示了志司和3兵团司令部。志司要38军自己决定,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当时则不太高兴:“你拿着那么大一把牛刀杀只鸡干嘛还哆嗦!”江拥辉最后下了决心:按原计划,打!
殊不料,该军即将行动前,主攻白马山的114师340团一个文化教员叛逃,向南朝鲜军9师泄露了我军的进攻企图。在美军强大陆、空军的火力支援下,南朝鲜军9师抵抗特别顽强。38军陆续投入6个团的兵力,与敌激烈争夺了8天9夜,反击281.2高地失利,也未能巩固394.8高地,打了一个结结实实的败仗。该军歼敌9000余人,但自身伤亡也高达5300余人。
在遭到我战术反击的同时,美第9军实施“摊牌行动”计划,目标直指15军45师防守的五圣山597.9高地和537.7北山阵地。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敌我双方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投入了大量兵力、兵器,反复争夺达43天之久,其激烈程度是罕见的。特别是炮火密度,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任何战役。战役中,敌军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我597.9高地和537.7北山一片焦土,山上的岩石被炸成粉末,虚尘达1米多深。我志愿军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顽强抗击敌人的进攻,连续打退敌人的反扑,消耗各种炮弹40余万发,共毙伤敌2.5万余人(该数字偏高)。我方伤亡1.56万余人,其中15军阵亡5200余人,伤6200余人;12军阵亡1900余人,伤2300余人。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证明了中朝军队阵地的日益巩固,极大地增强了我方坚守防御的信心,敌人凭借现有兵力和手段,已不能突破中朝军队的正面战线。此后,“联合国军”在朝鲜正面战场再未发动大规模进攻。
上甘岭战役的我方主角是志愿军第15军,这支年轻的部队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处变不惊,反应迅速果断,在惊天大战中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特别是45师,朝气蓬勃,不畏强敌,敢打敢拼,付出重大伤亡,立下殊勋,获得“联司”通令嘉奖。12军31师等部队投入战斗,对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以前15军在我军序列中表现并不出众,但经过此役,举世瞩目,威名天下扬。该军回国后,于1961年6月被中央军委挑中改建为我军唯一的一支空降兵军。
1953年春,3兵团兼东海岸反登陆联合司令部。4月,许世友任3兵团司令员。当年7月,朝鲜停战。9月,第60军回国。1954年4、5月间,第12军、15军亦相继回国。
防卫旅大,延续保留
1955年1月,志愿军第3兵团部从朝鲜东海岸回国,划归东北军区建制,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兵团番号。按照中央军委命令,自2月21日开始,与海军一同接收苏联军队驻旅大地区防务。接收过程中,总参抽调和组建了与苏军基本同等建制数量的陆、海、空军部队和勤务机构。4月15日,第3兵团与苏军在交接书上签字。16日零时起,旅大地区防务完全由我军担任,苏军陆续回国。
5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旅大防卫区领导关系的规定》,明确旅大防卫区由沈阳军区统一领导指挥,第3兵团为驻旅大防卫区的领率机构,统一指挥该区的作战行动,并执行旅大警备行政工作的职权。此时,防卫旅大的第3兵团首长为副司令员曾绍山(1958年12月为司令员),副政委杜义德(1957年8月为政委)。
1959年9月,第3兵团改称旅大警备区,建制级别不变。此后,旅大警备区下辖有外长山守备区(军级)、守备1师、守备2师等部队。1985年9月,沈阳军区部队整编,旅大警备区由兵团级降为正军级,番号不变,列入守备部队序列。1992年10月,全军守备部队大整编,旅大警备区番号和建制撤销,所属部队保留整编为外长山要塞区和沈阳军区海防团,由陆军第64集团军代管,现隶属于辽宁省军区建制。
◆志愿军第3兵团的嘉奖令。
原第3兵团及曾下辖的第10军、11军、12军各部队发展延续为:
第3兵团:1952年10月,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军区番号撤销,以川东军区(原3兵团机构)和川西军区机关合并组成四川军区(二级军区),各军区共16个军分区均由四川军区直辖。1955年5月,以四川军区为基础,组建成都军区兼四川军区。1969年10月,免兼四川军区,另成立四川省军区。2016年1月,在新军改中,成都军区番号撤销,与兰州军区合并组成解放军西部战区,联合指挥中心设在成都。
第10军:1951年2月,10军奉命出川,开赴华北准备入朝作战。29师划给15军建制,62军184师转隶10军。1952年4月,10军解除入朝作战和(天)津、塘(沽)、锦(州)海防任务,部队进行整编。10军番号撤销,军直属各部调归海军司、政、后、干及海军学校和部队。28师调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后为陆军第69军205师,2003年撤销,时为内蒙古军区步兵第205旅。调归15军的29师,沿革特别复杂,现为陆军第47集团军步兵第56旅。第30师亦调归海军,师直改为海军航空兵第1师,1993年撤销番号和建制。
第11军:1950年8月,11军军部及直属队出川北上,开赴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1960年5月升格为海军北海舰队,现归北方战区。1951年3月,在河北廊坊重建11军军部,下辖第32师、33师、182师(原属61军),仍由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委。1952年10月,新11军军部调给空军,组建空5军。1976年4月,该军在杭州撤销。原辖之31师于1951年1月调归12军建制,入朝作战,后为12军36师,现为陆军第12集团军特种作战旅。32师于1952年10月调归16军建制,随军入朝参战,后为16军48师,现为陆军第16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48旅。33师亦于1952年11月入朝,由3兵团直接指挥。回国后调入26军建制,现为山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76师。
第12军:该军一直保留,现为东部战区陆军第12集团军。其34师,现为12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34旅。35师,现为12集团军炮兵旅。36师,后改为涪陵军分区,延续到1998年11月撤销。(文/朱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