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代评书大师单田芳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一代大侠的故事就此落幕。 2008年12月22日,曲艺梨园界首度联袂演《乌盆记》 单田芳、马志明众人再现经典 / 视觉中国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从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至今,已经创作了包含《林海雪原》《新英雄儿女传》等超过100部评述作品。 他在说评书的技巧上也有着自己长处,幽默风趣的同时引人入胜。 有武侠的、战争的、历史的……风格多变,总有人模仿,从未被超越。 在民间甚至有着“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说法,“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人前光鲜亮丽,可单田芳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童年。 2006年4月5日,北京,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接受媒体采访 / 视觉中国 1934年11月11日,伴随着一场大雪,单田芳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红遍东三省。 也正是父母的关系,年幼的单田芳跟着父母往来于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之间,居无定所。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单田芳亲眼目睹了炮火连天,也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 到了1947年,单田芳所生活的长春断水断电,父母的表演无法进行下去,一家人渴望着尽快逃离这座混乱的城市。 经过几番周折,他们终于到了吉林,这一年他才13岁。经历了漂泊,稳定的生活成为了这个少年的心愿。 1948年的春节过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单田芳一家住进了一间气派的小洋房,母亲成了沈阳会宾轩茶社的“红人”。 然而,单田芳的母亲在有了稳定的生活后却抽起了大烟,一场危机也正在悄悄的降临到单田芳家中。 1950年父亲被判成“反革命”,母亲在父亲仍在监狱里的情况下,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单田芳一下子变得无依无靠。 他每个月只能拿到母亲给的60元钱赡养费。 年幼的单田芳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必须要支撑起这个残破的家。 家庭的变故迫使单田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学起了说评书。 2006年1月1日,北京,单田芳表演评书 / 视觉中国 为了报恩,他还娶了大自己8岁的大姐王全桂。因为当时并没有工作,单田芳与妻子只能依靠妻子那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 让他懊悔的是,陪伴自己挺过艰难的妻子,却在自己事业小有所成的时候因病离开了人世。 单田芳面对生活的挑战,如同他评书中所说的大侠一般应对各种困难。 单田芳的前半生就如同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的国家一样,漂泊成为了他的关键词。 但因为内心的强大,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活成了一首诗。 单田芳不喝啤酒,独爱花茶。 曾有一次去南昌录评书,他把自己所带的花茶全喝完后,为了买新花茶造成自己录节目之前“消失”。 甚至有人邀请他去武夷山共饮大红袍也被他婉拒。 在喝茶上面的固执,甚至称得上“忠贞”。 单老对喝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吃上面也格外“讲究”。 他不会做饭,这却一点不影响他在家里“指点江山”。 他还爱吃门口的小吃街的东西:切糕必须是大师傅新做的。在单老眼里,这切糕“就跟吃冰激凌似的”,得像孩子一样,用舌头抿着嘴,才最香。 单田芳虽然成了大师,却足够平易近人。 因为“吃”,他和夜市卖火烧的老者成为了好朋友。每晚11点多老者必挑着担子来到其住处,“火烧……夹肉来”,这声音一出来,单田芳马上就会出来迎候。 吃,也有着大师风范的讲究。 在他看来,拿过用刀切开烧饼再夹上肉的火烧只是第一步,回到屋后自己还要来个二度加工把炭火盆烧得通红,拿出铁箅子,把肉放在上面炙烤,再泡杯上好花茶,直至肉片外焦里嫩后再吃…… 2011年10月23日,辽宁省沈阳市,参加演出的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单田芳 / 视觉中国 虽然历经沧桑,却也因为足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所嗜好的吃喝,都混入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不过,年迈的单田芳没有时间出去游山玩水。 他的生活每天都被看书、背书、录书,接受采访,参加外事活动充斥。 他说,虽然累,也是快乐的累,精神很充实。 心甘情愿被艺术填满。 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时年78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 说书将近60载,终身成就奖是一种最令人欣慰的肯定。 功成名就之后“隐居江湖“往往是对大侠的绝佳选择,可“单大侠”偏偏选择继续奋斗。 2014年12月26日,辽宁省鞍山市,80岁高龄的单田芳回到家乡为评书专场登台献艺 / 视觉中国 单田芳觉得评书艺术下滑得很厉害,衰落的趋势确实明显。 看在眼里,他急在心里。 单田芳从1993年起,就和北京的朋友一起创办了北京市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公司的年毛利已经近千万。 奉命于危难之间,已需十足的勇气; 而单田芳,更是自己给自己定下挽救评书艺术的任务。 这是一个说评书者的职业素养,更是一名艺术家对于艺术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 单老不能大碗喝酒,但他与他评书中的大侠无异; 他跨过生活的险阻,挑起艺术传播的大梁; 单大侠现在要真正隐居江湖了。 既然如此,那么单大侠,我们就此别过吧。 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