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规定》,以及1949年1月15日颁布的《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兵团辖下的各“纵队”,统一改为“军”级建制。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为何是西北野战军1纵,而非东北野战军1纵?
中国人在排序上的习惯,历来遵循从东到西的传统。
摊开地图,当时四大野战军所处的战略区域,如果按照由东向西排列的传统,东北野战军就应该是一野、华东野战军就成为二野、中原野战军就成为三野,那西北野战军就只能排名末位,成为四野。
若以这样的排序方式来命名各大野战军的番号,恰巧能够1、2、3、4从强到弱反映出当时各大野战军的实力,既客观又公正。
而且,若以此排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的番号就必定是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也就是日后的“万岁军”。
这样一来,战力与番号相符,东野1纵担得起这个“天下第1军”的荣誉,也就不会从“第1军”变为“第38军”了。
但这次全军整编,各大野战军的番号排序却反其道而行,偏偏摒弃了由东向西排序的传统习惯,改为了少见的由西向东的排序方式。
此举,使得西北野战军在地图上位于第一位,番号也顺理成章地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而东北野战军也就无可避免地成排在了第4位,成为了第四野战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当中,彭德怀司令员领导的西北野战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人员装备,都远不及其他几个野战军,但为何却能在全军整编中成为了“第一野战军”呢?
原因如下:
一、西北野战军的战略区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一直都是中央机关及解放军总部的驻地,是解放战争最核心的位置所在,担负着拱卫延安党中央的重大职责。
同时,西北野战军的作战环境和作战条件,也是各大野战军中最为艰苦的,其历史地位和贡献,是其他几个野战军所不能比拟的。
二、西北野战军在三大战役中,为其他野战军起到了强大的牵制作用。西北野战军以区区数万兵力,将胡宗南几十万大军牵制在大西北,为东北、华北、华东的各大野战军创造了极大的战略空间,居功至伟。
三、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级别及地位,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野战军的军政主官。
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代行野战军首长之职指挥西北野战军作战,其政治地位和行政职务之高,是其他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根本无法企及的。
四、西北野战军纵然实力和战力无法与其他野战军相比,但主帅的威望却明明白白地摆在这里: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虽说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尽管其他野战军实力和战力更加雄厚,但西北野战军既成“第一”,其他野战军的军政主官自然也就不会心存念头去与西北野战军争“第一野战军”的名头和荣誉了。
二、第一野战军的兵团编制和人事任命,在四大野战军中独树一帜,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第一野战军的1兵团和2兵团属于“本土土著”,是贺龙师长120师的老班底,自西北野战军组建伊始,就归于彭德怀辖下。而18兵团、19兵团则属于“外来户”,原是华北军区聂荣瑧司令员麾下的野战兵团。
在这里,我们就先说说1兵团和2兵团这两个“土著”在全军整编时的人事任命和部队编成,其过程蕴藏着彭德怀司令员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时的第一野战军下辖7个纵队,分别是:
1纵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2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3纵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4纵司令员王世泰、政委张仲良,6纵司令员罗元发、政委徐立清,7纵司令员彭绍辉、政委罗贵波,8纵司令员姚喆、政委高克林。
第一野战军两个兵团的编制,有资格当兵团司令的,整个一野之中也就只有三个人:张宗逊、王震和许光达。
这三名将领早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级甚至军团级干部了,其中资历最老的张宗逊,此时已经是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副司令员了,是仅次于彭德怀的二把手,自然不会再去当兵团司令了。
所以,1兵团和2兵团司令员的人选,自然就是王震和许光达了。
一般来说,按番号顺序编隶,应该是:
1兵团辖第1军、第2军、第3军。
2兵团辖第4军、第6军、第7军。
这样子的排序,既简单明了,又名正言顺。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划分和编隶,最初确实让彭德怀司令员着实头疼了好一阵子。
往简单里讲,就是王震和许光达都不约而同地向彭德怀司令员建议:无论如何整编,都希望还是自己带自己原来的老部队。
可是,当时的王震是第2军军长(2纵),许光达则是第3军军长(3纵),按正常排序,1兵团辖第1军、第2军、第3军。这样一来,彭德怀司令员就犯难了,总不成把王震和许光达都安排去1兵团呀……
此时,各兄弟野战军的兵团编制和人事任命都已经全部上报军委了,而番号排第一的第一野战军却还在为人事任命而发愁,这让彭德怀司令员着实头疼。
最后,彭德怀司令员灵机一动,那就甭按顺序排序了,干脆这样吧!
