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黏合 历史上,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它的内部四分五裂、矛盾对立突出。一涉及到内政,马上就会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高种姓和低种姓、北方人和泰米尔人、印度人和东北人等区分,利益难以统一。只有涉及到1962年、中国或者巴基斯坦时,印度人才能从他们的分歧中稍稍摆脱出来,凝结在一起。 《独立后的印度》一书提到,民族团结曾是印度独立之初最为严峻的问题。这一问题,却因为1962年的中印战争得到了缓解。 澳大利亚记者马克斯韦尔在中印战争期间是一名常驻印度的记者。他在《印度的中国战争》一书中写到,战时印度空前团结,以至于印度政府推迟成立了原本用于推动民族融合的委员会,它认为中印战争已帮自己实现了民族融合。无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剂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仅不愿意忘记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并不停制造新的仇恨和对立。 所以,在印度历史上,1962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它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印度人民族荣辱感的激发点。常有中国人为了照顾印度人的感情,不愿意提起1962。殊不知,回避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更没法消灭问题。正视和重新认识1962年,以此为基础来与印度人打交道,才能真正摸清印度人的心理。 印度网友回应“抵制中国货”:“我想买不是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和电子产品,那么,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品牌名字吗?” 拓展阅读 印度人反思中印战争惨败原因 1962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正当中国军队所向披靡时,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中国遣返了全部战俘。但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政治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反而指使其军队重新占领被中国军队赶出去又后撤的全部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图为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战争期间检阅童子军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五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图为正在阿萨姆邦泰兹普尔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地方志愿军 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 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图为正在接受训练的印度地方志愿军 印度人看来,当年印军装备不佳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这确实接近事实,与中国完成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武器相比,印度军队主要装备一战时的“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 图为为对抗红色中国而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妇女 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 图为西线克什米尔地区与阿克赛钦相邻的拉达克地区正在接受训练的印军士兵 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历史《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1962)。作家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 图为印度阿萨姆邦泰普兹普尔正在接受军事训练的妇女 作家帕特尔引用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证明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 图中是被征集正在奔赴前线的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枪队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 图为印军一处兵站中的运输队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作家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图为印军东线最高指挥官、第4军军长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右)与森中将交谈,考尔中将在印军中有“裙带将军”的绰号,因与尼赫鲁的关系而步步高升 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图为印度通过简易公路向前线运送军事物资 情报系统的失误也是造成印度失败的原因。印度对于中国军队的力量,机动能力以及战术缺乏了解。作家帕特尔还引用了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观点,指出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情况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依赖中情局的简报、报纸报道以及印度驻华使馆所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关系以及台湾局势的报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国不会对“前进政策”做出强烈回应。 图为拉达克地区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一处印军哨所,一位印军士兵正在放哨 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Gopal)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 图为印度某机场正在卸货的美国军事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