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倾尽所有奠基金会百年大计
应昌期资料图 九、百年大计 1983-1987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长期经营有道,应昌期资产日益丰厚。据应昌期秘书姚祥义回忆:“当他有钱的时候,并没有想把钱给谁或者自己去干什么。他就告诉我,现在围棋有救了。” 经过在台湾发展围棋三十年的实践,应昌期认识到单纯输血绝非长久之计,人走茶凉、人去政息的故事已屡见不鲜。能否通过成立某种机构,既使资产得到升值,又可以几代人地运行下去,应昌期的世界视野在此时发挥了作用。据应昌期之子应明皓披露,父亲乃是了解到瑞典的诺贝尔基金会与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成功经验,从而想到以基金会的方式哺育围棋。 基金会可以专款专用,通过专业的财务制度保证资金用于围棋,又能持久,这是三十年后世人都认识到的道理。但万事开头难,虽然有了设想,但本金从何而来?应昌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连续几天烟雾缭绕,缄默无言,终于开门走出来的他交给秘书一张单子,上面写着他的股票、债券、现金,合计一亿台币。应昌期说:“我的钱都在这里了,没有用公司的一毛钱。” 扛住台湾当局压力的应昌期在“教育部”登记成功,完全依赖个人资产的“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于1983年8月26日成立,沈君山任董事长。“台湾联圣”张佛千赠予一幅嵌字联:“昌兮所好,技乃进道;期之必胜,化而通神。”基金会成立仪式上,年近八旬的严家淦亲临祝贺,致辞第一句就是:“应昌期先生的成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应昌期在仪式上激动非常,提出基金会将在各学校进行围棋教育,发掘天才儿童,培养优秀少年棋手,强化并发展新闻棋赛、电视快棋,加强国际围棋交流,推行计点制规则及合乎基金会宗旨的各项事业。 基金会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将“围棋”与“教育”并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谓创举,也是应昌期早年在上海棋社所见所闻产生的夙愿。他认为围棋是至善之物,“天下没有像围棋这样好的东西”,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公平竞赛”。他希望围棋走出茶馆,改善对弈环境,成为教育门类,提升境界,普及到各阶层。基金会诞生之后,应昌期终于可以“做我想做的围棋”了。 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比赛”、“教育”、“发现天才”、“世界普及”四位一体的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由于缺乏举办世界性赛事的经验,下属面露难色,应昌期显示出创办企业、钻研规则的个性:“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不可以,就看有没有用心。只要金头发、蓝眼睛,就是世界比赛。”由是,1984年起,世界青少年赛年复一年在世界各地接力开花,李昌镐、常昊、罗洗河、周俊勋、古力、陈耀烨、朴廷桓、柯洁等后来的世界冠军棋手相继在比赛中亮相、成长。 1985年,基金会与宏碁电脑公司合作,首创“世界电脑围棋赛”及“人机对抗赛”,规定电脑如能赢职业棋手一盘,即可获得200万元新台币,奖金数额是电脑围棋赛的二十倍。次年,应昌期更发出重奖,悬赏140万美元寻找分先击败职业棋手的电脑,时限为2000年之前。当时的电脑围棋发展尚处在“专家系统阶段”,来自中山大学的陈志行教授的“手谈”代表了最高水平,仍不过业余初段。1985年,人类棋手在九路盘上让电脑八子还能取胜。电脑围棋水平数年不见进展,宏碁老板施振荣意兴阑珊,这一比赛也未能走进新世纪。2000年悬赏到期时,距离电脑在围棋上彻底战胜人脑那天还要等上十六年。只是应昌期能够看到电脑围棋的发展潜力,已经走在了棋界甚至人工智能界之前。围棋软件界普遍认为,以奖金作为激励的应氏电脑围棋赛使围棋在人工智能领域突破的难度和意义广受关注,带动了更多程序专家投身到这一开发中来,为21世纪智能围棋算法的相继突破累积起重要的土壤。 1985年对于围棋史而言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中国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连胜日本三位超一流棋手,象征着中国顶尖棋手已能与日本抗衡。应昌期向来以国族荣誉为重,希望中国棋手超越日本,唤回围棋身土之邦的光荣。胜本哲洲的建议时时刻刻犹在耳畔,基金会既已成立,可供大展宏图;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计点制规则已趋完善,期待得到世界一流棋手的检验;以聂卫平、林海峰为代表的两岸棋手又有足够的争冠实力,种种条件都已实现。 1987年,七十岁的应昌期在台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翌年创办史上第一个世界围棋大赛,定名“应昌期杯”,邀请中国、日本、韩国、美洲、大洋洲各地棋手参赛,四年举行一届。即日起,基金会存入香港银行100万美元,一年期满时本金利息全部作为第一届的比赛经费,冠军奖金40万美元。40万美元在当时是怎样的概念?2017年,在全球体育赛事中奖金额度排在前列的美国网球公开赛个人冠军奖金高达370万美元,而在应氏杯问世的1987年,该奖金仅为25万美元。 因为奖金高昂,又以基金会的方式延续,应昌期一时之间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但在应昌期看来,奖金只是数字,他的规则的价值要比这个数字更高,只是尽量拿出可以匹配他的规则的奖金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