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9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军战地记者镜头下的《芳华》,每一张都震撼人心

[复制链接]

1823

主题

43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00:4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长达十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我军无数新闻工作者拍摄了海量的战地纪实照片,以影像的方式为后辈、为历史留下了关于这场战争的真实记录。其中,最能反映战争残酷,最能展示有血有肉战士丰满形象的,当属47集团军141师摄影干事柳军的纪实组照《不要忘记他们》。
拍摄背景:1987年1月5日7时7分至7时50分,老山前线陆军第47集团军步兵第421团7连加强特务连侦察排(欠4班)、喷火排10班、工兵连地爆排(欠4班)、通信连4班、1、3营炮兵连直瞄炮兵各一个排,编为突击队、第二梯队、预备队、直瞄火力队和破障队,采取奇袭的方式,出击310号阵地。
此次出击作战代号“北虎行动”,由139师副师长常万全(现任国防部长,上将)坐镇团部指挥。战斗历时43分钟,至9时,出击分队全部撤回左3号、左4号阵地。此战共歼敌184人,其中出击分队歼敌43人,炮兵歼敌141人。我军亡10人,重伤18人,轻伤2人。
▲1986年5月19日下午,柳军在南温河第一野战医疗所目睹战士齐常富被越军地雷炸伤双腿和右臂的惨状,那撕心裂肺的惨叫震撼了他的心。齐常富被抬上手术台时,大睁双眼在半昏迷状态中无限痛苦地向医护人员说:“……我能坚持住。”柳军要求拍摄裸体伤员手术过程,遭到医护人员拒绝,他在要求被拒绝后仍然固执地按下了快门。
▲1986年5月24日,坚守在距越军仅6米的一个阵地的二连三班班长李树军,在抗敌袭扰中,右小臂被手榴弹弹片击中,他不向上报告伤情,忍痛让战友将弹片取出,留下继续坚守阵地。
▲1986年10月25日,坚守在三面受敌距敌仅六米的左二阵地上的17岁战士惠邦利(下)收到家中来信,为不能照料被人打伤的母亲,不能分担家里所欠债款而苦恼。
▲1986年12月25日,出击310号阵地的火力队出征誓师大会上,柳军拍下火力队七班长赵泽奇写在衣服上的遗书:棉衣三件请送交赵泽奇。赵泽奇说他打上战场就没想过活着回去。战斗结束后赵泽奇立一等功。
▲1987年1月2日,登车上阵参加战斗的突击队员宋建平(圆圈中)含笑向战友告别。
▲“1.5战斗”打响,突击队员李涛跃入敌工事扫射逃窜的敌人。在柳军拍下这张照片后不到一分钟,李涛牺牲。右上角是李涛抱着枪抽烟等车上前线的照片。
▲冒着生命危险,四个突击队员,不顾一切地拖回李涛的遗体。柳军跑过去连续倒退着步子,拍下了这一悲壮的场面。敌人发现这一支搬运遗体的队伍,调集了强大火力进行覆盖,空爆和地爆弹在这支队伍周围狂飞,我军炮火立即迅猛还击。
▲突击队员李涛不幸中弹身亡。战友们冒着越军炮火,将他的遗体抢下阵地。
▲出击310号阵地的战斗胜利了,身负重伤的幸存者,突击队副队长唐昌云为在战斗中失去10位战友悲痛万分!
▲当柳军死里逃生奔回我方阵地后,在被炸开顶的屯兵工事外,发现了突击队员宋建平被空爆弹炸成筛状的遗体。指导员汤建康和一名战士正在用棉被冒着敌人的炮火掩盖上宋的遗体,以免在遭炮火伤害。柳军冲过去,拍下了宋遗体的惨状和掩盖遗体的瞬间。
▲1987年4月29日下午,一炮连的战士在文山县西山脚下,为1月5日收复310高地牺牲的12班班长康世彬送行。康世彬所在班的九名战士跪到在班长的遗像前,行叩拜重礼。
为了拍下战友们的杀敌实况,原本被安排在第二梯队的柳军毅然参加了突击队。他在战斗中被炮弹的气浪掀起近一米高,绑在手腕上的傻瓜相机也被气浪抛飞。5分钟之后柳军清醒过来,万幸的是没有受伤,于是赶紧爬起来抱着相机向后撤退。他不知道的是,前沿指挥员以为他已经牺牲,于是命令多门直瞄火炮瞄准了他,预防越军冲过来抢尸体。当前沿观察员在高倍望远镜里看到他奇迹般地站起来了之后,用战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报告:柳军还活着,千万别开火。
1988年初,陕西日报、中国记者杂志、中国青年报等七单位联合主办《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不要忘记他们》获得个人风格大奖,并于3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柳军一战成名,有评论称他是“战地摄影第一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战地记者”。
柳军,1961年2月出生于西安的一个军人家庭,1979年入伍,中共党员,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学历。曾任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总编辑,大校军衔。
“战地摄影最重要的是尊重生命!要拍对得起良知、对得起战友、对得起战争的照片!”

