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小科普 经典装备 军号:中国军队历史长河不可或缺的红色印记 说起战争,大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并不是那战火纷飞的壮景,而是那激昂、浑厚富有神奇魔力的军号。好像它控制着我们的DNA,一旦冲锋的军号响起,哪怕我们只是站在电视机前,也瞬间严阵以待,血脉偾张,仿佛我们成为了一名誓以生命守卫家国的英勇战士......
【军号的前生】
早在中古时期,军号就已经诞生,只是那时它叫做“角”。尚以采集野果、狩猎为生的人类,用牛、羊等兽角制成了可以发出声音的号角,用以传递信息。 大约在东汉时期,号角由周边的少数民族传入了中原。由于它声音高亢、气势恢弘,便用于在战争上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 后来角也成为了帝王大臣出行时的仪仗。随着角被广泛使用,制角的材料也就改用了较易获得的竹木、皮革,铜角、螺角等。 直到清末,新军创建,“洋式”军号盛行,角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角的延续】
现代的军号是用铜合金制造的,号音清脆、明亮、高昂,传播远。19世纪中叶,英国设计了盘绕两圈细管体的金属号,并定它为正式军号。其材质和外形较天然材质的牛角号作了更大的调整。在材料上选择了最适合物体振动的黄铜材质,外形为更加利于声音传播的圆润宽阔喇叭口,盘绕两圈的号管和可自由拆卸的金属号嘴。 由于现代军号比角的号音更加清脆、明亮、更易于声音向远方传播,并且现代军号便于携带、使用灵活,所以很快便被各国军队广泛利用。 我军早在初创时期就建立了司号制度。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年代,军队日常生活、训练、作战,基本都要靠号音指挥;从首长到新兵都必须对军号号谱熟记。 我军最早的司号兵是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按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在连以上都编有号兵。1927年8月1日,系着红缨的军号响彻了南昌。 红军创建初期,部队沿用的是旧军队的号谱。由于号谱相同,敌我双方常常发生误会。于是在1930年冬,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中国工农红军总部着手编写我军自己的号谱。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正式颁布《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从此人民军队有了自己的号谱。这本号谱分为战斗、勤务、名目、仪式四类300余种。换用新号谱后,红军可根据敌人的号音掌握他们在战场上的新动向,而敌人对我军行动却摸不着头脑,军事主动权经常掌握在红军的手里。 在战争中,军号的传奇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军号在战斗中不仅可以振奋己方士气,还可以让敌人有一定的恐惧和迷惑作用。当我军的冲锋号响起,我军的战士们便奋不顾身,冲出战壕,向敌人发起勇猛的进攻。而当敌人听到我军冲锋号,则是胆战心惊。 1939年冬,胶东军区第5旅第15团在栖霞县松山镇战斗中,曾组织司号员兵分多路佯攻敌军阵地。听见漫山遍野的军号声,敌人误以为被包围,于是惊慌失措、自乱阵脚。我军瞅准时机趁虚而入,经过一番血战,最终取得了击伤击毙日军半数、全歼伪军的辉煌战绩。经此一役,军号的威慑和迷惑作用得到凸显,胶东八路军创造的“军号游击战法”后来被写入军事史料。 可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现代化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军队各级都建立了完善的通讯系统,军号的功能便逐渐弱化,失去了使用空间。在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时,陆军淘汰了包括司号员这一专业,采用光盘播放取缔了司号员现场演奏,司号员的辉煌历史在此也就进入了暂停。
【光荣之声重新吹响】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军号通信功能逐渐弱化,失去了使用空间。但军号始终是军队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是顽强精神的象征,是提振军心士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的精神符号。它和军旗、军徽一样,早已成为军队的重要标志。人们一看到它、听到它,马上就和军营生活、战斗场面联系起来。代表了我军的光荣历史,是几代军人的集体记忆! 终于,从2018年起已经恢复并逐步完善司号制度,到2019年,全军已经施行新的司号制度。 新的军队司号制度将原有的名目类、勤务类、战斗类、仪式类四类109种号谱,精简优化为作息类、行动类、仪式类三类21种号谱。其中,新的军队作息号种包括:起床号、出操号、收操号、开饭号、上课号、下课号、午睡号、午起号、晚点名号、熄灯号、休息号等11个标准号谱。 只是如今的军号已经转移作用重心,重在强化号令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正规化建设和提振军心士气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就在前几天,我军迎来了新的军号。新军号是用铜合金制造的,号音清脆、明亮、高昂,传播远。因为行军过程中运动幅度较大,传统号嘴锥度锁紧容易松动导致号嘴丢失,无法吹奏,故在新军号增加了防丢失号嘴螺纹锁紧装置,保证军号的正常使用。新军号的护手采用红色的军号绳,不仅起到护手作用及美观装饰,还方便携带,出汗防滑。管体喷漆线采用机械手自动喷漆,保证漆层厚度均匀,光亮、牢固、色泽一致。其制作工艺和音准、音色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新的军号是新的开始,但不论它的外表和形式如何变化,亘古不变的是它永远携带着中国军人的历史和光荣,并将他们的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