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现代华人的历史约300来年。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中国人前往非洲创业,其中一部分人放弃中国国籍,成为持有所在国护照的非洲新华人。在非中国人对非洲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促进中非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反独促统”方面起到了呐喊作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支援作用;在回馈非洲当地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支柱作用。 在非中国人在非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剧目,有的令人振奋,有的令人悲伤,有的令人感叹,有的令人思考。我有幸两次常驻非洲,一次是2001年开始在驻埃及使馆担任二把手,另一次是2006年开始担任驻津巴布韦大使。派驻的过程与越来越多国人踏上非洲经商、旅游、创业,甚至定居的过程同步。在非洲工作,常能走进在非中国人中,与他们分享喜悦,分担烦恼。 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总体来说,是当今形象优于历史形象,政治形象优于经济形象,总体形象优于个体形象,比较形象优于单一形象(单独说中国时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比起西方国家,仍认为中国好)。至于非洲老百姓对中国人的看法,敬佩、羡慕是主流,也有不解、抱怨和期待。把握好“中国人在非洲”的这个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走出去”,降低风险,减少失误和挫折,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构想,实现中非双方互利共赢,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勤”“灵”“快”“富”的中国人 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勤”“灵”“快”和“富”。 勤劳,是非洲人对中国人最基本的印象。确实,到非洲打拼的中国人,没几个懒的,为了赚钱,中国人什么苦都能吃。这在中国人看起来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对非洲人来说就是弄不懂。他们对中国人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实在无法理解,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只要是周末和节假日,当地人休息雷打不动,黑人商店关门了,白人商店关门了,印巴人的商店也关门了,只剩下中国人开的店子照样开门。中国人在非洲开商店、办饭馆、开工厂、搞工程,几乎都没有停歇,上班比当地人早,下班比当地人迟,晚上还常加班。 图为吉布提铁路段,火车头试运行到途中,一名居住在附近的当地人热情地与工作人员打招呼。(图/@东方IC) 中国人在非洲吃的苦,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大部分从事基建业的人,大热天在工地干活,一星期做满7天,一天十几个小时,最紧张的时候,早上5点钟天还没亮就开始干活,晚上11点天黑尽了才回来。下班回到屋子里——也就是集装箱里呆着,没有娱乐,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算算挣了多少美金,孩子的学费还差多少,周而复始,如同机器。但若要让当地人加班,他千百个不愿意。在他们看来,发展和挣钱都不是硬道理,休闲、潇洒、快乐才是。不少非洲人对我说:“中国人很勤劳,很努力,这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非洲人缺乏的就是勤劳。”但他们说归说,佩服归佩服,却不会向中国人学习勤劳,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样拼死拼活地挣钱是不值得的。他们常常讨论这样的话题:劳动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么?闯荡非洲的中国人的快乐是什么?难道劳动是中国人唯一的享受? 灵泛,是非洲人对中国人非常佩服的一个特点。在非洲人看来,中国人赚钱不仅靠勤劳,而且靠灵泛。不少中国人在非洲以针灸为生,几根针,在身体上这儿那儿扎几下,疼痛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再辅之以按摩,就能生存,而且不算累,非洲人觉得这太神奇了。一些中国生意人在当地人眼皮底下,几年时间,靠做活生意、赚活钱,就由走路、搭公汽、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变成了开“凌志”,驱“宝马”,驾“奔驰”的老板。 高效,也是非洲人对中国人最基本的看法。许多非洲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当地盖房子、开工厂的速度要比当地人快两三倍,甚至数倍。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新馆舍两年多一点就完工了,使馆司机巩博赞叹地说:“真是不可思议,这个工程即使10年完工,在津巴布韦也仍是速度最快的。” 中国驻津巴布韦共和国大使馆 富有,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新看法。以前,中国人在非洲人的眼里,是好朋友,也是穷朋友。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在非洲闯荡获得成功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由小商小贩变成了大亨大腕,由打工仔变成了出资人。非洲人看到,在高档商店,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的往往是中国人;在名胜故地,闲庭信步、游山玩水的也是中国人;在五星级饭店,一席万金、山吃海喝的许多也是中国人。恐怕正因如此,中国大使馆每天收到大量的求助信,有希望提供学费资助的,有要求提供医疗费资助的,有希望提供就业机会的,使馆好像成了慈善机构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