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8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69幅老照片记录上海一家人的一个世纪

[复制链接]

1654

主题

2357

帖子

798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1:5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师丹孃的新书《岁月留痕——我家的老照片》最近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中共收录了69幅丹孃家族的老照片,22个照片背后的故事。今年63岁的丹孃是著名摄影师,曾担任《上海电视》杂志、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但近些年,丹孃的主要工作都忙于搜集、抢救和保护家族流传下来的老照片,而这本新书是她家族历史钩沉的第一步。

1月28日下午,丹孃的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港汇新开业的新华书店举行,丹孃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老照片背后的家族故事。


青少年时代的爷爷在杭州(摄于民国初)

在这本书里,既有出生出香门弟,是晚清时期杭州“三庆里”著名文化艺术大宅院(沙龙)的核心人物的太爷爷,有拿着斯蒂克手杖、板烟斗、咖啡壶、鸭舌帽,时常骑着摩托车、爱好摄影的爷爷,有爷爷的亲家、著名的山水画家、丹孃的恩师申石伽老人,也有不堪回首的骨肉陌路和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的遭遇。


一百年前的太爷爷和太奶奶在杭州家中(摄于民国初)

“这本书的内容全部取自于我的家族以及和家族有关的人,而最初的灵感来源于爷爷留下的老照片。”丹孃祖籍安徽歙县许村,明朝年间先祖移居金陵,靠经营丝绸为生。晚清太平天国时,先祖为避战乱逃难到了松江,后来又迁居杭州。直到她的太爷爷来上海闯荡,从此这个家族就在大上海这个码头开枝散叶。丹孃是这个大家族在上海生存、长大的第四代传人。四世家族的故事,通过镜头被记录下来,不仅是丹孃家族在上海创业、生存悲欢离合的记录,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百年风云。


年轻时的丹孃奶奶(摄于二十年代)

最近谍战剧《风筝》热播,丹孃一边看一边感慨,她在朋友圈里写道:看《风筝》,如同看父亲,眼中流泪,心里流血。因为她父亲当年就是中共地下党。丹孃没有亲眼见证过父亲早年从事地下工作的事迹,关于父亲这一段历史她也是从长辈那里了解到的。1946年,父亲许振苏还在南洋中学上初中,但十四五岁的少年已经被革命的热风催熟,他早早地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的活动,从此有了一个秘密身份——中共地下党员。许振苏还把自己的三弟也发展成了地下党。在《复旦中学志》中,有这样一条记载:1948年,9月,许振苏任中共复旦中学支部书记。


爷爷镜头里童年的丹孃(摄于五十年代)

谈起父亲许振苏的这一段少年时期的地下党经历,有一件事丹孃至今提起依然感到骄傲。1949年初,解放上海的炮声越来越近。有一天许振苏接到通知,等待上级领导的召见。来到约定的弄堂里的普通楼房之后,有一位青年男子开门把许振苏引进去。这位青年男子就是许振苏的顶头上司,尽管他俩第一次见面。许振苏以为领导会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布尔什维克,但眼前的这个人年轻人看上去只比他大几岁。丹孃后来才知道,当年和父亲会面的这位“年轻的老革命”当时是区学委书记,建国后是担任过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


一生爱摄影的爷爷(摄于二十年代)

在这本《岁月留影》里,丹孃除了记录了家族里风光一时的人物,也记录了在历史长河里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比如她家的老保姆凤英妈妈。凤英妈妈会让人想到许鞍华的电影《桃姐》,就跟桃姐一样,这位老保姆也为一家三代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丹孃记得,家里上上下下都叫她“老妈妈”。这位出生在绍兴山沟沟里的女人大字不识,却会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故乡:出门就是山,天只有大凉帽那么大。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年纪轻轻的老妈妈就像当时许多妇女一样,因为丈夫早逝,一个寡妇只能走出山里,来到城市,到大户人家做帮佣。凤英后来在丹孃奶奶的杭州娘家落脚,后来随着小姐陪嫁到上海。


年轻时的老妈妈怀抱小叔叔在上海(今襄阳公园)(摄于三十年代)

在丹孃的记忆中,这位老保姆虽然和家人没有血缘关系,但她胜似亲人。她清晰地记得老保姆怎样背着她一脚深一脚浅去上学堂,她也记得,老保姆给一家人做的绍兴梅干菜、柯桥豆腐、朝板香糕的味道。“到最后,老妈妈其实是在我们家养老送终的,走得非常安详。”丹孃回忆道。


年轻时的爷爷及幼年时的姑妈和父亲(摄于三十年代)

“这个工作除了我,大概没有其他人可以做了。我们的下一代正忙着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但等到他们到了一定年纪,回过头去看,会发现这份记忆的珍贵。这也是我现在拼了命去做这份工作的原因。”丹孃说,从“摄影发烧友”爷爷身上受到的熏陶,是她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的基础,这也让她有了更多条件和技术能力可以不断收集整理、抢救翻拍老照片。就拿年代最早的那张清朝末年太爷爷的照片来说,原片其实已经有多处破损,在丹孃的修补下,恢复了完整、清晰。“比起留下老照片,更重要的是留下照片背后的故事”,丹孃说,当下那记快门或许无心,照片的价值往往是在日后才被发现的,无论是否名门望族,每一张照片都是对时代的一种最直观的记录,而每一个家庭的故事,正如万千水滴汇成大海,就是这座城市走到今天的历程,“上海之为海派,就是由无数家庭许许多多故事汇成的。”


石伽爷爷夫妇俩在上海兴国路旧居(摄于八十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4 14:35 , Processed in 0.2003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