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伯承、陈毅、李达同意进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粟裕电(1948年9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1~第42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刘伯承、陈毅、李达同意进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粟裕电(1948年9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1~第42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粟裕年谱》第364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部署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等电》,《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3~第5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5]《粟裕年谱》第363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6]《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部署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等电》,《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3~第5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7]《饶潄石、粟裕、谭震林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至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12日)》(酉文子电),《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55页~第5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粟裕年谱》第363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9]《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推迟攻击郑州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14日)》,《毛泽东军事文集㈤》第83~第8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0]《粟裕年谱》第364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1]郭汝瑰1948年9月25日日记,转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四)》第23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2]郭汝瑰1948年9月25日日记,转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四)》第23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3]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2~第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14]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7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15]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7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16]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8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第23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7]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2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18]《推迟攻击郑州加紧完成淮海战役准备(1948年10月14日)》,《毛泽东军事文集(五)》第83~第8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9]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8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第25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21]《攻郑时机似以再推迟两三天为好(1948年10月17日)•注释》,《毛泽东军事文集(五)》第97~第98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22]《淮海战役计划不应变更(1948年10月15日)》,《毛泽东军事文集(五)》第90~第9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23]从毛泽东这个“大体判明”的内容来看,他所获知的“沪宁谍息”肯定包括了国民党军“国防部作战厅”的情报来源——这个“大体判明”的内容主要还是国防部作战厅的那个被蒋介石“折衷”了的国防部作战厅的“积极进攻案”的意图(也就是所谓“有限进攻”案),而不是杜聿明将军与蒋介石商定的那个“进攻山东计划”的意图。 杜与蒋商定的“进攻山东计划”并没有国防部作战厅的参与,这很有可能是杜聿明刻意避开他一直怀疑“有共谍”的国防部作战厅的缘故,所以“沪宁谍息”也反映不出“进攻山东计划”的意图——两者的不同在于:“进攻山东计划”比此前的“有限进攻案”动用的兵力更大(两个兵团)意图也更大,但对解放军方面来说,两者的客观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进攻山东计划”对解放军方面的淮海作战更为有利,而且国民党军方面此时的判断还是“华野主力将从鲁西南南下进攻徐州”,还一直没有察觉华野主力南下作战的第一个作战对象并不是徐州而是徐东的黄百韬兵团。 [24]转引自王道平、周宏雁、姜铁军:《震撼世界的大决战》第127~第12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25]《中央军委关于中野攻克郑州后全军东进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6]《中央军委关于修改淮海战役部署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等电(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5页~第6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7]《陈毅、邓小平关于占领郑州及主力东进计划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8]《中央军委关于中野东进后的作战行动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0月23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9]《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预备命令(1948年10月23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69页~第7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0]《陈毅、邓小平关于中野主力东进后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2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76页~第7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1]《中央军委关于中野主力出淮南的方案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0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78页~第7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2]《陈毅、邓小平建议以不出淮南为好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8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3]《中央军委同意中野不出淮南致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0月26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8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4]《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685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组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35]《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685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组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36]《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685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组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37]《粟裕关于请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31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9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8]《陈毅、邓小平关于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31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91页~第92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9]《陈毅、邓小平关于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31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91页~第92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0]《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统一指挥问题致陈毅、邓小平、粟裕等电(1948年11月1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9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1]《陈毅、邓小平关于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新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97页~第9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2]王序平、刘沉纲:《刘斐将军传略》第10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43]郭汝瑰:《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争吵和决策&郭汝瑰》,《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2~第53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44]王序平、刘沉纲:《刘斐将军传略》第14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45]宋希濂:《鹰犬将军》第227~第228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46]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10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