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说故事,只谈武艺。 在竹林一战时,沈炼说出一个词——“边军功夫”。 这个词乃是本文要借用的题眼。 《绣春刀:修罗战场》的世界观里,是有一种暗示存在的:军阵武艺、民间武艺、亲军武艺虽然各有联系,但彼此还是有明确区分,呈现不同的派别。这种明确的区分在传统武侠电影里并不多见。 在随之而来的剧情里,各种兵器和武艺轮番上阵,比之前作更加令人眼花缭乱,于是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武艺的宏大背景也徐徐展开—— 本部《绣春刀》,暗藏了军阵武艺衰退、并向民间武术大量流入的大变革。 我们还是从绣春刀说起。 绣春刀、戚家刀与倭刀 这部《绣春刀:修罗战场》中的绣春刀仍然有严谨的考据,光是那个对明代实物还原度极高的吞口就超过同类片三年。 《绣春刀2:修罗战场》剧照(图/豆瓣,下文图片若无特别标明,均来自豆瓣) 二刷了,补一句,各人的刀盘(护手)这次看得清楚点了,沈炼是简单的圆盘,裴纶是两瓣瓜,凌云铠是八角(八卦),每个人有不同的设计,而且都是参照史上实物的。 但是,沈炼那把刀的形制和前作略有不同,外观上看最明显的区别是从铜锤刀首变成了前探的云头刀首,与之匹配的是刀柄也较前作更弯。这个设置显然是为了突出单手刀的特点,因为刀首前探更利于单手劈砍。清代牛尾刀已经完全采用了这种刀柄。 1的刀柄 2的刀柄 与此对应的,是一路使用双手刀的人:月下竹林飘然现身的高手丁白缨,和最后一刻才现出自家刀法的陆文昭。二人的关系不在此剧透,但丁白缨出手时,沈炼一眼断定此刀为“戚家刀”、此法为“倭刀法”,可证这路势力收买的杀手是源自军阵。 戚家刀,广义上指明代仿制倭刀刀条,与中国刀结合后的一类刀。(狭义的戚家刀专指一种和铳搭配使用的长刀。) 它和旧式的中国明代刀最大的区别是: 1、比之雁翎、鱼头一类刀型,进一步变得狭长,且到刀头逐渐缩短,而不像大部分明刀那样,刀头作雁翎、鱼头等宽阔外形。这明显是模仿日本刀的刀型。 2、刀身无处不弧。明刀多在刀身处直挺,到大约前1/3处才开始有弧度,并带出上面说的宽阔刀头。 3、对镐筋(日本刀脊与刃区的界线)和横手(日本刀尖与刃区的界线)强烈模仿,尽管其呈现比日本刀模糊。 (单刀法选:“故制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轻重得宜也。”) 多认为,戚继光做这一改革的起因是中国兵器遇上倭刀常有不敌。有描述说倭刀经常砍断中方士兵的兵器或身体(具体是武器还是身体的争论快成公案了,本文哪个都不参考,全不作数)。这显然也是沈炼断刀情节的由来,有趣的neta(注:“典故”的意思)。 沈炼断刀后,直接换了一把祖传的刀条,刀条略呈鱼头刀状。 换刀装(日本称为“拵”)其实也是日本武士片和剑戟片常见的情节。古代的中国刀,零部件的替换没有这么方便,武士也未必会勤于拆装——但不管怎样,就是特别喜欢看国产片里出现这种变态细节。 《鲁邦三世:血烟的石川五右卫门》里面,五右卫门的拆刀特写。完事换了一把“白鞘”。 (一般认为白鞘只作收纳用,因为打仗、携带都不好使;但影视嘛好看就可以了。) 五右卫门剑的两种形态拆解图(图/动画《鲁邦三世血烟的石川五右卫门》) 实际上,借鉴日本刀刀型并不是戚继光的独创仿倭刀,也并不仅限于戚家军使用;反过来,日本刀匠打中国刀在明代也很常见。 胡金铨在拍《龙门客栈》的时候,专门去故宫做了考证,干脆就认为锦衣卫用的绣春刀是从日本远洋订购的日本刀。但他觉得拍戏不能这么用,就还是改为稳妥的中国刀。判断绣春刀是倭刀,有可能是受故宫古画《出警入跸图》中刀式的影响。个人觉得画师所绘的弯刀是不是倭刀并不好说,古画也未必全然靠得住。 另一方面,日本在明代向中国输送的刀里,有颇多是中国雁翎刀形,柄和马蹄形的刀首也尽力模仿中国,也许是当时发了图纸过去做。但总归在过于明显的镐线、不算协调的刀姿等方面透露出不伦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