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本海军的福星舰,大家自然都会想到著名的雪风和稍微次一点的时雨,这两艘舰是在是祥瑞,专克别人但是自己比较顺利,尤其是雪风全舰二百余人整个太平洋战场只阵亡10个人,所以知名度非常高。而丧门星舰,则众说纷纭,尤其是在日本海军末期不少舰艇第一次出海就凉凉的情况下,谁最灾星,就不好轻易评价了。 作死流小编的作死大业既包括带雪风时雨上游轮,也包括飞机上看《空中浩劫》
相对来说,如果一艘船的阵亡率高于100%(意味着死了不止一茬)而且一出门就出事,那么应该就算比较晦气的船。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的伊-33号潜艇,应该算是比较晦气的那种。实际上,从日本人不喜欢3这个数字(就像我们不喜欢4)来看,伊-33艇颇有这个晦气的潜质。 I-33号潜艇
伊-33是1939年丸四计划中批准在三菱神户造船厂建造的I-15型海大系列大型远洋作战潜艇,1942年6月10日入列吴港。该舰尺寸相当巨大,水下排水量达到3654吨,长108.7米,远比大多数著名的二战德国潜艇大得多。I-15型潜艇是日本建造最多的一型大型远洋潜艇,达到20艘,最终只有I-36一艘幸存,而I-33属于这批艇中最倒霉的那艘。 后来被打捞起的I-33
1942年8月,I-33在交付后三个月就开始了第一次作战任务,当时的水兵素质尚可,但是并不熟悉这款潜艇,有点在最胶着战况下赶鸭子上架的意味。这次作战,I-33无功而返,但也算是毫发无伤,至少落得个“不亏”。但是从这次之后,I-33就开始厄运不断。 维修I-33
1942年9月26日,I-33返回克鲁特锚地时触礁,由于伤情不大,所以艇上只留下了航海长在内的33人,其余六十多人上岸修整。海军“浦上丸”号修理船前去协助维修I-33,结果据推测可能是两船发生碰撞,造成I-33失去平衡,海水从尾部敞开的舱门灌入潜艇,沉没在33米深的水中,造成艇上33人死亡。比较奇怪的是这种情况下不至于无一生还,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拆解中的I-33
这个事故堪比三哥潜艇在基地内射出导弹的事故。在打捞过程中,I-33又出幺蛾子,打捞过程中艇内部分积水被抽出,气压不均,打捞一半将船首抬起来之后一个舱门被水压崩飞出来,又让船体进水沉了下去,直到1942年12月29日才打捞出水开始维修。 部分I-33官兵的合影
直到1944年,I-33号才维修完毕,新任艇长和田睦雄少佐带领新一批艇员上舰。1944年6月13日早上,I-33号再次出航开始训练,但在潜航训练中潜艇再次发生倾斜,尾舱进水。很快,潜艇沉入60余米的水中,和田命令使用最后储备浮力将潜艇大仰角船首挺出水面,小西爱明等10人成功通过接近水面的司令塔逃生,最终只有小西和一等兵曹冈田健市生还。 打捞出水的I-33艇内惨状
后来著名的长鲸号潜艇支援舰派出潜水员进行搜救,发现是机舱柴油机进气口上卡着一根施工时遗留的木棍,导致水密阀门无法关闭,造成惨剧。后来该海域刮起台风,打捞工作无限期延迟。随着战局发展,大部分打捞人员也都被调走到塞班岛作战,于是等到I-33艇再次出水已经是1953年。 艇内四万的日军
1953年7月,潜艇被打捞出水,除了部分进水舱段外,艇艏鱼雷舱实际并未进水,而且其实当初有机会逃跑,但是没有抓住艇艏浮出水面的机会,13人在潜艇沉没后在鱼雷舱坚持了十余个小时,留下了不少遗书,最后一名艇员坚持不住后还是用裤腰带自缢而死的。而在缺氧环境中,这些尸体保存较为完好,打开舱门后才以极快的速度迅速腐败。 船首鱼雷舱留下的遗书
事情还没有结束,到1953年8月12日夜,日本三名技术人员生野胜郎、西原虎夫、吉武明三名原日本海军技术军官希望能够测绘I-33上的数据(当时美国禁止日本获得潜艇相关技术与数据)偷偷跑上潜艇,结果第二天被发现中毒死在潜艇上。(也有人认为是有美军特工毒死了他们)成为该艇上死亡的最后三个人。至此,编制约为100人的I-33的致死率已经达到编制的130%以上。 勘探人员拍摄的鱼雷舱惨状
据称I-33的潜望镜被保存,而在东京涉谷原宿的东乡神社也为这艘艇树立了纪念碑。也许,这么多的"3"只是一种巧合,但是与运输业相关的人普遍又比较迷信,或许真的头顶三尺有神明吧。
|