于是向军委建议:
“第一野战军1兵团辖第1军、第2军、第7军,由第2军军长王震担任兵团司令。
第一野战军2兵团辖第3军、第4军、第6军,由第3军军长许光达担任兵团司令。”
这样一来,皆大欢喜,王震和许光达分别升任1、2兵团司令员后,仍然带的是自己的老部队。
老首长带老部队,老部下跟老领导,自然上下齐心,大家都满意了。由此,第一野战军的兵团建制在四大野战军中独树一帜。
三、第二野战军的兵团编制和人事任命,更是似拙实巧
如果说第一野战军的兵团编制和人事任命是独树一帜,那么第二野战军的兵团编制和人事任命就是似拙实巧。
因为二野的各纵队(军)首长不仅是老首长带老部队,而且还严格地按照部队出身和发源地划分。
当时的第二野战军下辖8个纵队,分别是:
1纵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2纵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3纵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4纵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6纵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9纵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11纵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达。
第二野战军在全军整编中编为三个兵团,分别是第3兵团、第4兵团、第5兵团。
在整个第二野战军中,能担任兵团司令的,4纵司令员陈赓是头一个,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无人能出其项背。
第二个就是3纵司令员陈锡联,从抗战时期就是129师赫赫有名的一员悍将。1937年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1940年破袭白晋铁路,率部全歼南关镇日军。这样的战功,足以胜任兵团司令一职。
剩下的一个,肯定是在1纵司令员杨勇和6纵司令员王近山二人之间产生。王近山打仗很有一套,但性格火爆,脾气倔强,这一点不太利于部队的团结和稳定。最终,1纵司令员杨勇胜出。
第二野战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再往前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追本溯源,在第二野战军序列中,一共存在四大系统,分别是:太行系统、太岳系统、冀鲁豫系统、冀南系统。
1、太行系统主要由陈锡联的3纵、王近山的6纵、秦基伟的9纵构成。
2、太岳系统主要由陈赓的4纵构成。
3、冀鲁豫系统主要由杨勇的1纵、王秉璋的11纵构成。
4、冀南系统主要由陈再道的2纵,以及已经撤编了的王宏坤的老10纵构成。
为便于老首长领导老部队,且各系统尽可能的编入同一个兵团。因此,第二野战军麾下的第3兵团、第4兵团、第5兵团,就分别由陈锡联、陈赓、杨勇担任兵团司令员。
第二野战军各兵团的组成模式:
老首长带老部队+按照部队出身和发源地整合=新建兵团
1949年全军整编时,2纵、3纵、6纵跳跃式的越过了1纵、4纵,分别改建为第10军、第11军和第12军,编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
以太行系统及冀南系统的部队组成的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由原3纵司令员陈锡联出任兵团司令,既达成了老首长带老部队的要求,又严格的按照部队出身和发源地合组部队,可谓一举两得。
而以太岳系统组建而成的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则以原来4纵的部队一分为二和其他部队合编为第13军、第14军,外加一个出身太行系统的9纵编为15军。
原4纵司令员陈赓升任第4兵团司令员,兵团中的3个军有两个军都是由4纵改建而成。陈赓继续指挥着自己的老部队,自然是得心应手。
而以冀鲁豫系统组建而成的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由原1纵司令员杨勇出任兵团司令。所以,排序第一的1纵,只得摇身一变,拆分组建成为了第16军和第18军,而中间却又隔了一个由11纵改建而成的第17军……
第二野战军各兵团这样的番号编制,在四大野战军的整编过程中看似是最杂乱无章的,实质上却是似拙实巧,充分体现了部队区域划分与老首长带老部队相结合。
这样的整编,外表看上去杂乱,但在内部人事编制关系上却非常有规律,也十分科学。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全军上下一致的拥护,提振了士气,增强了凝聚力,使得战斗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第三野战军,是整个四大野战军整编过程中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部队
第三野战军在四大野战军中,是系统构成最多、人员组成最复杂、人事安排最艰巨的一个部队。想要面面俱到,皆大欢喜,光是想想都觉得头大。
第三野战军集中了我军所有的派系,包括红军时期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陕北红军。涵盖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八路军,以及地方抗日武装。
如果想要采取一野、二野的整军模式去整编部队,那简直就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难以想象,而且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但是,能者无所不能,陈毅、粟裕二位司令员只在谈笑间便将问题全部轻松解决,而且还让大家都没意见,从上到下都非常满意。