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
来源:张斌的博客
这几天看了不少人的帖子,有捧的,有骂的,有匕首论(正面),有阴谋论(反面),有说颂扬了军队,有说丑化了英雄……我没那么深刻,我也没觉得严歌苓、冯小刚或勇敢或反动,我只是站在一个曾经的女兵的角度上,谈点自己的看法。
为了我的看法更有说服力,姐先介绍一下自己:姐1971年参军,1982年转业,在部队经历了“文革”、林彪事件、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等过程,应该就是《芳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年代。姐从一个战士,到通讯连的副连长,在女兵中浸泡了12年。1977年谢晋导演的《青春》,拍的就是我们连队,陈冲、张瑜等演员,也是到我们连队锻炼的。(同样的女兵题材,境界是完全不一样啊!)
《芳华》,虽然红帽徽绿军装,唤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但影片中的女兵们,除了脸蛋美、大腿美、没给我们一点点美感!这个剧情和内容,完全不是我们当年部队的真实写照!当年我们的连队,不管男兵女兵,正气是占绝对上风的。同志之间,战友之间,哪有那样的嫉妒、尖刻和丑陋?对一个新兵何小萍,从一开始就瞧不起她,猜疑她,欺负她。凭什么?且不说她隐瞒了父亲的身份,成分上填写的是“革干”,哪怕是成分不好,在部队,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新同志。更关键是,歧视她欺负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别现象。
我经历的女兵连队,新兵尊重老兵,老兵爱护新兵。记得我当班长时带新兵去农场拉大粪,回来后累了的新兵倒头就睡,我悄悄地把她们的脏鞋都刷净了。从那以后,我自己再也没刷过鞋——全被战友抢刷了。当年我们连队一个女兵开刀大出血,深夜我们接到通知,全连战士紧急集合毫不犹豫奔向医院为她献血。我们连也有来自农村的兵,有的生活困难,有的家里遭灾,连队常有干部战士为他们捐款捐物。干部子弟,我们连队也有不少,绝大多数是自律自严要求进步的,干活泼辣做事认真,生怕被别人说有“骄娇二气”,哪有像电影里那个什么什么“舍长”把老爸挂在嘴上,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在那个年代,我们学雷锋真心诚意,争当好人,争做好事,哪怕真是为了争取入党打扫猪圈,也不会顾头不顾尾仅仅做个样子。就像电影里嘲笑的:谁呀,为了入党打扫猪圈连个门都不关!像刘峰这样一个学雷锋标兵,大家也一定会争相学习,而不是像电影中看他做好事就翘嘴揶揄、嘲笑他。
刘峰犯了错误,大家突然一下都远他而去,甚至集体落井下石。这样的描写太奇怪了,太不符合实际情况。那时如果有人犯错误,大家会坐下来,开个班务会,真心诚意地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去帮助他,关心他,怎么会墙倒众人推呢?
我认为,我们那个时代,有错误有缺点,但人心是向善的。尤其是部队,更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兵,善良、纯洁、真诚、上进是主旋律,人品比现在扶个老太都怕被讹好得不是一点点!
我还是这句话,这部电影,除了几个脸蛋几个舞蹈动作外,他哪个地方赞扬女兵了?洗澡、游泳、跳舞就是美了?哪个地方写出女兵的心灵美了?见到的只有丑恶。欺负新兵、诬陷别人偷东西、抢别人对象,诬告好人,甚至还有一个集体去人撕衣服的情节!这还是女兵吗?简直就是一群市井泼妇!来了个分队长,也仅仅只是驱散大家,连批评都没有。我真是看不下去,我几个邻居一边看一边问我,你们部队那时是这样的吗?呸!别说部队了,文革后,就是知青点、工厂农村、大学宿舍,也没有这样的啊!人性之丑陋在这里被描绘到极致,这还是我们的连队我们的战友吗?!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教人们学雷锋,应该教人们做好人,应该告诉大家扶老人别害怕,应该担负起弘扬正气弘扬好传统的责任。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芳华,才是值得称颂的芳华!
来源:南疆烽烟正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7 12:14 , Processed in 0.3178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