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装备了钢盔,使大量军人免于伤亡。钢盔降低了德军伤亡率,等于有效地提升德军战斗力。 然而日军的90式钢盔曾十分有效地提升日军的阵亡率。 萨苏《国破山河在》 作家萨苏曾在《国破山河在》一书中描述: 1939年的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本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士兵没有如此高的阵亡比例。
今天《一世明哥私家历史》来聊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钢盔和战斗帽。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人 手榴弹让大量侵华日军伤亡,主要还是日军作战不太愿意戴钢盔的关系。 淞沪战役中使用化学武器的日军 日语中把钢盔叫做“铁帽”。192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自主研制钢盔,参考了国外的多款钢盔式样,充分考虑亚洲人的头型,以及性能、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最终于1930年正式定型并装备。 为什么称90式钢盔?那是因为1930年是日本皇纪2590年,所以该钢盔被命名为“90式铁帽”,即90式钢盔。 日本陆军的钢盔 日本陆军的钢盔前部正中印有陆军的五角星徽记,海军的钢盔则在同样位置印有链条缠绕的铁锚标记。 90式钢盔盔口圆形,整体更接近钟型,前后左右对称,有着良好的被弹曲面,钢盔下缘稍宽,形成一个略微突出的帽檐,在盔顶上部有4个小气孔用来通风。 腾冲村民使用的日军钢盔粪瓢 “90盔”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普遍装备,一直使用到日军投降为止。 作为滇西战场的军事要地,腾冲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城镇。 战后这里遗弃了不少日军钢盔,当地百姓将这些“战利品”用作他途,有的村民索性在钢盔装上一根木柄,把它当作粪瓢。 这顶旧钢盔就是村民使用的钢盔粪瓢。
德国M1935型头盔 德国M1935型头盔的内部具有一个新设计的可调悬挂系统,悬挂系统由原来的三衬垫衬里系统边为全皮革“篮子”形式的衬里系统。 与德国M1935型头盔相比,90式钢盔有些low,一个大缺陷就是钢盔内衬太薄。这个内衬太薄麻烦挺大,其中在严寒季节最尴尬,很容易出现脑袋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情况。 假如强行摘取90式钢盔,常常会连头皮一起扯下,成为日军中特有的“钢盔头”伤。日兵形容宿营时,经常听到头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的阵阵哀号。 据统计,1931年冬季日军攻打齐齐哈尔阵亡仅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却几乎达到2000人,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钢盔头”伤怎么防?日本军人还是有点小聪明的:里面垫个带屁帘的战斗帽。 日本兵带屁帘的战斗帽 一提起日本兵,第一印象就是带屁帘的战斗帽,战斗帽可以说是当年“大日本皇军”的典型标志了。
战斗帽最具特色的是帽子后面那四片晃来荡去的布片,这种布片叫作“军帽垂布”,简称“帽垂”。 帽垂最早是在1899年配发给占领台湾的日军,用于遮阳防暑,此后便陆续开始在日军中推广。 由于90式钢盔的内衬太薄,光着头直接戴不很舒服,而战斗帽又软又透气,于是很多士兵就先戴有屁帘的战斗帽再戴90式钢盔。 诺门坎事件苏军缴获的日军钢盔以及饭盒 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诺门坎事件中,90式钢盔这次在实战中暴露出更为严重的缺陷: 90式钢盔采用碳素钢制造,工科的大学生都知道碳素钢质地硬度较大而韧性不足。 苏军狙击手 这个碳素钢制造的90式钢盔,对于步枪子弹直接射击的防御效果很不理想:7.92毫米步枪子弹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轻松穿透90式钢盔。
作家萨苏书中称: 日军研究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太阳,那是日军的标志,因为小红太阳正好在头盔正中,容易成为瞄准目标而遭一枪命中。此役之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取下钢盔前面的小红太阳标志。
戴着钢盔的日军指挥官 应该指出的是,萨苏的描述有误,至今没有发现有小红太阳标识的日军钢盔。 那时的90式钢盔的日本陆军的五角星徽记是金黄色的,而不是小红太阳标志。 戴着90式钢盔的日军 日军绿色钢盔的金黄色徽记成为苏军狙杀最好的瞄准点,不少日军就是戴着金黄色徽记的90式钢盔被一枪击穿毙命,以致于日本陆军的五角星徽记成为让日军胆寒的丧门星,因此出现了弃用90式钢盔的情况。 日军的90式钢盔 日本之后的98式钢盔,在加装了前铁之后,虽然可以有效抵御7.92毫米步枪子弹在300米距离的直接射击,但是日军的五角星徽记还是涂装成与钢盔同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