陈毅是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粟裕代司令员是二把手,谭震林位居第三,张云逸历来与世无争。三野的高层简单明了,是早已形成的事实。
最难安排的是未来的那些上将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三野将领共有10名,分别是:
许世友、张爱萍、傅秋涛、韦国清、陈士榘 、钟期光 、宋时轮、唐亮、叶飞 、王建安
这10位未来的上将,出身不同系统,人人都是老资格,个个都是性烈如火的猛人。想要将这些将领安排妥当,既兼顾平衡又要不拉山头,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但这样子的难题,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运筹帷幄之间,名单很快就上报军委,并获得通过,还得到了主席的赞许。
上报给军委的名单上,唐亮出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担任副主任。
许世友和傅秋涛则调入山东军区,许世友出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傅秋涛出任山东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
第三野战军麾下4个兵团安排了5名,其中4名担任兵团司令,一名担任兵团政委。
而张爱萍那时还在苏联治病,尚未回国。这10名将领的职务安排一解决,剩下的部队整编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野下属各军,出自八路军系统的有22、26、27、28、31、32、33和35军,共8个军。
出自新四军系统的有20、21、23、24、25、29、30和34军,刚好也是8个军。
总计16个军,其中头等主力有20、23、24和27军,二等主力有21、22、25、26、28和31军,其余为一般部队。
陈毅、粟裕整编部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打破原来华东野战军按地域划分四个兵团的建制。
其次也不能强强结合,如果把头等主力的4个军统统编在了一个兵团,那其他兵团的战斗力势必会被削弱。
所以,每个兵团就只能搞高低搭配、系统搭配。头等部队必须搭配一般部队,八路军部队搭配新四军部队。而且,为了避嫌,三野绝不能像一野、二野那样去搞老首长带老部队。
以上三项标准,使得整编后的第三野战军表现出了与其他野战军截然不同的特征:
王建安担任7兵团司令员,但王建安的老部队却编入了8兵团。
陈士榘担任8兵团司令员,而8兵团却没有陈士榘的老部队。
宋时轮担任9兵团司令员,但宋时轮的老部队却编入了10兵团。
叶飞担任10兵团司令员,而叶飞的老部队却又编入了9兵团。
陈毅、粟裕、谭震林在整军中精妙绝伦的手笔,在部队编制上既照顾了高低搭配,又杜绝了山头存在,使得整个第三野战军的隶属关系层次分明,且具有显著的规律。
第三野战军的四个兵团编隶如下:
7兵团
7兵团下辖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35军。这4个军,两个军出自八路军系统,一个军出自新四军系统,另一个军由国民党吴化文起义部队一部与华野鲁中南部队合编而成。
其中23军是头等主力,21军和22军是二等主力,而35军则是第三野战军中几乎垫底的部队。
8兵团
8兵团下辖第24军、第25军、第26军和第34军。这4个军,一个军出自八路军系统,三个军出自新四军系统。
24军是头等主力,25军和26军是二等主力,34军在第三野战军中属于一般部队。
9兵团
9兵团下辖的第20军和第27军是头等主力部队,但余下的第30军和第33军,则属于一般部队。
9兵团麾下的4个军,两个是头等主力,两个是一般部队,没有二等部队。其中两个军出自八路军系统,两个军出自新四军系统。
10兵团
10兵团组建之初仅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一共三个军,比起7、8、9兵团少了一个军(第32军在一年之后才编入10兵团)。
10兵团表面上看似吃亏,但这三个军全都是第三野战军中的二等主力部队。其中两个军出自八路军系统,一个军出自新四军系统。
10兵团虽然没有头等主力部队,但是同样也没有三等一般部队,所以实际上和另外三个兵团的战斗力基本持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陈毅、粟裕、谭震林在整军中的高超手笔,在部队编制上既照顾了高低搭配,又杜绝了山头存在,整个第三野战军的隶属关系层次分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三野的兵团编制都是整个解放军中最科学,最合理的。
第四野战军,在全军整编过程中,是唯一一个没有搞“跳跃式发展”的野战军
1949年的这次全军整编过程中,唯有第四野战军是老老实实的按照顺序,一一将各“纵队”改建为“军”的。
早在1948年11月13日,辽沈战役刚刚结束的第10天,东北野战军的1纵、2纵、3纵、4纵、5纵、6纵、7纵、8纵、9纵、10纵、11纵、12纵,总共12个步兵纵队就简简单单的按照数字顺序分别改建为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44军、第45军、第46军、第47军、第48军、第49军。
1949年1月,在长春起义的原国军第60军曾泽生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第四野战军自始至终在此次整编过程中,是唯一一个在各军番号上没有搞“跳跃式发展”的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